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OLED产业现状分析:OLED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6月25日,松下和索尼宣布将合作开发OLED电视量产技术。
OLED无疑是2012年全球面板产业的热词。在2012年初的拉斯维加斯国际电子消费展上,OLED电视出尽了风头。
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机自问世以来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其显示技术也已到了第三代。作为第一代显示技术的CRT电视,霸占客厅长达大半个世纪。而第二代LCD液晶电视,大规模进入公众视野不过才五六年时间。就在LCD刚刚可以进入寻常百姓家时,新一代的OLED电视已经粉墨登场。
OLED的概念早在去年就有了热度,我国行业主管部门及日本都为此进行了专门的产业部署。相比于传统的液晶显示,OLED面板具有自发光、机体薄、对比度高、色彩丰富、分辨率高、视角宽广、耗电量低等诸多优点。此外,由于OLED内没有液体分子,因此其抗震性能更好,更加结实耐用。同时,与毫秒级响应的TFT-LCD面板相比,OLED面板的响应时间是前者的几千分之一,播放时不会出现拖尾和动态画面抖动的问题。
这些特点使OLED面板成为各类显示终端尤其是电视机的理想显示面板,被视为新一代的显示技术。但由于各大厂商在投产大尺寸OLED面板时的良品率极低,而且这类面板本身寿命短,这使得OLED电视的制造成本非常高昂,也成为大尺寸OLED面板不能量产的原因所在。相比之下,液晶LCD面板的良品率却可以达到90%以上。
不过技术在前进,难点在突破。把LCD液晶面板生产线改造成OLED生产线将是全球OLED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彩电消费市场蹒跚不前,若能就现有的设备实现技术升级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技术方面,OLED面板和LCD面板有相似之处。例如,都采用TFT薄膜晶体管驱动结构——只不过OLED是电流驱动,LCD是电压驱动,达到最优效率时二者使用的晶体材料会有区别。因此三星、LG在韩国建设的OLED面板厂实际上是由LCD面板厂改造而来的。
由LCD面板生产线改造而来的OLED面板生产线具备明显的投资优势,大概可以节约三到四成的资本投入。OLED面板项目与LCD面板项目相比,投资额更大。例如建设一条8.5代线,LCD液晶面板大概需要30亿美元的投入,但OLED则需要70亿美元的资金。随着OLED产能的释出,LCD产品的市场空间会受到进一步挤压。如果不采用“转产”的方式,而是新建OLED面板生产线,面板企业所面临的将是LCD项目“里外”两倍的损失。
电视和面板厂商对OLED技术本身的研发和创新也在持续。索尼和松下即将共同研发的“印刷式技术”所采用是与打印机的“喷墨”相同的要领,因为不需要大规模的生产装置,所以与现行主流的“蒸镀生产技术”相比可以有效地降低量产成本。
《日经新闻》指出,一旦索尼和松下确立了上述“印刷式”OLED面板的量产技术,就可以用现行LCD液晶面板约一半的成本进行大尺寸OLED面板的生产,并且采用印刷技术将有利于在塑料等薄膜状基板上形成有机材料膜,藉此可望生产出具备可挠性的OLED面板。
日韩厂商近期在OLED方面的举措不断,一边是韩国三星、LG力推OLED,另一边是日本的索尼与松下联合研发OLED。日韩电视及面板厂商历来引领全球技术之先,这几家巨头的投资布局,让人感到OLED即将取代LCD液晶面板,这让刚刚完成生产线布局的国内面板厂商感到不安。
不过也有业界人士认为,在早期市场,OLED面板和LCD液晶面板的替代关系不会表现得特别明显。因为OLED产品的价格一定会经历两年以上的“居高不下期”。有研究显示,当OLED电视的价格下滑至液晶电视的1.3-1.4倍之时,消费者就会转而购买OLED电视。目前,三星和LG推出的OLED 电视平均售价高达8000美元,几乎是一台普通液晶电视价格的十余倍。
OLED产品价格下降的过程会在其良品率问题得到解决后,经历大约三年的时间,而这短短的三年正是国内液晶面板厂商争取前期投资回报的宝贵时光。
遗憾的是,液晶面板的需求增长已趋于放缓,除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以及智能手机在这方面的增长还比较强劲外,原来的需求大户——液晶电视的市场增长已经乏力。然而液晶面板的产能却在此时迅猛增长,甚至在许多生产线还没有完全投产的情况下,液晶面板的产能就已经相对过剩了。这不仅是国内面板厂商的生存现状,更是全球产业链的大亏损。
产能过剩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企业兼并,生存成为面板厂考虑的首要问题。
生存并不是那么容易。国内面板除了市场需求趋缓之外,厂商在液晶面板方面的生产经验与核心技术仍然落后于日韩,液晶面板所需要的化学材料以及装备也依赖进口。根据联合国货物贸易统计数据显示,液晶这类显示器件是中国进口的四大商品之一,每年单是液晶屏的进口费用就已超过千亿元,更遑论下一代OLED面板的核心技术了。
全球面板产业一直处于日、韩与中国台湾三足鼎立的格局,大陆厂商始终是望尘跟随。在液晶电视问世之初,中国彩电行业备受缺芯少屏的困扰,材料和装备都严重依赖进口。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国的面板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近两年的发展也明显提速。随着京东方、华星光电的投产,以及LGD广州、三星苏州项目的重新启动,大陆不同世代的液晶面板生产线均已部署到位,可是此时的日韩却开始了新玩法。若日韩OLED面板生产线纷纷实现量产,国内这些上千亿的投资岂不是打了水漂?到目前为止,国内面板生产的龙头企业京东方面对着在面板方面的巨额投资,回收还是很遥远的事。
处境艰难,但国内面板厂商已经别无选择。在液晶面板的生产经验和技术储备尚且不足的情况下,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埋头于现有的生产线消化现有技术,积累生产经验和技术储备。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为产业升级换代打好基础。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十年前国内刚刚完成CRT产业链条的布局,平板显示时代就“突然”降临了。如今国内在液晶显示领域刚有起色,随着日韩厂商OLED生产线计划的公布和OLED电视业务的推出,国内液晶面板企业似乎又像当年的CRT企业一样陷入被动,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又要挣扎着起身追赶。
在全球几大面板企业一致进行OLED技术研发的同时,中国国内的面板企业在去年才刚刚完成液晶面板4.5代线、5代线、6代线以及8.5代线的布局。如此一来,在开发新技术的步调上,国产面板又不可避免地晚了一步。在OLED面板方面,韩国三星和LG分别垄断了中小屏和大屏的市场份额。[!--empirenews.page--]
当然,国内面板企业也并非对新技术毫无知觉。2011年6月2日成立的中国OLED产业联盟汇聚了昆山维信诺、四川长虹、佛山彩虹等从事小型OLED生产的企业。但是由于中国面板产业链不完善,上游玻璃基板和化学材料等都受制于人,因此其量产计划仍然远远落后于日韩同行,甚至是中国台湾的友达和奇美等面板企业。
没有原创的开发能力,只能跟在日韩厂商后面亦步亦趋。即使国内最先进的OLED5.5代生产线在鄂尔多斯投产,但包括材料、光罩、封装玻璃等在内的产业链条尚不健全,此外还要绕过日韩厂商设置的技术壁垒,国内OLED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