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收购OLED厂商 吹响新旧屏材更迭号角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三星收购Novaled引发的平板屏材思考
据悉,三星于8月9日通过其CheilIndustries子公司与德国OLED厂商Novaled公司达成协议,将以2.6亿欧元(约合3.47亿美元)价格收购后者。三星在AMOLED市场所占份额曾达90%以上,是AMOLED面板最大的供应商。
在世纪初期液晶面板和等离子对抗当中,三星使用了各种非常巧妙的不正当手段,使其所在的液晶阵营完美胜出,将如日中天的等离子拉落下马,完成了对平板电脑、电视等多个领域的控制。高端平板的液晶面板一直受制于三星,即使如苹果这种大客户在三星面前也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国产平板更是成为了屏材战争的重灾区,只能拿到一些次优、次良品,在低端残喘。
三星AMOLED产品展示
此次由三星导演的OLED行业收购,已然吹响了包括平板电脑在内多行业的新旧屏材更迭号角。在国内大肆发展LCD液晶面板、沾沾自喜之际,三星此举无异于向警钟一记,狠狠地敲在LCD厂商头上。
123OLED平板的发展现状
在国外,主流数码厂商早就将目光投向了OLED,三星、LG、夏普、友达等走在前列。三星电子早在2012年就开始在GalaxyS和Note智能手机上逐步使用最新的OLED屏幕,其高层也不断透露出,未来将在各种消费电子设备中全面取代液晶屏的意愿,从电视到电脑,从笔记本到平板电脑,淘汰现在有的LCD面板。OLED平板目前处于初试阶段,未来2-3年将会走向成熟。
近几年,中国LCD面板发展迅猛,内地同时上马了多条五代以上生产线。OLED面板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吉林、北京、江苏、上海、广东、四川等地都有OLED研发或生产基地,较为集中的有四川、江苏和广东等3个地方,OLED发展有条不紊。
在平板电脑使用OLED的优势
虽然目前平板电脑屏幕材质以LCD为主,但是OLED面板在平板上的优势值得所有厂商注意。以目前已知技术来看,OLED厚度可以小于1毫米,仅为LCD屏幕的1/3,重量变轻,对于降低平板的重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IPADmini的轻薄神话将在OLED平板面前不堪一击。
OLED的发光效率更高,能耗比LCD更低;要知道平板电脑等液晶显示数码平台上,屏幕所耗电量占20%-50%不等这样一个非常大的比重,现在我们往往太过在意CPU的能耗而忽略了屏幕这一大头,
响应时间,OLED是LCD的千分之一,显示运动画面绝对不会有拖影的现象;并且几乎没有可视角度的问题,即使在很大的视角下观看,画面仍然不失真,用户体验感会有提升。
OLED色域非常广,可以达到110%NTSC。一些在LCD上无法准确还原的颜色,在OLED上可以表达出来。比如盛开的油菜花,到过婺源的有感受,在普通LCD上是显示不出来的,因为超出了显示屏的色域范围。夏普的高档液晶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意增加黄色子像素来表达鲜艳的黄色。
OLED具有良好的低温特性,在零下40度时仍能正常显示,而LCD则无法做到;做成能弯曲的柔软显示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特种平板在未来不久将会出现。
123OLED平板仍有部分缺点
由于OLED采用pentile的排列方式,分辨率不到标称的70%,在较低dpi的情况下颗粒感会比较重,近看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彩点,显示文字时需要临近像素协助发光,文字边缘发虚。这一点比较致命,也是OLED平板没有普及开来的原因之一。
此外,因为OLED是自发光,所以在老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像素老化程度不一样,导致亮度不一样,可能导致显示屏留下残影。而蓝色子像素衰减较快也会导致色温漂移的问题。而背光板发光的LCD屏幕则无此忧虑。
OLED显示深色时,因为此时几乎不工作,所以很省电。但在显示白色时OLED耗电量比LCD要大。而寿命通常只有5000h不到LCD的一半(LCD至少10000H的寿命)。如此短的寿命,是平板电脑用户难以接受的。
OLED平板电脑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液晶产业处于高速成长期,但过剩的担忧已经出现。据花旗环球证券的面板业研究报告,液晶屏产业正在陷入泥沼,业者原本以为市场需求上升而增加产能,但现在却有供应过多的现象,价格无法提升正成为业者最棘手的问题。现在LED液晶面板未来必将被技术更佳、成本更低的OLED面板所取代。
据《2013-2017年中国OLED产业市场预测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未来伴随OLED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成品率会逐步提升,生产成本将大大降低,产品价格较高的缺点也将逐步得到缓解,市场需求将被极大地释放,AMOLEDTV用面板市场需求,可望从2014年开始骤增,并在2016年会出现供不应求现象。预计到2016年,将大幅增长至71亿美元。
由此可见,OLED面板将全面取代现有LCD面板是大势所趋,唯待时间来收割。届时,平板电脑行业将会有一次大换血的过程,国内平板企业须早早准备应对换血。未来,屏材资源将成为平板电脑厂商之间的主要争夺点,如何在这场未来的垄断风波中获得价格优势,将进入各企业公司的高层议题。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