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宜遭调查:见证大陆液晶面板与时间赛跑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国内面板业一直遭受“缺屏少芯”的困扰,要怎么样突破现状掌握面板业话语权,唯有与时间赛跑。
深圳见证了中国改革开发的速度,同时也见证了液晶面板业与时间赛跑的经历。
华星光电在台湾“挖墙脚”逾200人遭法办
按TCL集团此前发布的资料,陈立宜1973年11月生,2009年加盟华星光电,2011年1月起,任TCL集团副总裁。
陈立宜素有“台湾电视面板第一战将”之称,2000年至2009年,历任台湾奇美电子高级工程师、电视面板事业处处长、电视面板事业总部事业部总经理、助理副总裁。
按台湾媒体所述,陈立宜2009年加盟华星光电后,以他在华星光电的秘书陈美珍与李欣薇名义,在台南市设立冠懿人力资源管理顾问公司,涉嫌违规挖角友达、奇美、群创等台企员工,被挖角的台籍面板人才逾200人。
台湾《工商时报》称,8月22日,“调查局台北市调处”将陈立宜、陈美珍、李欣薇,以及华星光电派在台湾从事面试招募人才的台籍罗姓、张姓、陈姓等6人列为被告,移送台南地检署侦办。
综合台媒报道,台南地检署承办检察官蔡英俊早在今年5月15日,便指挥检调人员搜索冠懿在台南市、新竹县竹北市两个办公处所,并由“台北市调处”于7月约谈陈立宜到案。
上述报道称,陈立宜明知大陆的公司没有经过“台湾经济部投审会”许可,在台湾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的,不得在台从事业务活动。
台面板业进军“助大陆斗韩”
由于台湾方面担心有关面板的核心技术在进军大陆后失去独家竞争优势,故在该行业西进大陆的步伐上一再停步。不过,政策不动、人在动。
在台湾光电行业无人不识的陈立宜,曾在2008年带领台资奇美电攻下大陆市场,击退韩国强敌三星;但2009年他转投大陆大厂TCL李东生麾下,协助TCL将子公司华星光电打造成新世代面板厂,更轰动的是,他陆续从台湾各大面板厂邀得约200多名台湾精英科研人才转投华星,成为台湾面板史上最大的跳槽风,又一次轰动行业。
对此往事,陈立宜不欲多谈“叛将”二字,淡淡表示:“这是fair game(公平竞争)”,认为市场规律而已。
有台湾光电工程师坦言,业内互相挖角人才早已不是新闻,特别是台湾公司给出的薪酬缺乏竞争力,“工程师若在台湾一年领年薪200万元新台币,华星直接换算成人民币200万元,约新台币1000万元,等于是台湾4.5至5倍的年薪,至于主管的年薪更高达新台币1500万元。”
12345TCL否认刻意挖角台湾人才,坦言华星光电在建厂时广纳人材,“不只有台湾人,也网罗韩国、日本的技术人才”,他认为,台湾的人才流失,或与台湾当局不开放面板产业登陆,导业业界精英缺乏舞台所致。
中国液晶面板与时间赛跑
2012年三季度,华星光电项目提前三个月实现设计产能10.8万片,良品率达到95%,成为海峡两岸产能最大的8.5代液晶面板工厂,并在2012年9月实现经营性盈利(即不计补贴的主营业务盈利)。
这是个难得的好消息。在2012年上半年,华星光电经营性亏损仍达4.8亿元。
2010年1月,华星光电8.5代液晶项目在深圳市光明新区正式打桩。用了17个月建成投产、10个月爬坡达产,创造全球范围内业界最快的纪录。245亿元的投资规模,也使其成为深圳市建市以来单笔投资额最大的工业项目。
从其股东构成来看,一诞生便具有某些先天优势。其主要股东包括TCL、深圳深超科技有限公司、韩国三星电子。TCL是下游家电企业,自华星光电量产之后,就是其第一大客户;深超科技是深圳国资委直管企业,代表着政府的扶持;三星电子拥有技术优势。
但作为液晶面板行业的新玩家,华星光电一出生也面临着种种风险:如何挖掘人才,形成自己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如何规避折旧成本高、回报周期长的行业定律?如何在新一代技术成熟之前完成自己的资本和技术积累,而不致落伍?
过去,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企业长期掌控着液晶面板行业的话语权。而中国面板企业的先驱京东方给华星光电带来的只是失败的教训,而非赶超经验。京东方这家国企自2002年进入液晶面板行业之后,便年年亏损,仅2007年行业回暖那年获得微利。
抢人抢工期
对于华星光电来说,建厂的关键并非那些工地上的活计,而是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华星光电执行副总裁陈立宜曾说,从零开始不容易,难点在于能不能找到合适的技术人才组成团队。
项目启动前,公司就开始从全球招募液晶面板领域的技术专家组建团队发展核心技术,这在中国电子企业发展史上是没有的。
在项目成立之时,一些设备和材料厂家前来拜访。他们看到办公室里只有前CEO贺成明一个人,担心便写在脸上。贺曾公开称,李东生董事长每次见面第一件事就是问他找到了几个人,甚至要汇报这些人的个人简历。
12345“公司的研发和领导层都是从台湾来的。”华星光电工程师李良说。2009年11月,台湾群创光电与奇美电子合并引发高层地震。前奇美电子电视事业部的总处长陈立宜投奔华星光电,负责营运计划、找人。
据台湾媒体报道,陈租下永康街一栋二楼的公寓,设立人力中介公司。他开出几个条件:在光电产业排名前40%人才、肯冒险、要更高职位、更大舞台、更高的薪水。人才面试的地点,不是星巴克,就是高铁的快餐店。
三个月内,一场赤裸裸的挖角战在台湾上演。刚开始,跳槽者纷纷接到原公司的存证信函(具有保存证据效力的函件),还有人派卧底来假面试,甚至连打扫的阿姨都被怀疑是探子。
华星开出的待遇高出台湾公司4到5倍。例如200万新台币年薪跳槽后直接换成200万元人民币。凡提早报到者,华星先发100万新台币奖金。
之后,陈立宜再采取“人滚人”策略。先挖主管,从资历五到六年、担任厂长者开始挖,一个人最高纪录带进了十名人才。最终,两百多名人才流入华星光电。这场人才争夺战亦引发了台湾面板业震动。
清华大学液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高鸿锦认为,华星光电的先天不足就在于技术和人才储备。华星的技术还在国际团队手里,但比别的国产面板厂家成套买夏普的技术已经强很多。[!--empirenews.page--]
挖人任务完成后,华星光电公司建设异常迅速,因为时间压缩得非常紧。为了赶进度,公司采取了非常手段。例如设备安装时,十几吨的设备要运到厂房中,原本应路线畅通,但地板还在搞装修。“这些状况对生产质量会有影响,但我们通过其他办法解决了。”
华星光电还通过租用其他工厂生产线、提前生产样品,送客户认证,大大缩短了项目的计划时间。
创业期的难题
华星光电一投产便陷入巨额亏损。TCL集团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报显示,整个集团实现净利润4.8亿元,同比大降43.7%。旗下华星光电的经营性亏损达到4.28亿元。
据了解,华星光电最大的亏损是折旧成本。国外的第8.5代液晶面板线已运营十年、成本摊销了五至六年,包括华星光电在内的国内8.5代线仍处于爬坡期,华星的成本摊销期为七年。
这种压力转移到生产细节中。最近,李良和同事们被告知,用来擦拭仪器的无尘布再也不能随意领取了。一包一百张,领取时李良需制定一个计划书,说明哪个部分用几张布。
12345除了节约,另一个办法是尽可能地扩大生产来抵消折旧成本。厂里从开始生产到现在,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2012年上半年华星光电八成面板都是由TCL自行消化,外部采购的客户也以国内彩电二线厂商为主。从2012年8月开始,外部订单比例快速提升,客户包括国内彩电一线厂商以及部分海外厂商。
华星光电预期到2012年第四季度,可以达到整个面板行业的中位数水平,和台湾面板巨头奇美、友达的水平相当。现在,“约30%以上由TCL消化。其他的则提供给海信、长虹、三星、冠捷等国内外客户。”李良说。
产能过剩是另一个幽灵。华星光电自2011年10月量产后,就一直未曾盈利。
不过,华星光电2009年开建后,业内已没有新的液晶项目,预计2013年,液晶面板的供求关系趋于平衡,这将给华星光电带来机会。
除了短期盈利的难题外,随着第三代显示技术的逐渐成熟,时间变得更加紧迫。2011年6月2日,三星移动显示宣布其第8代AM-OLED面板试验线将于2012年5月投入使用。OLED面板是液晶面板之后的第三代显示技术,三星已经抢占了此产业的制高点。
陈立宜认为,短期之内OLED在成本上要跟LCD竞争应该不容易,其中良品率是一个问题。一般来讲,一个新技术做出来,从开始展示到真正实现量产、商品化,大概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
2015年是一个关键点,之前OLED不会造成太大威胁。“最重要的是,两种技术间并非取代关系,各有优劣”。
政府助推
华星光电从一开始便受到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李良记得,建厂时,大量设备需要进口,深圳海关就搬到厂里办公,现场报关。南方电网则专程为华星光电做了电力配套设施。
“从建设到现在省委书记汪洋来过三次,每月接待的省部级领导多达五六次。区领导则更是常见。”李良说。
除了行政支持,深圳市政府还自掏腰包对企业进行补贴。TCL董事长李东生坦言,投产前五年,政府通过税费减免、补贴的形式使华星光电获益。
12345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华星光电经营性亏损达到4.76亿元,包括3.3亿元的政府补贴。2012年上半年,华星光电在政府补贴4.21亿元情况下,实现净利-0.22亿。
工信部制定的目标是,截至2015年,平板电视面板自给率要达到80%以上。华星光电在给南方周末记者的回复中称,业内预估,80%的自给率意味着国内电视面板的采购市场将达到8000万台左右。
然而目前国内只有京东方和华星具备生产面板的能力,根本无法担负80%自给率的重任。华星光电成为样板企业。“这也是未来企业底气所在。”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除了完成产业升级,对华星光电的支持更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一名深圳市政府官员告诉笔者。
目前,华星光电高世代TFT-LCD面板项目带动了电子玻璃基板、光阻材料、LED光源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以华星光电为核心,深圳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正在形成年产值超过千亿的平板显示配套产业。
清华大学液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高鸿锦对笔者回忆说,有一次,一家国有银行的领导曾问他:“为什么欧美不做(液晶屏),我们做?”高回答,“中国不是要做制造大国吗?制造大国怎么能没有液晶行业?你既然要做这个,就不能哆哆嗦嗦的,要下定决心”。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