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罗村两年建起新光源产业基地 60余家LED企业签约进驻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最近两年,佛山市南海区罗村街道朗沙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鱼塘、菜地和低矮的厂房变成了一栋栋5层高的标准厂房,一些居民也从种菜的农民变成了企业员工,村组分红也逐渐增加。
这场转变始于2009年广东省新光源产业基地的落户。
在2010年打下第一支桩后,目前基地园区已经建成40万平方米的产业载体,签约进驻的LED企业超过60家。而这一切只用了短短两年的建设时间。
方法论1向村民租地统一开发
从广州芳村坑口驱车,约30分钟的车程就可以到达广东省新光源产业基地。行走在园区里面,一栋栋五层高的厂房整洁明亮,灰白色的外墙线条简洁,优美的绿化环境让人心旷神怡。
两年前的景象完全不是这样。当时的朗沙村以粗放式的工业发展为主,一片低矮破烂的厂房聚集了诸如玻璃、陶瓷等传统产业,牺牲了环境,村组收入却始终难以提升。
从2007年开始,罗村开始了大刀阔斧的节能减排行动。在关停一批玻璃、陶瓷污染企业的同时,罗村凭借其在新光源产业的良好基础和完整产业链,决定把改造的方向瞄向炙手可热的灯饰电光源都市型产业。
然而,传统的以村组为主的土地开发模式零乱细碎,难以形成统一的区域发展体系;村组所建物业档次也普遍较低;同时,因为此前没有制定统一的准入标准,进入企业素质较低,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集群也难以形成。对此,罗村街道决定在集体土地上建起高标准园区。
据悉,广东省新光源产业基地的土地开发建设采用的是“政府租赁土地,统一规划开发”的模式,政府、园区统一与村民商谈租地后,由政府注资成立项目开发公司,负责土地的经营和管理,并承担项目开发风险。同时,约定土地租金在原有基础上按年限递增,确保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稳步增长。
此举一方面引导村民改变土地运营理念,参与载体建设并获得持续性收益;另一方面,园区可以由政府统一规划开发,保证了载体的建设档次,从而推动城市升级。
“罗村之所以成功地在集体土地上建设省新光源产业基地,首先是最大限度地保证村民、村组的利益,同时实现了企业、政府、社会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权益平衡。”罗村街道办事处主任刘宗阳说。
方法论2撬动民间资本注入
唐永明是南海桂城本地人,目前他在新光源产业基地一期投资建设的有6栋厂房,共5.4万平方米,二期即将建设的有2.1万平方米。由于土地是园区返租给他的,唐永明省去了投资方与村集体之间的接触和谈判。不仅如此,产业载体建成后的招商也是由政府统一来做,投资方也省去了招商的压力。
唐永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一期厂房建设已投入了将近5000万元,按照租金每3年递增8%的满租来计算,大约8年时间就可以回本。
据悉,到今年年底,园区将有近60万平方米的产业载体投入使用。如此庞大的产业载体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靠政府的力量显然不够。如何在政府的引导下,撬动民间资本来参与园区产业载体建设成了当地政府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
其实,佛山南海民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南海去年的民间居民存款已超过2600多亿元,但南海金融机构存贷比仅为47%,远低于江浙发达地区80%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园区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主要起着引导作用,主动引导资金合理分配。政府资金主要用作公共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民间资本则主要投向受市场机制调节更为明显的生产载体建设。
据统计,在已经建成的40万平方米产业载体里面,约30万平方米是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撬动的民间资本超过4亿元,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为主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