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巨头主导国内3D厂商被迫站队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随着品牌商的持续推广,消费者对3D电视的认知和关注持续提升。不少电视品牌厂商把3D功能作为一定档次电视的基本配置进行推广并取得不俗成效。韩国两大巨头通过竞合继续主导并领先3D技术的发展;日本和台湾联手发展裸眼3D技术初见成果;国内厂商技术“站队”亟待产业链本土化发展——3D电视在各方的努力下逐渐得到普及。
不过,现时3D电视仍有多个问题需要克服。首当其冲的自然是3D技术标准的统一,不同技术形式共存是现实,短期内无法改变,但对于各种参数等级和体验感受划一仍是必须的;其次是片源问题,没有片源,无论什么技术的3D电视都是空谈,不过由于主动快门、偏光式、裸眼式三种3D技术对应的片源也不相同,无形之中让片源缺乏问题雪上加霜;最后是价格,只有价格真正降下来了,才能让消费者愿意为这项技术埋单。
国外3D产业发展状况
日本:缩紧本土生产,联合台湾
随着日韩各大电机制造商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日本各大电机公司的电视机业务均陷入经营困难的窘境。由于3D电视销售低迷,日立决定中止研发3D电视新技术,并将于2012年9月底前停止日本国内唯一的电视生产据点“岐阜工厂”的生产,将电视生产全数委由海外EMS厂代工。同时,Panasonic也计划将等离子电视的新机种数量缩减至现行的2/3并扩大液晶面板的外部采购比重,务求在2012年度将液晶面板自制比重自2011年度的约七成缩减至三成以下。
东芝除以12英寸和20英寸等级的裸眼式3D电视试探市场外,还在2011 CES上展示56英寸和65英寸的裸眼式3D电视。同一时间SONY和LG也分别展示过应用裸眼技术的3D电视,但仅有东芝在2011年实现量产。不过,由于东芝的TMD面板厂并不具备大尺寸电视面板生产能力,其目前已与台厂友达进行技术合作开发协议。
日本日昭电子去年5月也推出了一款裸眼3D电视产品,支持1080P的Full HD全高清显示和2000:1对比度,拥有700cd/m2超高亮度,响应时间为8ms。该款52英寸全高清裸眼3D电视面试已经正式开始销售。
台湾:积极研发裸眼3D技术
去年10月举行的日本国际平面显示器大展上,奇美电子展出了全球最高解析度的56英寸QFHD大尺寸裸眼3D电视面板,该面板采用高精细Fix Barrier裸眼技术,展现技术领先性及提供更高阶机种的产品定位,预期将于商业、医疗及家庭娱乐等方向应用。
此外,友达光电也在积极研发裸眼3D技术,友达显示器产品事业协理吴仰恩在2011年台湾平面显示器国际研讨会上分享了友达独家的全视角(dead-zone free)裸眼显示技术,该技术应用在15.6英寸以下中小尺寸面板上,已经量产。
尽管台湾的面板企业不断在大陆开疆拓土,但国内厂商使用的液晶屏还是以三星和LGD为主。以55英寸240赫兹刷新率的3D液晶屏为例,虽然友达光电也具备生产能力,但是供应量无法满足国内厂商所需要。
韩国:两大巨头强势主导3D技术发展
以三星为代表联合索尼、松下等品牌主导的主动快门式3D电视,和LGD主导的偏光式3D电视成了当前3D电视市场的两股竞争势力。“FULLHD全高清3D合作伙伴论坛”上,三星携手TCL、长虹、海信、海尔、康佳、TPV(AOC)以及日本的索尼、松下、东芝、三菱、夏普等11家主要彩电企业,联手力推主动快门式3D电视,并提出主动快门技术是呈现全高清3D画面的唯一技术。对此,LGD则表示偏光式3D电视更健康,不存在角度偏差,消费者无论是躺着看还是采用任何姿势,都能保证3D效果。同时,LGD宣布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停产快门式3D电视,未来对所有3D电视产品均将采用偏光式技术。
据DisplaySearch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主动式3D电视和偏光式3D电视市场渗透率分别为6.2%和3.9%。根据面板厂2012年的生产目标,预估快门式和偏光式的渗透率将分别提高到11.6%和10.0%。偏光式3D电视以低价的特点切入3D市场,对3D电视的概念普及以及市场的扩张有极大促进作用,但主动快门式3D电视凭借全高清的3D画质和逼真的3D体验普遍更受用户认可。
中投顾问研究员赵慧智表示,目前,三星和LGD二者之间的面板技术不相上下。在7.5代和8.5代面板生产线方面,二者优劣区分非常微小,技术均已基本成熟,品牌优势成为市场口碑的主要原因。而三星的优势集中在软屏方面,LGD则集中在硬屏方面。
3D电视海外遇冷
与3D电视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受欢迎程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其他地区对于3D电视的态度较为理性。在欧美、日韩以及台湾地区,3D功能目前只是作为一种高级配置,被应用到47英寸以上的少数高端电视当中。因为增加3D功能就意味着增加成本,导致产品价格上升。中国厂商之所以能够成功实现3D功能标配化,主要是由于电视机的成本与增加3D功能之前几乎没有差异。然而这正是众多海外电视厂商做不到的。在如何降低成本方面,中国厂商一直以来采取的最重要方式,就是与主要芯片提供商合作。
随着Trident倒闭、INTEL、博通、Renesas相继宣布退出电视业务,众多欧美日系芯片厂商已基本告别数字电视芯片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台湾以及大陆的同行。目前联发科的3D电视单芯片解决方案已获夏普、创维、TCL、海信、海尔、长虹等多家知名一线电视品牌采用。
国内3D产业发展状况
主流3D电视厂商通过技术验证
由于市场上3D电视产品种类多样,标准不一,3D电视终端产品与中国3D电视试验频道信源的兼容性备受关注。3D电视联合实验室正加紧验证目前国内市售主流品牌3D电视机(含主动开关式3D电视机、被动偏光式3D电视机、兼容双路3D信源的裸眼3D电视机、3D电视一体机)及3D播放器产品是否兼容3D电视试验频道信源,评估中国3D电视试验频道信源在3D整机上的显示效果和舒适度是否符合消费者观赏要求,排除观看安全隐患等问题。
由C3D联盟牵头,联合广电运营和产业制造等3D产业链力量共同成立的“国家3D电视产业协作项目组”及“3D电视联合实验室”具体承担了该工作,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印发的《3D电视技术指导意见第一部分:节目制作播出》和《3D电视技术指导意见第二部分:高清帧兼容3D电视信号传输》,联合骨干彩电企业组织主流电视机产品开展“3D电视闭路测试”,并及时协同“3D节目制作”和“网络传输”环节,最终达成了以下阶段性目标:
验证主要品牌的主流3D电视机兼容3D频道时的信号压缩取样格式;通过技术试验和推荐HDMI连接方式,验证市场上主要品牌的主流3D电视机兼容广电网络运营商的高清机顶盒及3D电视业务表述;验证主流3D电视机能够正常接收并显示高清机顶盒输出的3D频道电视节目源;积极协调“节目制播”环节,避免目前国内绝大部分3D电视机因3D信源格式问题而被迫缴纳数亿美金专利许可费及版权费的被动局面。[!--empirenews.page--]
国内3D产业凸显技术专利短板
随着中央电视台3D频道试播,在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3D电视等新概念的引领下,国内3D产业渐渐步入正轨。在硬件的升级拉动下,技术专利凸现亟待解决的难题。
中国3D显示技术专利的主要申请人一半是大学一半是企业。然而,这些企业中不包含电视厂商。目前,国内3D显示领域拥有专利数量最多的是浙江大学,但也仅有79件。全球3D显示全球专利拥有量第一的索尼公司,手握1065件专利技术,这些技术涉及摄录机、播放器、显示器、游戏机等整个3D产业链。现阶段国内各企业都在培养壮大着3D研发队伍,但研发成果主要集中在应用型技术领域,基础技术还得依靠国外厂商。长虹电器、创维—RGB、康佳集团、TCL集团、海信电器等自主品牌电视企业都仅拥有10件左右有关3D显示的专利,这与国外的厂商专利数差距高达100倍。而从专利数量差距上可以看出,国内电视企业一旦与国外企业发生专利争端,整体形势将极为被动。
目前3D产业突破口在于3D基础技术专利和创新产品,必须通过大力的培养3D创新人才和创作团队来实现良性产业高速发展。各大高校可因应具体情况开设3D相关专业课程,企业除增加3D培训,也可通过与高校达成联盟的方式共同展开研发。
片源匮乏3D电视发展潜力大但普及慢
2012年初,由中央电视台和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深圳六家电视台共同开办,依照责任分组、经费自筹的原则进行的六台联播3D频道正式开播。各台分别制作节目,中央电视台采用左右拼接方式占用一个高清频道统一播出。通过卫星覆盖全国,面向有线电视网前端,传输过程采用加密方式,用户免费接收,以后将逐渐扩大到几十个地区。3D的开播对硬件产业拉升明显。随着3D电视试验频道的成功开播,2012年春节期间,3D电视机市场销售占比达60%。
不过,试播中也反应出一些重要问题。其中,内容单一且在卖场没法演示极大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在内容上,存在一些不符合3D电视制作的技术问题。包括:左右眼画面明显差异,个别画面左右眼画面内容甚至不一致;画面正负视差过大;左右画面有垂直视差;画面主体超出安全范围时间过长或范围过大;字幕与画面有前后关系冲突;会聚面突然调整,每个节目的双画面会聚距离不统一和会聚过大,有的竟超过5cm(一部好的3D片双画面会聚距离不会超过1cm)。这些规格不统一造成了部分节目重影严重,给观众带来不适感。
三星与LGD都在3D市场进行了大量产业化努力,除了面板和终端生产外,还在3D片源上投入大量精力。三星支付平台已有两万多部3D片源,除了在销售电视时免费提供用户50多部3D节目外,用户还可以登录三星VOD服务平台购买更多3D影片。对此,国内电视厂商仍然处于各自为战的境地,在思想上还是典型的硬件厂商心态。
国内厂商3D面板主要依靠进口
现时,由于国内产业链尚不完备,在韩国两大巨头的强势主导下,国内厂商只能选择技术“站队”。两大3D技术阵营中一方是三星的主动快门式技术,另一方是LG旗下LGD公司的偏光技术,国内厂商基本采用韩国两大巨头生产的3D电视面板,再次沦为产业链的下游。
由于快门式3D眼镜笨重昂贵,画面有闪烁,而偏光式技术门槛低,相对便宜,创维、长虹已经100%生产不闪式3D电视,海信、康佳、海尔的3D电视也有一半以上采用LGD的屏幕。TCL则选择了与三星、夏普、索尼等国际品牌站在一起,其快门式3D技术能完全保持原有画面的分辨率,可以享受到真正的全高清3D效果,并且片源相对较多,是目前中高端3D电视的主流技术。偏光技术则面临清晰度较低的难题。
就目前来看,两种技术各有优缺点,也都在快速向前发展。但国内厂商在技术研发投入上存在先天缺陷,尚不能在各自技术体系的演进上贡献力量。三星在不断降低眼镜价格的同时,通过与等离子屏结合改进快门式技术的缺陷,LGD也在通过研究新的屏幕来提升偏光式的清晰度。国内厂商在核心技术的演进竞争上再次落后。
急需3D电视产业标准出台
由于国内3D产业标准不明,因此相对应的3D片源标准也没有确定,出现了一些3D资源无法在某些厂家3D电视上正常播放的情况,3D电视的初期试水消费者正在面临各种烦恼。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国内3D电视产业标准的出台,并且在现有3D技术初期应用中汲取经验教训,尽快选择一种更有潜力的3D技术加以扶持,同时从政策上加快产业化进度,形成一条自有的3D产业链。
不久前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透露,我国3D电视产业标准有望年内出台。但随着市场上3D电视热潮渐起,“无3D、不电视”的趋势已经明显。此前由于在网络电视的发展上遭到狙击,与不同体系的内容制作者的“合纵连横”遇到政策限制,国内厂商在3D片源上偃旗息鼓,只有硬件产业在不断拉升,总体产业链的促成依旧没有期限。
本土3D标准迟迟未能出台,将加剧国内彩电厂商在3D产业上边缘化的危机。
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