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产业发展史及大事件综述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赖尼铁兹(Reinitize)在研究植物结晶特性的过程中,发现将温度加热到摄氏145度时,结晶会呈现白色状况,加热至175度时则呈现透明的状态,德国物理学家奥·莱曼(O.Lehmann)研究之后将之命名为液晶,此为液晶显示技术的开始。
液晶显示技术商品化始于20世纪后半叶。1968年,美国RCA(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公司发布一款以液晶为材料的手表,液晶显示正式迈向商业化及实用性道路。
在液晶显示技术商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上,真正的先锋是日本,然后演变成亚洲三强鼎立: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如今,随着以京东方为代表的中国大陆液晶显示产业的崛起,三强鼎立的格局已逐步演变成三国四地争雄。
美国:产业发端
1961年,美国RCA公司的F·海梅尔(F·Heimeier)发现了液晶的动态散射和相变等一系列电光效应,并研制成功一系列数字、字符的显示器件,以及LCD(液晶显示)的钟表、驾驶台显示器等实用产品。
1968年,RCA公司向世界公开报道了这一发明。这标志着液晶显示技术终于走向了商业化。但是,作为彩色电视机显像管先驱的美国RCA公司一方面局限于传统的显示产品,另一方面对初出茅庐的LCD产品缺乏信心,对未来市场缺乏远见,不肯加大对液晶显示器研发的投资力度,反而主动克制LCD的产业化,最终LCD的专利也被转卖。
液晶显示技术在美国发端后,美国国防部将其视为事关国家安全的关键技术,认为其最明显的应用就是取代笨重的传统用在飞机、潜艇和坦克上的CRT(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显示器。
但是,发展液晶显示产业存在两个困难:第一,相比其他半导体产业,技术并未完全成熟,民用领域鲜有发展,大企业不愿投资;第二,由于液晶显示产业后段生产需要较多人力,并且其规模经济要求比较高,相比于已经开始产业化的日本,美国的制造成本难以与之抗衡。
在此条件下,美国将产业重点转向了发展材料和相关设备等更高科技含量的产业上游,基本上放弃了产业中下游。
其中表现尤为突出的美国公司是康宁(Corning Glass),这家1851年投资建立的玻璃公司,通过其不断的技术革新和制程改进,从普通玻璃生产成功转入液晶显示用玻璃产业,几乎独占了全球70%的市场。
日本:国家意志推动产业兴起
尽管液晶显示技术诞生于美国,但真正的大规模产业化却是在日本,关键原因有二:第一,日本企业将当时正在兴起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与液晶相结合,以“个人电子化”市场为导向,很快开发了一系列产品,打开了LCD大规模实用化的局面;第二,得益于日本强大的工业基础和超强制造能力,其生产成本远远低于美国。
按照时间来看,1970年代属于小尺寸液晶面板时代(2英寸以下),主要应用于各种仪表显示,产品仅能显示简单的符号与数字。1980年代被称为中小尺寸液晶面板时代,其技术亦由过去的TN-LCD(扭曲向列相液晶显示器件)逐渐发展到STN-LCD(超扭曲向列相液晶显示器件),再到目前的主流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
7891011到1990年代,TFT-LCD液晶面板开始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等大尺寸领域,正式进入了大尺寸时代。
1992年,TFT-LCD液晶面板开始大规模生产。NEC、松下电器、三洋电机、夏普相继投入第一代TFT-LCD生产线,至1994年为止,日本约有九条第1代TFT-LCD生产线,月产能约为25.3万片(玻璃基板),由于当时全球能提供大尺寸液晶面板的仅有日本,因此面板价格始终居高不下,毛利与报酬相当可观。
至1995年,日本液晶面板出货量占据全球90%市场份额,成为当之无愧的产业霸主。
日本液晶显示产业迅速崛起的关键,首先在于日本的技术创新实行的是“逆向工程”,即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新功能、新产品。在这种模式下所进行的改进和创新符合市场的大规模应用,因此企业能够保持旺盛的技术创新活力。
其次是日本政府对于产业的倾力投入。1979年,日本通产省联合16家企业发起了为期7年、总资助额为7.7亿美元的光电子基础研究计划。最终,该计划耗时10年,耗费8.2亿美元。光电子产业的发展被日本政府上升为国家战略,如果有相关企业自行进行基础研究,政府便提供30%的研发资金。
“日本新型显示产业快速崛起的经验,是国家意志和国家投资贯彻于产业的最初萌芽阶段到最终开花结果的每一个环节,保障整个国家在关键产业的领先优势。在强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时候,日本同样强调国家的组织力量和组织义务。企业负责具体行为,国家负责战略安排。”行业专家罗清启对日本液晶显示产业的崛起如是分析。
韩国:坚定决心、规模化与领袖企业
韩国液晶显示产业走出了一条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成功道路,其中最关键的是韩国政府坚定的决心和龙头企业的远见卓识,同时,韩国企业的规模化战略也大获成功。
1.政府的坚定支持
韩国企业早在1970年代就涉足液晶显示产业,但由于没有政府的关注,产业发展极其缓慢。1980年代初期,韩国政府针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经济倒退的新形势,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此时,液晶显示产业的高利润吸引了韩国政府的关注。
韩国政府于1980年代提出“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技术立国’”的发展目标,在这一政策的鼓舞下,以三星、LG、现代为首的韩国企业开始进军液晶显示产业,力图产业强国。
1990年代初,韩国厂商开始通过试验性质的方式从事TFT-LCD相关技术的开发并培育量产技术。为发展相关技术,三星电子与LG电子私下支付大笔资金,向日本工程师学艺,以“偷师”的方式换来韩国成功跨入液晶显示产业的机会。
7891011同时,韩国政府更是通过各种政策计划,配合企业的产业升级。
从1992年起,韩国政府在整合各机关的研发预算之后,先后出台《次世代平面显示计划》、《LCD基础技术发展计划》,为韩国液晶显示产业的发展提速。为了给本国企业减轻压力,韩国政府又推出了税收减免、研发补贴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助企业迅速成长,10余年间累计投入超过千亿韩元。为了推动设备和零部件的国产化,韩国政府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每年投入30亿韩元的经费。政府的坚定支持也促成了韩国液晶显示产业的成功。[!--empirenews.page--]
2.规模化的发展战略
韩国通过积极投资,建设液晶面板生产线,提高了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从而实现了规模经济,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竞争力。韩国企业对于任何产业往往都是采取规模经济与大量生产的竞争策略,在液晶显示产业上更是如此。
1995年,三星电子投入4亿美元,建造出该公司的第一座TFT—LCD制造工厂,1996年,三星电子在器兴工厂建造第二条生产线,投资金额2亿美元。LG电子也积极参与兴建新的TFT-LCD生产线。1996年,LG电子投资5亿美元于龟尾工厂建立第二条生产线。
至此,韩国正式进军全球液晶显示市场,同时也揭开了全球液晶面板的低价格竞争,直接挑战一直独揽全球液晶显示产业的日本。
1995年,由于韩国液晶面板制造厂商以超低价格进军国际市场,当年10.4英寸液晶面板的价格顿时下跌50%。而到1997年,韩国在全球液晶面板市场的占有率快速增长到15.6%。
1998年底,利用企业重组,改善财务危机的机会,三星确定将TFT-LCD作为其核心竞争产业之一;而LG电子则与飞利浦合作,成立LPL(LG Philips)公司。韩国厂商把全球液晶面板的缺货程度逐渐升高、大幅增产、以期扩大全球液晶显示市场占有率。1999年,三星电子全球液晶显示市场占有率达16%,LPL市场占有率达15%,韩国这两家液晶面板制造厂商已经排名全球前两位。
进入21世纪,韩国厂商投资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步伐丝毫没有减慢,基本上以一年上马一条新产线的速度,保证了韩国走在液晶面板制造的最前沿。
3.远见卓识的领袖企业
相比于日本,韩国企业对于任何产业的经营,往往都是由各大财团首先进行的。在液晶显示产业领域,主要就是四大财团的投资:三星集团、LG集团、现代集团和大宇集团。
液晶显示产业在韩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三星的第1代工厂投产之初,也曾经历连续9年亏损,但政府在三星“韩国不能没有半导体”的产业报国之心感召下,先后给予三星超过60亿美元的政策贷款,三星集团将TFT-LCD列为其未来发展的首要事业。最终,以领袖企业为主轴,以政府倾力扶植为条件,以规模化生产为策略,韩国液晶显示产业青出于蓝胜于蓝。
7891011中国台湾:技术转移、政策优惠与内需拉动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台湾液晶显示产业开始异军突起,成为产值仅次于韩国的第二大生产基地。中国台湾地区液晶显示产业的崛起,也有其独特的条件。
1.技术转移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日本企业由于生产成本无法降低,加之韩国厂商的威胁,日本厂商已经不愿意或无法继续对需要庞大资金做后盾的液晶面板生产线进行投资,因而决定通过技术移转的方式将生产技术移往海外,其合作对象就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台湾。日本选择将生产成本高而利润低的产品转给台湾,同时与台湾厂商签订回购合同,使日本可保有下游应用市场所需面板的供应不出问题,又可借此收取高额的技术转让费,进行更具前瞻性的显示技术开发研究。
台湾厂商从日商处得到转移的技术,具备了液晶显示产业跃升的技术准备,也看好中大尺寸液晶面板的市场前景。台湾多家电子、塑胶领域的厂商,如Acer(宏基)、奇美集团等,趁1997年金融危机影响韩国厂商投资的机会,大举进军中大尺寸液晶面板制造领域。
2.政策优惠
台湾液晶显示产业发展是在民营公司的努力下揭开序幕的,由于缺乏足够的经费和技术,产业初期设立的公司,多数都难逃关门与转手的命运。
到1980年代中期,政府开始对液晶显示产业进行奖励政策。1986年11月,依据奖励投资条例设立的《生产事业奖励项目与标准》,首度对液晶显示产业提出实质性的奖励措施。1987年11月,《策略性工业辅导措施》又将液晶显示产业列为策略性工业适用范围之一。1992年8月,《发展关键零组件及产品方案》将液晶显示产业列为甲、乙类别重点发展。
2002年,著名的“两兆双星”计划提出,其中“两兆”指在2006年,半导体与彩色显示产业两项产业的产值各将突破一兆元新台币,而“双星”则指数字技术与生物技术产业为新兴且具有发展潜力的明星产业。
同时,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台湾地区液晶显示产业发展历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77年成立的工业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应用技术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实验生产等三方面的工作。1988年,工研院电子所在“经济部”“科专计划”的推动之下,率先从事TFT-LCD技术研究。1990年,电子所开发出的3-6英寸液晶面板产品是台湾最早开发的液晶面板产品,也奠定了台湾在液晶显示领域的研究基础。
台湾工研院为台湾企业逐步由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78910113.内需拉动
台湾厂商之所以积极的投资液晶显示产业,与其本身对液晶面板的巨大需求有密切关系。
首先,投资于液晶面板制造的业者多是以从事下游电脑资讯应用产品闻名的集团。
鸿海集团的群创光电公司、友达光电的明基电脑、广辉电子的广达电脑、中华映管的大同公司、奇美电子等,这些液晶面板制造厂商的母公司对液晶面板的需求量很大。1995年以后,下游应用市场的活跃造成液晶面板需求增长迅速,从事下游应用产品制造的母公司为了降低制造成本以及避免面板供货的不稳定,因而投资于中游液晶面板的生产,使得集团内的产业供应链更加完整。
其次,台湾投资液晶面板制造厂商的母公司通常具备半导体制造经验,由于液晶面板的前段制造与半导体制程相类似,使得厂商在大规模生产液晶面板的学习过程中减少犯错误的机会,缩短了对引进技术的学习时间。
在亚洲金融危机下,大量的韩国面板难以销售,而台湾企业借助于自身强大的内需,90%的液晶面板实现内销,从而抓住机遇一举成为全球第二大液晶面板生产基地。2009年,中国台湾地区液晶面板出货量已占全球总量的40%以上,形成了与日、韩三足鼎立的局面。
中国大陆:积极尝试、自主创新与战略新兴
中国大陆不仅是全球液晶显示产业最具潜力的市场,还是全球当之无愧的彩电、PC、手机等终端产品的生产大国。但中国大陆一直没有自主生产的液晶面板,严重依赖进口,不仅带来巨大的外汇压力,更制约了多个产业的成长。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发展液晶显示产业很快成为中国政府与企业界的共识,在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液晶显示产业开启了超越之旅。[!--empirenews.page--]
1.积极尝试
中国发展液晶显示产业具有后发优势,但道路并不平坦,发展模式更是几经改变。
吉林彩晶项目见证了中国发展这一产业的第一次努力。该项目由吉林电子集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与物理研究所和其他几家公司联合投资,于1998年9月从日本DTI(东芝和IBM的合资企业)引进了一条第1代TFT-LCD生产线(是DTI建于1991年的旧线),并于1999年10月在长春建成试产。但由于中国缺少这一产业的技术基础,项目建成后一直没能克服良率不高的瓶颈。产品也局限于16.1英寸和10.4英寸两个边缘产品,缺少市场,最终整个项目未能真正量产。2002年4月,上海广电集团(以下简称上广电)与日本NEC签订液晶显示项目合作意向书,投资近100亿元从NEC引进一条第5代TFT-LCD生产线。2003年12月28日,双方合资的上广电NEC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其中上广电占75%的股份,NEC占25%,然后由合资公司向NEC购买相关的生产专利和技术,并支付技术使用费。
这是中国最常见的“市场换技术”模式,然而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上广电5代线很快因为巨额的专利费而丧失产品竞争力,遭遇亏损,运营不到三年就宣布破产并艰难重组。
78910112.自主创新
前身为北京电子管厂的京东方尝试了一条新路:全盘收购加自主创新。
京东方早在1994年就成立了项目研究小组,开始寻找和研究CRT下一代替代技术,主要跟踪PDP、TFT-LCD、FED三大技术趋势。1998年,TFT-LCD在全球平板显示技术中的优势逐渐明朗,于是京东方把它确定为战略重心,为切入液晶显示产业做准备。
2003年1月,京东方以3.8亿美元的价格并购了韩国现代电子的TFT-LCD业务(包括2.5代、3代和3.5代三条生产线),以及其全部TFT-LCD专利技术、全球营销网络,一举成为世界排名第九位的液晶面板制造厂商。也正因此,京东方走上了“海外收购、国内建设、带动配套”的新型发展道路。
当年9月,京东方用并购获取的相关资源,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自主建设一条第5代TFT-LCD生产线。通过这条线的建设,京东方将并购得来的核心技术全部消化吸收,成为中国大陆惟一完整掌握TFT-LCD核心技术的本土企业。2005年5月,京东方5代线实现量产,并成为国际同业运行效率和盈利能力最佳的生产线之一。这不仅标志着京东方掌握了液晶显示产业的自主建线、尖端制造等核心技术,也为中国液晶显示产业的赶超奠定了自有技术和自主创新的根基。
凭借自主技术和自主创新优势,京东方在2007年实现大规模盈利。然而,2008年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京东方再度陷入亏损。在奋力扭亏的同时,京东方也没有停下技术创新和规模扩张的步伐,通过成都第4.5代TFT-LCD生产线的建设,布局中小尺寸液晶显示领域,进一步夯实了自主建线、尖端制造等核心能力。
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依托京东方自主建设的TFT-LC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投入使用,旨在推进液晶显示器件研发、上下游技术融合与验证、标准研究和人才培养。
2010年8月,安徽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批复成立,瞄准全球液晶显示技术发展趋势,致力于建成安徽省、全国乃至全球先进的平板显示产业技术研发试验平台。
2010年9月,电子科技大学·京东方OLED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硬件设施在国内同类研发机构中处于一流水平,具备OLED及柔性显示等前沿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
目前,京东方是中国大陆惟一可生产1.8-55英寸全系列液晶显示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可使用专利技术数达6000余项,2011年年度新增专利申请数量突破1000项,居国内同业先列。此外,江苏昆山的龙腾光电也建设了中国大陆第三条第5代TFT-LCD生产线,于2006年6月建成投产。中方(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大股东,以土地、基建及后期配套、优惠政策等要素入股51%;由来自台湾和日本的业内专家组成团队负责技术研发和经营管理。
3.战略新兴
金融危机令初兴的中国液晶显示产业整体陷入困局,但同时也迎来了一次逆势暴发的机会。这场危机也让中国政府对这一产业的认识上升到战略高度。
在“十一五”期间的863计划中,平板显示作为信息技术的三大基础之一,被科技部列为重大项目。项目持续时间段从2006年到2020年。
2009年4月,中国政府(发改委与工信部)正式出台《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将突破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关键技术作为未来两年的重要任务,将进一步完善并适当延长液晶显示等新型显示器件优惠政策。
78910112010年9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会议确定新型显示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核心基础之一,再次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工程专项。
政策支持为中国液晶显示产业向上突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9年4月13日,总投资175亿元的京东方第6代TFT-LCD生产线在合肥奠基,这是中国大陆自主建设的第一条高世代线,结束了中国大陆对32英寸以上液晶电视屏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仅用时一年半,京东方就于2010年9月将这条线建成试产,并于10月正式量产,其建设速度、产能爬坡速度和产品良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09年8月31日,京东方宣布自主建设国内首条第8.5代TFT-LCD生产线,投资总额高达280亿元,成为中国电子工业史上单体投资总额最大的项目。 2011年9月,京东方北京8.5代线实现量产,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高世代线的核心技术,并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全球液晶显示产业的重要一极。
2009年,在京东方的高世代线的作用下,外资企业开始纷纷解除对中国大陆的技术封锁,抢滩中国市场,,掀起一股空前的液晶显示产业投资热潮。
2010年,中国大陆在建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主要有5条,包括京东方合肥6代线、南京中电熊猫6代线、昆山龙飞7.5代线、京东方北京8.5代线和深圳华星8.5代线。为促进液晶显示产业的良性发展,国家收紧了对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审批权。而一度尚待审批的南京中电熊猫夏普、广州LG、合肥鑫晟、苏州三星和成都富士康5条高世代线的争夺战,成了中国大陆液晶显示产业瞩目的焦点。最终,广州LG、苏州三星获得了最终的审批权。这样一来,中国大陆投建的液晶面板高世代线达到了7条。[!--empirenews.page--]
至此,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全球液晶显示产业最炙手可热的市场。不仅如此,液晶显示作为主流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将极大地拉动微电子、材料、装备、半导体、3C整合等产业技术的全面升级与进步,并成为电子信息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突破口。此外,京东方等龙头企业的进取和扩张也是中国电子工业史的一个标志:全球半导体技术革命后60年来,在中国电子核心元器件工业中,第一次出现能够影响全球市场格局的竞争性企业。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不断颁布实施,以及中国竞争性企业积极奋进的“蝴蝶效应”,中国大陆已成为全球液晶显示产业的重要一极,而全球液晶显示产业也将由原来的二国三地格局加速向三国四地的产业格局转换。
7891011液晶显示产业大事年表:
1968年5月28日,RCA在纽约市举行新闻发布会,以展示一个制作LCD的重要项目的成果,其中包括电视机显示屏。液晶显示技术正式实现商品化。
1973年10月,日本须羽精工生产了它的第一块数字LCD表。
1980年,北京电子管厂(京东方科技集团前身)从美国引进TN-LCD生产线,成为中国内地首批引入TN-LCD生产线的企业。
1983年5月,须羽精工在东京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了2英寸的微型彩色液晶电视,使电子产业界大为震惊。
1986年,液晶面板第一次应用于笔记本电脑。
1988年,夏普发布14英寸液晶显示屏,引起轰动。
1989年9月,IBM与东芝宣布成立DTI制造联盟,双方投资1亿多美元建设液晶面板生产线。
1991年,液晶面板开始大批量规模化生产,夏普、NEC、IBM日本与东芝的合资公司DTI等分别建立了第1代量产线。
1991年,三星电子在其半导体事业部内设立了一个特殊事业部,专攻TFT-LCD技术。
1991年,三星电子建成第一座韩国第1代300mm x 300mm玻璃基板的非晶硅液晶面板制造工厂。
1992年,韩国政府发布《次世代平面显示计划》,支持液晶显示产业发展。
1992年3月,台湾碧悠电子引进美国欧利宝公司的STN型技术,开始从事TN、STN-LCD量产,成为最早投入STN-LCD生产的台湾厂商。
1993年,三星开建了第一条大批量生产线(玻璃基板尺寸为370mm×470mm的第2代TFT-LCD生产线),1995年建成。同年,LG的第一条大批量生产线(第2代TFT-LCD生产线)在龟尾动工。
1993年10月,应用材料公司宣布CVD(化学气象沉积)技术商业化,推出的产品命名为AKT-1600,它能够使面板生产线的产出良率从10%上升到90%。液晶面板生产进入高良率时代。
1994年,韩国政府推动《LCD基础技术发展计划》出台,体现了政府的政策扶持,为韩国液晶显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1995年9月,京东方成立TFT-LCD项目预研小组,开始进行TFT-LCD项目的前瞻性研究。
1996年10月,三星建成了第3代TFT-LCD生产线。
1997年3月,韩国现代动土建设第3代TFT-LCD生产线,可生产12.1英寸的液晶显示屏。
1997年4月,中华映管与日本三菱技术合作,签订大尺寸液晶显示技术移转合约,取得大尺寸液晶面板量产技术,揭开了台湾大尺寸液晶面板制造的发展史。
78910111997年11月,LG建成了第3.5代TFT-LCD生产线,并推出全球第一片14.1英寸XGA 等级的笔记本电脑用液晶面板。
1998年3月,达基和日本IBM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在新竹科学园区建设一条第3.5代TFT-LCD生产线。
1998年9月,吉林彩晶从日本DTI(东芝和IBM的合资企业)引进一条第1代TFT-LCD生产线,并于1999年10月在长春建成试产。
1999年5月,LG和荷兰飞利浦宣布,后者以16亿美元的投资换取LG液晶显示业务的50%股份,新组建的LG飞利浦公司(LG·Philips LCD)。
2001年,LG投建世界第一条第5代TFT-LCD生产线。
2001年,联友与达基合并为友达光电,合并企业一跃成为当时台湾第一大、全球第三大的液晶面板制造厂商。
2001年12月,京东方组建韩国现代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生产移动产品用液晶屏(STN-LCD)。
2001年7月,奇美宣布跨国并购IBM日本位于野洲的第3代TFT-LCD生产线(IBM从此退出了液晶显示产业),同年,奇美在台湾开始建设一条第4代TFT-LCD生产线。
2002年,台湾发布“两兆双星”计划,明确大力扶持液晶显示产业的发展。
2003年1月,中国大陆厂商京东方完成并购韩国现代的TFT-LCD业务,组建BOE-HYDIS技术株式会社,进入液晶显示领域。
2003年9月,京东方北京第5代TFT-LCD生产线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建设。
2003年12月24日,上广电NEC第5代TFT-LCD生产线开工建设。
2004年,LG和夏普均建成第6代TFT-LCD生产线。
2004年10月,上广电第5代TFT-LCD生产线量产。
2004年11月24日,龙腾光电第5代TFT-LCD生产线开工建设,成为中国大陆第三条5代线。
2005年5月,京东方北京第5代TFT-LCD生产线量产。
2005年,三星第7代TFT-LCD生产线建成。
2006年,夏普第8代TFT-LCD生产线建成。
2006年,友达并购光辉,一度在规模上直逼韩国的三星、LG。
2008年3月,京东方第4.5代TFT-LCD生产线在成都开工建设。
2009年4月13日,中国大陆首条6代线——京东方合肥第6代TFT-LCD生产线开工建设,计划投资175亿元,建成后将打破外资对中国大陆大尺寸液晶面板制造的垄断地位。
2009年4月21日,京东方技术研发中心暨TFT-LC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式奠基。
78910112009年8月31日,中国大陆首条8.5代线——京东方北京第8.5代TFT-LCD生产线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280亿元,建成后将填补大陆大尺寸电视用液晶面板空白,缓解彩电企业缺屏之痛。
2009年夏末,当世界经济仍然处于金融海啸所导致的经济衰退时,中国突然出现了一股“液晶热”。 海外企业一反多年的封锁态度,争相表示将在中国大陆建设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2009年9月12日,昆山龙飞第7.5代TFT-LCD生产线在江苏昆山开工建设。
2009年10月5日,群创合并统宝光电。同年11月14日,鸿海集团创始人郭台铭、奇美创始人许文龙联合宣布,鸿海系群创以2.05:1的换股方式合并奇美电子。合并后,群创为存续公司,但将更名为“奇美电子”。[!--empirenews.page--]
2009年10月,京东方第4.5代TFT-LCD生产线量产。
2009年11月,南京中电熊猫第6代TFT-LCD生产线开工建设。
2010年1月16日,TCL集团和深圳市深超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双方投资245亿元建设的第8.5代TFT-LCD生产线在深圳光明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正式动工。
2010年3月18日,群创、奇美与统宝三者合并后的新奇美电子正式成立,它将超越友达成为全球第三大液晶面板制造厂商。
2010年7月,京东方技术研发中心暨TFT-LC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投入运营。
2010年7月,京东方第8.5代TFT-LCD生产线主体厂房封顶。
2010年9月3日,京东方合肥第6代TFT-LCD生产线实现产品点亮,进入试生产。
2010年9月20日,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的“电子科技大学、京东方OLED联合实验室”在成都正式挂牌成立。
2010年10月18日,京东方合肥第6代TFT-LCD生产线正式量产。
2010年11月30日,韩国三星与LG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获得了广州、苏州两地政府正式批文,至此,备受关注的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5进2”之争终于尘埃落定。
2010年12月17日,友达光电在大陆参与筹建的昆山龙飞7.5代线获台湾地区最高经济主管机构批准建设。
2010年12月27日,京东方北京第8.5代TFT-LCD生产线进入工艺设备搬入、安装和调试阶段。
2010年12月28日,TCL集团控股的华星光电第8.5代TFT-LCD生产线项目主体厂房封顶。
2011年3月30日,中电熊猫第6代TFT-LCD生产线正式投产。
2011年5月30日,三星第7.5代TFT-LCD生产线开工建设。
78910112011年6月29日,京东方北京第8.5代TFT-LCD生产线点亮投产。
2011年8月8日,华星光电第8.5代TFT-LCD生产线实现投产。
2011年9月27日,京东方北京第8.5代TFT-LCD生产线正式量产。
2011年10月12日,华星光电第8.5代TFT-LCD生产线正式量产。
78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