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巨额投资未见回报 OLED已到“门口”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屏幕可以弯曲、折叠的手机,像纸一样薄的电视机屏幕;白天时透明的窗户能让光线照射进来,晚上则变成一种光源;导航资讯能藉着汽车挡风玻璃播放。这些未来电子产品的美妙之处,要归功于OLED。
就在国内彩电产业疲于奔命、在液晶由CCFL向LED转型时,这项被称为“液晶显示器的替代者”的技术又开始了大踏步产业化进程。
虽然国内厂商一改以往等技术成熟后再切入市场的习惯做法,但与国外竞争对手相比,它们在新技术的产业化方面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如今,三星已经把目光放在了55寸大尺寸机型的规划上,LG,索尼均在OLED上有大动作。
来自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的研究报告显示,OLED电视未来几年的增长率将维持在300%以上,其超越液晶电视的速度可能要比液晶电视替代CRT的速度更快。
值得玩味的是,对于国内厂商来说,真正隐忧的可能是面临如何在液晶时代兼顾新显示技术发展的重大考验。目前,国内彩电产业为突破在上游液晶屏方面受制于人的局面,正尝试建立自己的液晶面板生产线,一旦OLED替代趋势不断加快,这些投资将面临难以收回成本的尴尬;如果现在就投入OLED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有限的资源能否足以应对眼下液晶时代的竞争压力?
突破落后者角色
在全球显示技术发展过程中,本土企业在之前的CRT和液晶技术发展早期未能及时跟进,最终只能扮演产业链上利润较低的制造和代工角色,导致在外资品牌发起价格战的时候,国产品牌只能被动面对外资企业的围剿。
“就消费电子行业的企业来说,做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拥有产品的定义权,产品定义权不仅仅是价格,相当于对产品核心技术、应用专利、产品的关键器件、核心部件的掌控和研发制造。也就是企业必须要拥有在消费电子领域全产业链、一体化的产业构架和技术支撑,如果没有这个做保障的话,企业只能成为一个简单的制造工厂,那么你的企业永远是做最低端的,最末端的,也没有进一步升值空间,”长虹集团企划部部长、新闻发言人刘海中表示。
技术研发上的前瞻使得外资企业在OLED领域同样走在了前面。美国的柯达、日本的索尼、先锋,以及韩国的三星、LG等21家企业早在2004年就实现了中小尺寸OLED面板的量产,而且开始将其广泛应用于手机、MP4、汽车电子等领域。
DisplaySearch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OLED面板出货金额达8亿2千6百万美元,韩国的三星、台湾的铼宝和日本先锋分别位列OLED面板出货金额的前三位。其中三星主导着全球中小尺寸 OLED显示屏市场,市场份额超过95%。
而现在全球OLED市场正处于由产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市场形势类似2000年左右液晶产业发展情形。为了避免重蹈在液晶时代的覆辙,国内企业已开始在OLED产业方面进行布局。
一般来说,OLED分为主动矩阵(AMOLED)与被动矩阵(PMOLED)两种,PMOLED是早期OLED的主要技术,具备省电的优点,但反应较慢,且无法做到较大的尺寸,这样的特性适合照明应用;AMOLED则因为反应快速,非常适合应用于显示装置,被视为是未来取代液晶技术的不二之选。
天马电子改造 4.5 代AMOLED 线和维信诺的AMOLED 生产线预计将于2012 年量产。长虹集团的子公司虹视已于2009 年12 月启动AMOLED 中试线建设,自主掌握业内领先的金属诱导低温多晶硅部分关键技术,已成功开发出2.6~7.6 寸的AMOLED 样品。
创维集团旗下的新视界光电科技则选择了TFT基板作为产业切入口,已经自主设计开发出像素为128×128、320×240、640×480三个系列产品,满足中小尺寸AMOLED的需要。
可见,国内的AMOLED 产业发展基本上与国外同步,量产时间差距估计在1 年以内。这说明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并未卡壳,这与液晶不同。
另外,由于 AMOLED 面板生产线的初始投资较大、折旧期较长,同时存在1-2年的产能爬坡期,因此先投产的企业将率先折旧完毕,并及早度过产能爬坡期,在和后进入产业的企业的竞争中,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成本优势。
“预计AMOLED的市场起步期也有5年左右,2013年将进入高速成长期,”东方证券军工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陈刚认为,目前手机常用的3.7寸AMOLED 面板的采购价格在200 元以上,而生产成本仅50 元左右,毛利率高达75%,远远高于TFT 面板20%-30%的毛利率,即使到2012年降价50%,毛利率估计也在50%以上。同时目前很多手机厂商正是因为三星一家独大导致供应链断货的危险过高,才对采用AMOLED 持观望态度,按照目前的投产进度,预计今年将有5-6 家厂商可以供应AMOLED,相信届时下游手机行业可能对AMOLED 的需求会有爆发式的增长,市场预计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初期参与的厂商将都可能获得高额的回报。
换代提速带来的尴尬
然而,OLED技术也有风险。
由于目前LTPS 技术最高只应用到4.5 代TFT 生产线上,虽然4.5 代生产线最高可切割20寸的面板,但是切割中小尺寸经济性较差,因此当前AMOLED 主要应用在7寸以下的面板,LTPS技术主要在生产线世代上的局限限制了AMOLED 向更大尺寸发展。加上真空蒸镀工艺在制造更大尺寸的面板时面临蒸镀面积不均匀、材料使用率较低等问题,因此尺寸越大,OLED电视的成本也越呈几何级数增加。
目前本土厂商投资的OLED显示屏主要集中在中小尺寸,主要应用于手机和智能终端上,大尺寸的OLED显示屏暂时还难以突破。而三星和LG已积极导入可量产出最符合经济切割率的32、21.5英寸OLED电视的5.5代面板线,其扩大领先差距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
刘海中表示,“由于规模化不大,技术形态、技术费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OLED要真正实现全产业化,存在着成本问题。”以索尼为例,2004年其首次量产小型号、全色彩的OLED面板,然而由于一直没有找到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近年逐渐放缓了研发步伐。
除了价格因素外,OLED替代液晶电视的速度也让本土厂商进退维谷。
DisplaySearch中国区市场总监张兵认为,由于三星、索尼、夏普、松下目前都有自己的大尺寸液晶屏或等离子屏生产线,这些液晶面板工厂的成本回收很多需要5-8年的时间,在液晶或等离子面板前期投资未能收回的情况下,这些巨头显然不愿意看到OLED过快地取代液晶电视。[!--empirenews.page--]
对国内企业而言,这可能导致两种情况的发生:一是如果它们现在将有限的资源导向OLED的研究和产业化倾斜,可能会失去在液晶领域的话语权;二是近几年来,为改变上游资源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不少本土彩电厂商正努力建立自己的液晶面板生产线,倘若OLED替代趋势突然加强,这些投资或面临血本无归的尴尬。
让人心惊胆战的风险使得一部分厂商采取相对保险的做法。创维内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尽管创维介入OLED领域还处于中试阶段,也有考虑建设OLED面板线,“但必须等到技术成熟,工艺突破,创维再来考虑面板线是全部自己做还是寻求合作伙伴一起建设。”由于重新建置1条AMOLED产线设备的投资金额,与TFT-LCD液晶面板产线不相上下,成本很高,像创维这样的厂商实际上是利用现有低温多晶硅LTPS制程来切入,以大幅降低产线建置成本。
据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介绍,因为AMOLED与TFT-LCD生产工艺有70%是相通的,AMOLED需要在TFT基础上发展。AMOLED包括阵列、涂覆发光材料、模组,原来投资在TFT-LCD阵列和模组部分的设备可以保留,彩膜和成盒部分的设备还可用来投资做触控技术或者是其他技术。所以只要AMOLED技术成熟,现有的TFT-LCD产线都可以改造成AMOLED产线。
正如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学斌所说,“我们不可能为了未来,放弃现在。”未来的几年里,电视市场还是液晶的天下。或许技术路线的争执,最终要回到由需求端来最后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