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厂靠中小尺寸赚钱没那么简单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台湾早期“四大面板厂”已成为历史名词。现在台面上的面板大厂只剩下亏损不止的友达光电、奇美电子。至于曾经“大”过的中华映管、瀚宇彩晶因后来停止扩产、全力转向中小尺寸应用市场,如今已成不大不小的面板厂。然而,经过数年转型调整,即便彩晶2012年第一季毛利率为正数,但税后还是续亏。至于华映甚至因亏损连连、每股净值跌破5元新台币,已打入全额交割,何时能恢复正常交易,以今年4月份续亏来看,短期内似乎还难期待。
事实上,华映在2011年中小尺寸面板出货总量达到了4.8亿片,如果以全球中小尺寸面板出货总量20亿片估算,华映在出货量的市占率接近25%。然而,根据市场研究机构DisplaySearch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华映2011年全球中小尺寸面板出货金额市占率却只有3.9%。出货量和出货金额的市占率不呈比例,显示华映的中小尺寸面板大多集中在低阶产品。
这意味着面板大厂即使“看破”大尺寸面板景气循环、决定退出产能扩充与高世代产线升级竞赛,一心一意投入中小尺寸面板厂,但真的要做出获利的成绩,让大家看到转型的具体成效,可没想象中那么简单。主要关键因素,就在于中小尺寸和大尺寸面板的产品特性与产能弹性,有很大的不同。
目前大尺寸面板主要3大应用市场,还是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笔记型计算机,面板厂商要降低折旧摊提及成本、提高毛利率,就是尽量在稳定的面板价格前提下,把产能利用率拉高,若面板价格能在总成本之上,就能获利。基本上电视属于家电产品,电视面板的产品生命周期,相对也不会太短。
然而,中小尺寸面板主要应用市场,像是手机、平板计算机、数码相机等各种移动装置产品,不仅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客户和产品机种的类别更是繁多,整个是“少量多样”状况。中小尺寸面板供应商要取得与大客户长期合作的空间,又要维护自身的利润,如何保持产能、产线调配的高度弹性,成为重要关键之一。这种弹性要求,其实并不利于像华映这类型产能很大、产线太多的面板厂。
12再看看个别面板厂近年来的策略方向。以手机面板为例,就在三星、友达、奇美等面板大厂积极将小尺寸面板事业的产品组合,持续朝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发展之际,例如AMOLED主动式矩阵有机发光显示器、LTPS低温多晶硅TFT-LCD液晶面板、IPS广视角TFT-LCD液晶面板等,传统较小尺寸入门级手机面板,因技术门槛较低、竞争者众,近年来价格持续下跌。而华映虽然拥有1年4-5亿片的小尺寸面板出货量,却有绝大多数集中在低阶手机面板,也难怪对整体业绩贡献有限。
华映自2008年以来,到2011年为止,已经连续4个会计年度亏损,2012年第一季亏损虽然缩小、单季每股亏损约0.38元新台币,但还是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华映今年首季因每股净值跌破5元新台币,已被打入全额交割股。该公司于日前公布今年4月份单月每股亏损约0.12元新台币,与首季相较,并无改善。
事实上,华映早在2010年就已曾被列为全额交割股,当年度因为后来办理了减资、股本从原本的1600多亿元新台币,降到649亿余元新台币,减资幅度达60%以上。那时每股净值回升到8元新台币以上,但短短1年多时间,每股净值又跌破5元新台币。
至于彩晶,虽然今年以来“可能转亏为盈”的好消息频传(事实上可能转亏为盈的预测早从去年就开始扩散、只是迟未实现),然而,若以年度来看,彩晶也是从2008年到2011年连续4个会计年度亏损,今年第一季毛利率虽为正数,但税后亏损仍有2亿余元新台币,一是认列来自转投资和鑫的亏损,一是来自中国大陆南京模块厂的损失。在分析彩晶的中小尺寸面板产品组合优劣之前,可能还得先厘清业外干扰因素还要影响到何时。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