LEDinside:4Q11因库存出清使得LED平均报价跌幅一成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ce="Times New Roman">February15,2012---集邦科技(TrendForce)旗下的LED专门调研机构LEDinside表示,根据该机构的最新价格调查报告,2011年Q4因库存出清影响,平均报价跌幅约10%左右。展望2012年Q1,经过上季报价大幅下跌,加上新产品推出效应,预估本季平均报价跌幅可望缩小。特别是2012年市场上的主流液晶电视背光规格LED组件将由新的规格(7030)封装体接棒。至于在照明领域,(5630)封装体在价格下降至一定幅度后,未来于LED照明市场的应用比重将逐渐增加,预估将会在中低功率的LED领域,将往下挤压到(3014)与(3020)等LED封装体规格于照明市场的应用。
rc);" style="cursor: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style.width=600;" border="0" />
Source:LEDinside
2011年Q4LED报价回顾
2011年第四季市场需求疲弱,加上厂商出清库存影响,使得部分应用价格出现较明显的下滑,整体而言平均报价跌幅约10%左右。特别是在照明应用,因LED制造商面临库存压力,以及中小功率LED杀价竞争影响,使得大功率LED报价出现明显的下滑。
2012年Q1LED报价展望
根据LEDinside观察1Q12的报价跌幅趋缓,电视背光规格(5630)跌幅约4%,(7030)在未大量量产的情况下,平均报价看来并不是很有竞争力,但如果顺利量产后,预计到年底可望大幅度下跌.MNT应用方面,LED规格在封装与亮度皆已达成熟阶段,报价也已跌至谷底,2012年Q1的价格仅下滑3~4%。市场另一个重点则是笔记本电脑(NB),由于Ultrabook以及Tablet平板计算机应用崛起,投入此领域的厂商越来越多,使得高亮度0.8tLED最大降幅达8%。手机部分,由于规格逐渐成熟,因此价格降幅约为5~6%。至于在大功率LED部分,由于厂商致力于规格提升以及出清旧的产品规格,整体而言平均报价跌幅约10%左右。
电视LED背光封装体面临世代交替,量产后价格将更具竞争力
国际市场上各TV品牌大厂的2012年薪机种已于2011年Q4陆续生产,旧的库存机种也逐渐去化,目前(5630)规格已属成熟,2012年Q1报价降幅约4~5%,搭配新一代背光源之新机种最快于2012年三月底上市。CCFL背光跟LED背光机种的价差,在2012年已经出现部分尺寸机种上,有机会看到零价差的现象,使得2012年LED背光液晶电视可达七成的渗透率目标备受重视。
2012年面板厂对于LED导光板的厚度还是倾向维持在3mm左右,因此新的封装体(7030)预计将是2012年的主流规格,目前以韩系厂商开发速度最快,不过在各家LED封装厂所开出之规格都不太一样,无论在驱动电流还是芯片数或荧光粉的选用上,待产品在市面上流通一段时间后,主流规格会有比较明显的收敛。相较于2011年Q4的价格,预计2012年下半年将有机会达到15~20%的降幅。
手机、NB、MNT规格趋成熟,报价跌幅相对平稳
手机背光是最早达成100%LED渗透率的应用,产品也是最成熟,降幅线街端则维持每季3~5%左右。目前智能型手机的背光趋势将使用更少的LED,及更高亮度的规格,因此0.6t的亮度逐渐往2700mcd迈进。目前2400mcd以上规格的手机用LED背光组件,几乎都是日本与韩国厂商的天下,台厂的竞争力相对受限。
至于小笔电等应用在平板计算机上市后,产品定位遭到挤压,不少品牌厂已经陆续退出小笔电市场。LEDinside调查研究,笔电市场组合主力现为12寸以上的Notebook,11寸以下的平板计算机再加上Ultrabook。采用的LED背光组件,Ultrabook主流规格采用低电压的LED规格(0.8tLV),因投入厂商增加,报价降幅落在7~8%。至于液晶屏幕(监视器,MNT)产品,2012年Q1已经有品牌厂导入高电流驱动3014封装体,可减少约一半的LED使用数量。
大功率LED厂商透过新的产品规格与压低售价来因应韩系厂商竞争
由于背光规格(5630)趋于成熟,且报价跌幅已大,使得越来越多照明应用制造商使用(5630)来制作LED灯管或是球泡灯。而对于大功率LED厂商而言.目前因应方式多半推出新的产品规格与提升亮度来与韩系厂商的竞争。并且透过价格下跌的方式来刺激市场需求,因此预估本季报价跌幅仍有10%左右的水平。
LEDinside观点
2012年对于LED产业而言仍是供过于求的一年,尽管新机种的备货订单推升电视背光的市场需求,然而在整体市场成长空间已受限,而竞争又日趋激烈的环境下,2012年厂商表现将会呈现两极化,拥有出海口与技术优势的厂商将会逐渐取得越来越多的市占率,这种态势会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