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之父”夏普频傍大佬仍危机四伏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尽管搭上了三星的顺风车,但对于夏普而言,危机仍在。
5月14日,夏普2012年财报连同振兴计划一并出炉,这将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态度,亦将间接影响夏普的命运——9月将到期的高达2000亿日元的可转换公司债,犹如一道催命符,逼着带病的夏普与时间赛跑。而通常情况下,银行团在到期前3个月就会与债务公司洽商,确认还款能力。
因而,如坐针毡的日子,业已开始。
频傍大佬
一边还没来得及和鸿海理清关系,另一边夏普已迫不及待向三星投怀送抱。
今年3月,三星宣布以104亿日元(约1.1亿美元)收购夏普3%股份。三星在声明中表示,此次投资意在改善夏普核心事业液晶面板方面的收入,希望增强双方的信赖关系,并强调投资目的是为了加强与夏普的合作,不干预其经营。
“对两个‘大家伙’而言,1.1亿美元和3%可不算什么。”数字华夏品牌传播机构总裁兼首席分析师姜培峰向新金融记者表示,这一行为只不过是探索性信号,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这边已将一只手伸入三星口袋中掏钱的夏普,另一只手却还在鸿海的口袋中摩挲着。
2012年3月,鸿海以8.09亿美元获得夏普9.9%的股份,成为夏普最大股东。鸿海高调宣布同夏普在液晶面板等主要业务领域开展资本及业务合作,无疑为遭遇史上最大危机的夏普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然而,鸿海的注资并没有将夏普拉上岸。去年8月,夏普宣布2012财年第一季度(4-6月)最终亏损1384亿日元,同时宣布在2013年3月底之前裁员5000人。
而随着夏普股价的持续走低,鸿海终于开出新的条件,提出需要与夏普重新谈判,希望提高入股比例,并且能够介入夏普最新的技术。这一次,夏普拒绝了鸿海,并开始意识到寻找新投资者的必要性。
除今年3月夏普接受三星104亿日元注资外,去年9月和12月,其先后获得银行46亿美元的救助贷款及美国高通约100亿日元的注资。
值得玩味的是,缺钱的夏普为何断然放弃鸿海的进一步投资,却选择了直接竞争对手三星这点“小钱”。
从数字上看,三星的注资虽然对夏普当前的债务帮助不大,却有利于其心中“算盘”的实现——鸿海一直试图投资夏普获得液晶面板核心技术以及管理主导权,因此引入三星注资后,夏普将会成为一个承载多家投资者的公司,将有利于削弱鸿海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有利于夏普核心技术的保护,进而伺机实施自己的复兴计划,不被某一方投资者干预。
不过,夏普此番苦心并未获得日本国内民众的一致认同。部分反对声音直指夏普不该出让股份给韩国竞争对手,甚至称其“出卖自己的灵魂”。
姜培峰则不认为此事需要如此上纲上线。“无论夏普选择和三星合作,还是选择和鸿海合作,都不妨碍他们之间的竞争。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有合作,一直是这十年来以及下个十年的格局。此一时的合作,彼一时的不合作都很正常。企业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在这个问题上,同病相怜的索尼深有体会。
此前,索尼曾和三星合资S-LCD面板厂,最终不但与三星这个恋人分道扬镳,更养大了对方的面板事业,亲手培养了自己的敌人。如今,谁又能保证夏普不会步索尼后尘呢?
更重要的是,此番与三星的合作,不但打乱了鸿海的步伐,破坏了双方的合作局面,甚至有可能失去参与苹果未来产品的机会。要知道,三星不但是夏普的竞争对手,更是苹果的竞争对手。而苹果之于夏普,恐怕更是得罪不起的一个合作伙伴。
除此之外,企业内部的多方角力也是夏普需要警惕的事情。纵然三星的引入可以牵制其他股东,防止某方势力一言独大。但不断引入新的股东加入,势必令夏普陷入需要平衡更多利益方的境地中。因而,如何平衡各方“财神”们的利益,将成为夏普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不过,即便明知风险,夏普也只能硬着头皮如此。毕竟,眼下的夏普并没有多少选择的资本。
迫在眉睫
摆在夏普面前的首要问题是,离还债的日子越来越近。今年9月,夏普将有高达2000亿日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到期,距今不足4个月的时间。而通常情况下,银行团在到期前3个月就会与债务公司洽商,确认还款能力。这意味着,留给夏普展现实力的时间,仅剩下一个月。
而这个底气,显然无法从其自身经营业绩上寻得。据路透社报道,预计夏普在截至2013年3月31日的2012年财年内净亏损达5000亿日元,高于原先预估的4500亿日元的净亏损。
而几大股东的资金到位情况也不容乐观,鸿海、高通纷纷对夏普采取了观望态度。鸿海在三星注资夏普后作出了暂时延缓对夏普约670亿日元注资的决定;高通则在早于鸿海延缓注资一周前便提出需要对夏普业绩进行分析,故推迟50亿日元的追加注资计划。
此种背景下,夏普需再寻出路。据日本媒体报道,夏普计划借由公募增资方式筹资1000亿日元,以改善财务状况,资金主要用来补充即将于9月到期的2000亿日元公司债,至于余下的1000亿日元债务,则将由扩大液晶面板等产品的销售来筹措。
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两个方案的实施难度均不小。
首先,原定于3月公布的中期经营计划至今迟迟未能公布。“不是夏普不想出,但出与不出它都难受。”供职于国内某大型家电品牌的王玲(化名)向新金融记者表示,“业绩被唱衰,提振信心的中期计划又没有,市场哪来的信心,没有信心它怎么通过市场筹资这么多钱;可要是急急发布一个不完善的计划,同样难以达到它的预期,甚至连现在持观望态度的投资者都有可能流失掉。”
而由扩大液晶面板等产品的销售来筹措1000亿日元资金的想法若要实现恐也困难重重。
今年1月开始,夏普的龟山第一工厂、第二工厂已先后减产。有数据显示,即便是夏普赫赫有名的十代线“堺工厂”,其开工率也不过50%——这曾是夏普最为骄傲的工厂,如今却拖了后腿。
2007年,夏普宣布投资全球第一座面板十代线,借此切割出最大面积的面板,生产超大尺寸电视。事实上,面板的确利润可观。以一台42英寸、价格在3500元的液晶电视为例,其70%甚至更高的利润被夏普拿走,而整机企业单台利润则只有3%-5%。[!--empirenews.page--]
但夏普的投入同样惊人。有数据显示,一条十代线最经济的投资是产能每月达到60万片或90万片基板,按此计算,十代线投资在300亿元-400亿元人民币。而一条初期的面板线,前三年根本无法获利,至少五年后才能为企业带来收益。此外,只有尽可能实现满产才能满足摊提折旧的费用。显然,夏普十代线的缺口不小。
“夏普拥有的全球唯一一条十代线量产后却突然发现,市场对于大尺寸液晶面板的需求量远不及之前所预料的那么多,其在蓬勃发展的智能电视、智能手机领域的新品上市速度也远不及韩国、中国同行企业。”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家电/IT行业分析师梁振鹏指出,近年来夏普大力投入的太阳能电池事业迟迟未能走出亏损阴霾,产品线过于集中在电视产业,使得自身的抗风险能力相当弱小。
从这个角度来看,夏普多少有些成也液晶败也液晶的意味。
自救上岸
无论如何,在夏普,液晶始终无法被割舍。毕竟,它创造了夏普的辉煌。
夏普曾被誉为“液晶之父”。2001年,夏普率先推出液晶电视AQUOS,这个新产品的问世堪称夏普利润增长的推动器。仅用五年的时间,AQUOS累计产量便达到了1000万台,创下了液晶电视业的奇迹。
另一方面,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从投产速度上看,夏普也远远领先于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三星、LG等企业。2004年,全球第一条生产大屏幕液晶电视的面板六代线诞生在夏普;2006年,夏普直接跳过面板七代线进入八代线;2009年,全球首家十代线液晶面板工厂正式投产。
即便如今液晶面板业务遭遇困境,甚至成为业绩拖累,夏普依旧没有萌生放弃念头,反而仍将绝地反击的希望寄托于此。
据日刊工业新闻报道,夏普计划将于今年7月在其龟山第二工厂导入用于生产新型“IGZO”液晶显示屏的设备。届时,新型IGZO液晶显示屏将实现量产。
事实上,量产能够提高液晶屏精细度并降低功耗的IGZO是夏普复活液晶业务的杀手锏。夏普方面预计,未来使用IGZO酸化物半导体TFT的液晶面板将大行其道,因而,当下阶段选择先发制人有利于巩固其在液晶面板的地位与优势。
不过,在外界看来,夏普多少有些盲目乐观。
“我曾经看过一些分析报告,有研究资料显示IGZO在高精细化上存在极限,这项技术还不完善。”王玲表示,在业内流传一种说法,认为夏普的技术优势“最多保持两年”,况且IGZO的基本技术并不难,三星等已获得了专利授权,索尼、松下、LG的试制品都使用了这项技术,而与夏普存在竞争关系的显示器企业的高管也已经公开表示“量产难度不大”。
因而,夏普能否借IGZO自救上岸,尚不得而知。
除此之外,夏普的自救计划业已展开。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夏普就实施了裁员、转让固定资产、重组等一系列开源节流计划,但无奈这些“皮毛”举措并不足以令夏普翻身过上好日子。“夏普卖总部,诺基亚[微博]也卖总部。变卖总部,说明这个企业的危机已经很深。”家电产业咨询观察家刘步尘如此解读夏普举措背后的含义。而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也曾向新金融记者明确表示过,“企业削减成本的做法只是临时解困”,并不能标本兼治。
“因为砍断了几根‘血管’,所以现在的夏普,往下呢,它已经抓不住现金流了;而往上呢,在技术研发这块,存在天花板,看不见也上不去,所以夏普今年的日子还会很难。”姜培峰如此表示。
而中国市场同样值得夏普高层警觉。今年4月,夏普中国总代表易主,由新原伸一接替菅野信行出任夏普中国地区总代表和夏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新原伸一对夏普在中国地区的情况十分熟悉,这似乎是利好消息。毕竟,夏普在中国表现还算得上可圈可点。
从2009年以来,夏普在中国的销售额,在夏普海外销售的占比中始终位列第一。资料显示,2011财年,夏普在中国地区的销售额为387亿日元,占夏普在日本之外销售额1020亿日元的37.9%。
但不得不说,这终归是老黄历了。如今,虽然夏普拥有液晶电视专利技术和液晶面板等优势,但其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容易。中国液晶电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夏普自身重技术轻营销以及日本企业在华集体遭遇难题的现状,都将给夏普在中国当下及日后的发展制造或多或少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