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337调查”瞄上国内LED产业,敲响知识产权警钟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这一节日,是中国和阿尔及利亚于1999年提出,2000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予以通过的。设立世界知识产权日旨在全世界范围内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十数年已经过去,而中国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和保护,却一直屡屡遭遇尴尬。对于属于高新技术的LED企业来说,知识产权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知识产权的实质是把人类的智力成果作为财产来看待。知识产权包括工业产权和版权(在我国称为著作权)两部分,而专利权只是属于工业产权中的一小部分。
近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布公告,发起了“337调查”,其中13家中国LED企业出现在被调查的企业名单中。而实际上,早在前几年年,美国就曾对中国多家LED企业展开过“337调查”。接连袭来的“337调查”案件给正在发展壮大中的国内LED企业敲响了知识产权的警钟。
为何美国“337调查”越来越频繁地指向国内的LED企业?
中国LED行业相对美国、日本等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却很快。2011年中国LED应用总产值达116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中国已日渐成为全球最大的LED产品制造和出口国之一。但这样的发展势头在一些国际厂商看来却是一种威胁,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就成为别人专利侵权投诉的对象。
其实国外发起专利侵权案的真正目的不在于保护知识产权,而在于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可以预见,随着国际市场及利益分配格局发生变化,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对中国LED企业进军国际市场进行拦截的情况,将会越来越严重。
目前国内企业在产业中下游封装和应用方面的专利占了比较大的比例,而在产业上游的外延和芯片方面,专利所占比例较少。国内大部分企业的专利都集中在外观、实用新型等方面。上游所有的关键技术几乎被全球几大LED厂商垄断,而这些公司又往往会采取横向(同时进入多个国家)和纵向(不断完善设计,进行后续申请)扩展方式,加之通过专利相互许可,在全世界范围内布置了严密的专利网,企业很容易就会触碰到“雷区”。
很多专利侵权看似都是针对外延和芯片等上游领域,但是这也会影响到下游企业。比如,芯片供应商一旦发生纠纷,产品价格就会出现波动,甚至发生供货中断等现象,影响下游领域的正常生产。
那么面对越来越频繁的专利调查,企业应如何进行知识产权风险控制?
策略1 研发未动专利先行
专利策略最好能领先于企业的研发规划策略,在企业技术立项之前,就开始进行立项专利检索,发现专利壁垒,规避专利陷阱,避免产品采用了他人专利权,从而通过专利规划指导技术研发的规划方向。
此外,企业要具有全球视野,在将自己产品销往海外市场的时候,应首先对海外市场的专利争议做调查,深谙海外市场知识产权分布情况,做到知己知彼,防患于未然。
另外,企业的专利只有布局到这个产业最核心和基础的领域中去,才会处于一种积极地位。目前国内在中下游已有不少专利,如何在上游做出有质量的专利是产业发展壮大必须考虑的问题。
策略2 联合应对壮大力量
由于“337调查”这样的诉讼本来就具有贸易排他性特点,若不积极应诉,生产企业除了丧失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外,可能还会影响对欧洲、南美等地的产品出口,影响整个行业发展。很多时候国外企业发起这样的调查其实是投石问路,所以国内企业一定要积极应诉。
另外,国际大型公司现在形成了专利联盟,而本地LED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实力有限,缺乏处理涉外法律诉讼的能力,一旦发生纠纷,以单个企业去应对无疑是“以卵击石”。因此,发挥整个企业联盟、行业协会的作用非常重要,通过及时组织相关企业研讨应对措施,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来争取帮助。
雷曼光电市场部李彬宾经理曾在4月10日获得“2011中国LED年度影响力企业”时表示,雷曼光电这些年的稳健成长有赖于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和上下游兄弟单位的扶持与帮衬。今后雷曼光电除了致力于企业自身的内部创新外,会更注重外部拓展,与上下游友商联合创新,希望能更好的形成集群效应共同将LED产业做强做大。
国际巨头可以专利联盟,同样,国内LED企业及也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发展和进步。
“插队”赶超 更胜一筹
越来越频繁的知识产权问题已然成为中国LED企业“成长的烦恼”。而“专利战”背后其实是创新能力的较量。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研究出蓝光LED后,很快就成功解决了白光LED技术问题,使LED照明成为可能,LED开始作为一种新型的固体光源进入照明领域,随后欧、美、日一批实力雄厚的LED照明企业纷纷崛起,并率先申请了核心专利。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专利只有20年的有效期限,因此其近几年的陆续到期对于国内LED企业来说正是一个契机。 在全球LED企业专利战打响之际,如何利用日渐成熟起来的自主创新技术,尤其是核心专利技术,改变现有的知识产权格局至关重要。这其实也给作为“后来者”的国内LED企业提供了一个“插队”赶超的机遇。
可以预见,谁有更强的创新能力,谁就拥有未来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