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LED行业淘汰将加速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李旭亮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画,上书“运筹帷幄”,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似乎也暗合了这位广东商人低调却又不乏霸气的性格。
2013年新年前后,李旭亮一手创立的勤上光电在业内曾引起不小骚动。这家已成为LED路灯老大的上市公司,去年11月底,大小非解禁引发股价暴跌,跌幅一度位居深沪两市次席,仅次于“塑化剂事件”的主角酒鬼酒;一个月后,公司再次发布公告,发行不少于4亿元的公司债;而2013年第二周,勤上光电又宣布解除吉彩15亿元订单协议。
二级市场的喧嚣也开始蔓延至整个LED照明产业,质疑的声音铺天盖地而来,甚至有媒体预判,LED将步光伏行业后尘,走上不归路。
这一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2012年年初,曾经规模占据国内市场前三的LED照明企业深圳德士达因现金流出现问题引发劳资纠纷,数十辆汽车堵住大门;随后,上游企业旭瑞光电佛山数亿美元的芯片项目停产;5月份,网上再次爆出宁波安迪光电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几个月后公司正式申请破产;11月份,深圳浩博光电同样因为资金链问题陷入泥潭。
即使上市公司也难逃厄运,据公开数据显示,42家相关上市公司,2012年三季度利润出现下滑或亏损的就有24家。倒闭、跑路、亏损成为悬在LED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但这些在李旭亮看来实属正常,“下游企业再倒闭或转型60%,这个行业才会健康。”在公司负面缠身的那段时间,他也未做出回应,而是去了一趟日本,协调在那里刚刚中标的LED路灯项目。
这个完全由政府驱动而起的产业为何发展至此?作为龙头企业又将如何应对行业困局?勤上光电会成为下一个江西赛维么?LED老兵李旭亮坐在宽大的沙发上花了两个小时向记者阐述他的观点。[!--empirenews.page--]
快速“催肥”
李旭亮技术出身,1988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做了一名普通技术员,天天重复着电镀、拉丝、冲压、热处理等各道工序。不到两年,便晋升为工程师。1992年,更大的机会来了,一个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次年,他便在后来成为世界制造基地的东莞筹借2000元创立了勤上光电,但公司早期是生产五金配件。
1998年,在国家层面正式启动半导体照明产业化计划之前5年,李旭亮开始尝试小功率和中功率LED的研发,并逐步将LED光源应用于圣诞树、灯画、电动鹿、装饰灯等圣诞礼品领域。
不安分的李旭亮并未像当地大部分制造企业一样安于做一个代工厂,加上灯饰的利润也越来越低,他急于寻找下一个投资机会。当时,公司产品全部销往海外,多年的国际市场经验让李旭亮瞄准了大功率LED,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推出政策鼓励半导体照明和LED产品。从此,公司全面转型。
2007年之前,勤上光电的LED产品依靠五金渠道依然主打国际市场。当时国内市场对于高价的LED并不感兴趣,因此几乎所有的企业都紧盯海外市场。不料,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冲击,国际市场需求疲软。恰逢此时,在传统制造业增长放缓之时,中国政府开始出台各种政策推动绿色节能产业。李旭亮准备抓住这次机遇,随即将前一年量产的大功率LED照明产品全面推向国内市场。
2008年前后几年是李旭亮最忙碌的时候。他找到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寻求共同研发,同时开始一家家和经销商谈判。如今,他还记得当时的窘境,“求爷爷告奶奶,人家也不愿意帮我们卖LED灯。”
这样的冲动与困境存在于彼时的大部分LED企业,但这依然无法阻止他们的扩张步伐。在“寒冷”的经济大气候中,最火热的莫过于光伏与LED。深圳德士达公司是国内最早一批进军LED产业的公司之一,也是激进者的代表,其产能规划达6条生产线,年产12万盏LED路灯。其创始人熊映翔(现已离开德士达)告诉记者:“规划太超前,这样的量放在今天才能消化。”
LED产业突飞猛进的背后,是资本的暗流涌动和政府的推波助澜。李旭亮带领勤上光电曾在2008年试图冲关上市,不过最终搁浅。但这并不影响一级市场,生产[!--empirenews.page--]LED芯片的上游企业晶科电子总裁肖国伟告诉记者,“那两年,经常有投资机构找上门来谈投资。”2010年,他最终接受了王功权带领的鼎晖投资的资金。当时,LED与光伏被称为最受资本欢迎的两大行业。
与此同时,政府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LED产业发展。尤其是广东,2009年推出“十城万盏”计划,一时间,这个制造业大省涌现出上千家LED企业。同年,晶科电子收到广州市政府邀请,开建生产基地,面积由原来的3000多平方米增至3.5万平方米。
李旭亮身处其中,却有清醒的认识,他说,“没有哪个国家会像中国一样,一个行业瞬间出现上千家企业。”
快速“催肥”导致的产能过剩必然为行业的不良反应埋下了伏笔。
政策市陷阱
2011年年底,李旭亮带领勤上光电再次冲击资本市场,成功登陆中小板。如今他承认“这种模式就是专门为上市量身定做的”。
他口中的模式即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用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这也是目前大部分LED企业采用的模式。
正如当年李旭亮铺展渠道的艰辛,在传统照明灯称霸时代,因价格高,质量参差不齐,普通消费者对LED灯并不认可。因此,这些企业的主要订单来自政府。在发展新能源政策和节能减排压力的双重推动下,各地政府大力推动公共照明改造。‖
这是一项耗费巨额资金的工程,李旭亮称,近期解禁的数亿元加上4亿元公司债,如果进展顺利,一年就用完了。而这仅是一家公司,很显然,政府的财政自然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支付如此庞大的工程款,企业只能先行垫付相应成本,从而造成资金流压力过大。EMC的推广则稍微降低了回款风险,一般以5年为周期,以节省下来的60%电费支付。近几年,该模式也复制到商业照明领域。
毫无疑问,这样的市场构成和发展模式,没有强大的融资和议价能力,企业将举步维艰。这就不难理解李旭亮为何轮番要向资本市场发起冲锋。[!--empirenews.page--]
如果说他是幸运儿,那么很多企业却难逃倒闭和转型的命运。这是一个与光伏一样,典型的以政府主导发展的产业,投资生产与市场需求均由政府驱动。很大程度上,地方政府的过度关怀导致了某些企业的盲目扩张,光伏龙头企业江西赛维的故事就是前车之鉴。
无独有偶,在LED行业,同样的故事也上演多时。地方政府除了以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外,更是投入真金白银。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2010年前后,广东某地级市,一些LED芯片制造企业每购买一台1300万元左右的MOVCD设备,政府最高可补贴达1000万,少者也六七百万。而从上市公司的财报中,也可窥见一斑,比如三安光电,三季度利润6.67亿元,补贴高达3.28亿元。一旦政府减少补贴,而市场拓展能力依然不足,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正如李旭亮所言:“没有哪个产业仅仅靠政府能够做大做强的。”
更大的困局在于,政府一面强力推动企业扩张,一面给出的订单又捉襟见肘,这与光伏产业大启动时如出一辙,因此逐步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需求不断向品牌聚集,中小企业抢不到订单,无法支撑正常经营。”李旭亮说这是最直接的结果。
资金和订单的双重压力,再加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导致的市场普及放缓,逼迫部分企业开始转型甚至倒闭。德士达于2010年转型商业照明,而2011年,同城的亿元级企业钧多立老板的“跑路”则引发了市场对LED企业倒闭的关注。深圳市LED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仅深圳,当年就有80多家相关企业破产。2012年,LED企业倒闭更是不断见诸媒体。
在政府的推动下,市场也在发生变化。于一哄而上的乱局中,产品的成本和价格的下降幅度也出现倒挂。熊映翔算了一笔账,2006年,德士达刚量产时,一盏灯每瓦的成本20块,现在只需12块左右,而150瓦的灯具出厂价6年前要5000元,目前只需2200块左右。对于下游企业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上游芯片的价格在2011年出现跳水,低端芯片最高降幅达60%。
扩张倒闭两极化
“2013年,LED行业淘汰将加速。”李旭亮认为行业内还将倒下大批企业,但他坚决否认LED会重蹈光伏行业覆辙的说法,“LED和光伏不同。”
在公司内部,李旭亮经常提到苹果公司的工艺设计,这也是其比较光伏与LED的着眼点之一。他认为光伏太阳能产品“能发电就行,无需漂亮”,但LED应用产品则可以通过“科技+艺术”的方式提高附加值。且LED产品除了面向企业级市场,普通消费市场是广阔的蓝海,进入千家万户从而逐步脱离政府这个单一需求市场,但光伏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将依附于政府采购。[!--empirenews.page--]
他经常提的另一个比喻是,犹如数码相机代替胶片相机,未来LED灯也一定会代替传统照明产品。这一趋势似乎也得到了传统照明企业的呼应。2012年12月底,LED芯片生产企业德豪润达与传统照明龙头企业雷士照明互持股权,试图整合LED技术产品与渠道资源。
行业整合开始,同业竞争加剧。李旭亮坦承,雷士照明有强大的渠道优势,但他同时称,LED不同于传统照明产品,“我们在这个领域已有多年技术和经验积累,想超越很难”。
除了经验,他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目前正在实施的一个宏伟计划—工厂“孵化”计划。2012年,当部分企业难以生存的时候,他却从中看到了机会,趁势展开“大鱼吃小鱼”游戏。但这项工厂“孵化”计划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收购或参股,而是通过战略合作,不直接投入资金,只在全国寻找有潜质的企业,进而提供技术、配件、标准等一整套解决方案。
他正在和国内200多家企业谈判,2012年就已与20家公司达成协议。李旭亮的终极目标是做LED领域的“联发科”—由单纯的LED应用产品制造商转身为整套解决方案提供商,打造“交钥匙”工程。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选择背后,隐约再次出现地方政府的影子。各地基于GOP考量,对于节能减排产业的扶持均偏向本地企业,从而形成一定的地域壁垒。而工厂“孵化”计划则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合作企业甚至不使用勤上光电的品牌,而是创建自己的独立品牌。
李旭亮说他是一个商人,每一分钱都争取花在刀刃上。不会去一掷千金扩建工厂,也不会拿出真金白银收购同业。只是想以一个最轻的方式,通过提高勤上光电的实际市场占有率,从而提高市场议价能力。
“2013年,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是挑战,而对于品牌企业则意味着机会。”在LED行业大动荡中,李旭亮霸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