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大陆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态势浅析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2年,是中国大陆面板产业逆市投资初见成效的一年,也是产业发展路上里程碑式的一年。
此前,从2010年开始由于产能过剩、经济大环境不佳等原因,全球液晶面板业连续七个季度陷入亏损。国内市场也在这惊涛骇浪中度过了不平的两年半,盈利成为悬在众多面板厂商头上的利剑,让人焦虑。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今年第三季度。
在面板巨头们从去年末开始采取的一系列降低稼动率、清理库存、提升价格——自力更生力挽狂澜之下,再加上中国大陆政府调升关税、出台能效补贴政策等一系列助力,面板业终于迎来曙光。三季度开始大部分厂商盈利状况开始好转,国内面板厂也终于从亏损和泥泞中挣出身影来。京东方与华星光电率先在32英寸面板切割上拔得头筹,使之成为本土厂商的主战场,一改过去的风向,韩台更被迫放弃该尺寸转而向更大尺寸切割发展。
综观2012年中国大陆平板显示产业:下游出海口依然众多;面板中小尺寸和大尺寸同步发展;上游材料技术门槛仍然高不可攀,但国内企业正在发力,从光学膜到液晶材料,局部小规模替代正在实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期待全产业链本土化的一天。
2012年中国大陆面板生产线概况
2012年4月,国家财政部发布《关于调整部分商品进口关税的通知》,宣布国内进口32英寸及以上不含背光模组的液晶面板,税率从原来的3%提升到5%。5月,LG宣布动工开建位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8.5线。随后,京东方又在8月宣布在合肥再建设一条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其自主盈利的消息传出后,更立刻着手筹备于重庆再增建一条8.5代线。到目前为止,受政策刺激和产业形势发展所影响,中国大陆共建成高世代液晶面板线4条,在建3条,将建1条。在大中小尺寸液晶面板领域取得的成绩分别为:
友达光电原定于昆山投建的8代线一再拖延,原因未明。龙腾光电在接受本开专访时表示该项目与他们无关。京东方于2012年8月宣布投建合肥8.5代线,预计2013年投产;后又于深圳高交会上表示如有需要将继续投资新产线增加产能,该消息证实了业内猜测,京东方将在重庆再建一条8.5代线,投产时间尚未确定。
现时,中国作为全球平板显示产业中重要的一极已现雏形。中国TFT-LCD产业在面板这一核心环节上已经参与到国际竞争去了。群智咨询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10月,国内电视面板累计自给率为20.1%,预估全年可达23.2%。2013年在主要高世代产线均满产运营状态下,国内电视面板自给率将维持在30.1%左右。
推动上游材料的替代进程
自2009年起,随着国内多条等高世代面板线的次第满产,面板生产中所涉及的零配件及相关耗材商机被充分瓜分,除过去已进驻配套的国际大厂如康宁、旭硝子、电器硝子等玻璃基板厂;日东、住友、LG化学、明基材料、奇美材料等偏光板厂;NECLighting、东芝、威力盟、启耀等零组件厂商;还有液晶材料厂默克;导光板材料厂奇美实业、Kolon、三菱Rayon;背光模组厂瑞仪、中光电、辅祥、奇菱、大亿科等,还有之前较少被提及的特殊气体和大宗气体供应商林德。
随着国内企业纷纷涉足上游材料和零组件领域,国产化配套持续推进。总体而言,目前能够实现局部替代的领域主要有背光、偏光片、5代以下液晶面板生产线使用的玻璃基板、单色和部分彩色液晶、部分后段制程设备、部分检测设备等。
玻璃基板
为刺激中国高科技产业,年初工信部《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出台,这对于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分光片、太阳能电池薄膜和玻璃基板以及半导体等行业均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规划预计,到2015年国内平板显示玻璃基板需求约1亿平方米/年,TFT混合液晶材料400吨/年。
[!--empirenews.page--]
2012年4月,国内首座玻璃基板生产线四川旭虹光电玻璃基板一期项目投产。该项目一期包括一条150T/D浮法玻璃生产线、两条精加工玻璃基板生产线、一条ITO镀膜生产线,年产60万片42英寸玻璃基板。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于2011年5月动工的超薄基板项目也将于2012年底到2013年初建成投产。该项目将建成两条日熔化量150吨的超薄玻璃生产线,生产0.33mm到1mm玻璃基板,主要以0.7mm厚度以下为主。彩虹集团全力投入5代线玻璃基板的制造,期望能达到5代玻璃基板60%国产化的目标。
自大陆高世代面板生产线产能开出,旭硝子也于2012年5月宣布,计划在中国成立新公司,生产HDD玻璃基板。预计在各业者的热络投资风潮下,从2013年开始,全球玻璃基板新产能将于中国市场重点开出。
光学膜
据DisplaySearch预测,2012~2015年全球LCD面板出货量仍将保持8~10%的增速,光学膜使用总面积约为LCD面板面积的15~20倍,但我国国产化程度不足2%。目前国内仅有深圳盛波光电、温州桥业、深圳三利谱、佛山纬达光电等少数几家偏光片厂,产品主要应用在各类精密仪器仪表盘、眼镜、电子词典、MP3、MP4、手机上,电脑、液晶电视机等高端产品的偏光片还需从日本、韩国或台湾地区进口。
2012年2月,盛波光电定向增发融资14.7亿元再上马两条生产线,全部用于建设液晶面板用偏光片二期项目。盛波光电偏光片目前年产能为880万平方米,与国外主要偏光片厂商相比仍然差距较大,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康得新经过5年的准备,凭借在预涂膜方面积累技术经验以及收购台湾、日本的相关企业全套生产设备和经验技术,成为国内领先的光学膜企业。目前作为京东方8代线和龙腾光电5代线的光学薄膜供应商,康得新预计再投资29.8亿元建设光学薄膜产业化集群,打造上下游一体化、拥有强竞争力的光学薄膜产业集群。
液晶材料
基于国内面板产业的发展,液晶材料方面在2012年也取得成绩。继2011年在石家庄高新区举行TFT液晶材料基地项目奠基仪式后,诚志永华显示材料再次主力推出主流液晶材料,包括:IPS-TFT、3D眼镜用液晶/裸眼3D液晶、车载显示用液晶及OLED液晶单体,紧跟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位于南京白下高新产业园区的江苏和成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FT-LCD液晶材料,并在六合区上马液晶材料生产线,预计2013年年产量将达30吨。目前龙腾光电所进行的蓝相液晶研发,其液晶显示材料提供者即为江苏和成与日本JNC。通过不断调试工艺,已经成功点亮国内第一款5.2英寸蓝相无源驱动显示屏。
烟台万润作为国内单晶和液晶中间体的最大企业,现有单晶产能130吨/年,液晶中间体产能300吨/年,公司募投项目将在2013年三季度达产,届时单晶和液晶中间体产能将分别达到300吨/年和400吨/年。
背光
2012年,随着国家出台政策推动LED背光液晶电视的普及和对CCFL背光液晶电视的替代,全年整体市场LED背光液晶电视渗透率约73%,2013年更将上看9成。其中直下式LED背光于整体电视渗透率将从2012年的11%提升至2013年的25%。
经过几年的发展,LED产业逐渐成熟,应用于背光的LED已经普及,LED背光模块的成本也随之而下降,由于电视品牌与面板厂的自有LED产能均已建置完成,亦或透过OEM合作方式来确保LED供货,因此自有产能可满足60-70%的需求,剩余需求比例再扣除代工结盟供应,释出的订单仅剩下不到15%,因此LED背光供应链在2013年将会以各种形式整合结盟,供应链的改变将是2013年LED背光产业的重头戏。[!--empirenews.page--]
国内小尺寸LED背光上市公司聚飞光电,2012年中尺寸背光产品销售增长迅速。越来越多的大陆企业开始切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中小背光市场,LED背光在中小尺寸的应用英将呈跳跃性成长。
随着两条8.5代面板生产线的满产,屏的问题初步解决了,国内配套产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液晶面板生产逐渐向国内转移。然而,国内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的投产,虽然带动了国内液晶产业链的发展,但与日韩企业相比,国内厂家液晶材料领域的突破只是局部渗透,还显得势单力薄。
2012国内OLED产线现状
2012年,中国面板厂商发展OLED技术的态度积极,不少厂商都已投入OLED显示技术开发,但动作相对迟缓,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技术和资金的壁垒难以突破。
从实际情况看来,维信诺5.5代线缺乏资金奥援,虽与昆山市政府签订投资150亿的框架合作协议,但未有具体投资议程;华星光电在深圳投资6亿建设的中试线,为国内目前最大尺寸的4.5代FPD(FlatPanelDisplay平板显示器)研发试验线项目在2012年6月进入设备搬入安装与调试阶段,主要从事超高分辨率TFT-LCD显示技术和产品、金属氧化物半导体、LTPS以及下一代新型显示技术和产品、新型关键材料等的研发试验工作,OLED还不是重点,目前每月量产LTPSTFT基板1000多片。上海和辉光电4.5代LTPS生产线于11月奠基,河南激蓝OLED项目自4月19日项目奠基后,目前办公区正在施工,距离量产都有不短的距离。
国内较快会导入量产的4.5代及以上OLED生产厂有:天马(上海厂)、彩虹(佛山厂)、京东方(鄂尔多斯厂)。京东方已在鄂尔多斯完成5.5代AMOLED生产线的桩基工程,目前已开发出4英寸氧化物OLED和LTPS材料的AMOLED屏;天马也把原有的4.5代TFT-LCD生产线改建为AMOLED,2013年1月启用5.5代线厂房;彩虹二期OLED项目于2011年和2012年分别启动一条4.5代AMOLED生产线,建成后可年产AMOLED显示屏4000万片——他们都将有机会于2013~2014年陆续导入更大量的生产。此外,四川虹视拥有一条完整的PMOLED量产线、一条AMOLED实验线和一条PMOLED实验线。该公司计划于2013年底前建成一条4.5代以上AMOLED量产线。
目前,内地已量产的OLED(含PMOLED)面板生产线有:京东方4.5代线;成都虹视4.5代线;长三角天马2.5代线;维信诺2.5代线和4.5代线;信利2.5代线等。
国内OLED产业发展现状解读
就目前而言,中国虽具有一定的OLED产业基础,但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尚未现成。中国没有面向产业化的成套OLED生产设备制造厂商,关键设备以及系统化技术等都掌握在日本、韩国和欧洲企业手中,使得OLED的生产工艺开发难度加大。
OLED材料主要掌握在日本出光兴产、堡土谷化学、美国UDC公司以及一些韩国公司的手中。中国大陆还没有一家能够提供稳定量产供货OLED材料的厂商,所以目前OLED材料需要全面进口。目前,国外厂商对部分核心OLED材料因担心泄密,不愿在中国大陆地区销售,部分国内外OLED材料厂商更拒绝《化审法》的检测。导致OLED材料在国内的销售额较小,没有形成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国内OLED产业的发展。
专利方面,从2012年发布的《有机发光二极管行业专利分析报告》可以看到,对比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和全球专利申请,可以看出本土正在进行着从材料到工艺的追赶。2006年至今,OLED技术开始从实验阶段走向实用并持续增加。但同时,小分子OLED材料和结构的基本专利仍主要掌握在美国以及日本公司手里,柯达破产后三星更趁机收购其OLED专利,希望藉此形成垄断;高分子PLED材料和结构的基本专利主要掌握在英国CDT公司和美国DuPont等公司手中;在有源驱动方面,日本的三洋、Sharp、SEL、Eldis,韩国三星、LG和中国台湾工研院都掌握一定量的核心专利。
此外,中国资本市场不够成熟,企业融资的渠道狭窄。国家在基础研究、行业标准、行业资源整合方面的角色还有待强化,同时缺乏OLED产业的生产、开发及管理人才,这些都是中国OLED产业化的弱点。
中国的OLED市场正处于产业化初期,因技术、生产工艺及成本等问题影响,仅在小尺寸显示市场有所表现,主流应用技术仍是TFT-LCD。AMOLED技术的产业化也面临着三大挑战:首先是面板良率过低,制造成本高昂;其次是材料成本问题,由于AMOLED需要较高的电流驱动,因此需要LTPSTFT基板。应用LTPS就注定了AMOLED的成本将居高不下;第三是巨额投资,新AMOLED产线价格是同产能TFT-LCD的2.5~3倍以上。而且AMOLED属半导体技术,但由于中国半导体产业缺乏基础,很多东西只能从国外引进,如驱动IC;大尺寸化和彩屏技术方面虽然维信诺和天马已有试制品,但离量产仍有一段距离;大陆的技术基础和资金投入与国外相比,也还有很大差距。这些环节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OLED的发展。[!--empirenews.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