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创新运营模式探讨及案例分析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LED半导体照明网讯 对我国LED行业而言,尽管每年的专利申请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二位,但由于过多集中在中下游领域,专利申请量的增多并未改变我国企业所面临的被动局面。但较好的消息是,2017年,大部分与LED产业相关的核心专利的保护期将届满,这意味着届时我国企业在进入全球市场将变得相对容易,可能不需要再过多担心专利上面临的潜在诉讼纠纷。
不过,有业内人士仍对此表示担忧。有研究显示,日亚化学、丰田合成、科锐、飞利浦流明、欧司朗这五大主要的LED专利持有人,采取横向(同时进入多个国家)和纵向(不断完善设计,进行后续申请)扩展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布置了严密的专利网。而其在专利申请策略上,除了所拥有的核心专利外,后续的杀手锏还包括外围专利。以我国为例,上述公司有超过一半的核心专利已经在我国获得授权,也在我国申请了许多同样受保护的外围专利。因此,国内企业仍存在很大的专利风险。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从当前阶段的获取专利授权许可,还是从更长期的研发创新方面都可以借鉴一些国家或者企业的创新业务模式,比如在研发方面的专利孵化器模式、在授权许可方面的联盟模式等。
外围专利隐患
一份有关LED行业发展现状的报告中称,目前全球LED产业呈金字塔状态分布,美国、欧洲、日本居金字塔的顶端,产值约占全球的60%~65%,其技术、专利、产值等方面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而包括中国大陆、马来西亚在内的地区则由于缺乏核心专利,技术较低端,产值只占全球的3%~6%。
上述报告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我国LED产业发展的软肋,核心技术的缺失成为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一些专家认为,核心专利的缺失就像一颗“定时炸弹”,给我国企业发展带来后患,在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国外企业甚至会频繁制造贸易摩擦和知识产权纠纷,打压整个产业。
公开资料显示,美国近些年多次动用“337条款”阻止我国LED产品进入美国市场。自2008年以来,我国LED企业共遭受4次“337调查”。在被调查企业方面,涉及的国内企业达20多家,包含处于上游的厦门三安、大连路美、杭州士兰明芯等LED芯片企业,国星光电、鸿利光电等封装企业,以及深圳洲磊等LED应用企业。而随着一些核心专利的到期,一些国外企业的核心技术也将会被公开,国内企业能不能在公开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出一些对我们合适的发明专利,即在原有的技术上进行创新,这是一个考验。
从实际情况来看,即便是五大专利持有人,收购、独家获得授权许可等也都是其巩固既有专利优势的手段。日本黑田法律事务所首席律师黑田健二表示,即使是五大专利权持有人,其专利也并不都是自己研发的,也有通过购买独家许可方式获得的。而在授权许可以及诉讼纠纷方面,五大专利权持有人也有一定差别。比如在专利使用许可方面,日亚曾授权给一些电器公司,但很少授权给其他的LED公司,并且对后者提起的诉讼非常多。而丰田合成最近也开始对一些公司发起专利诉讼,但其授权许可方面,态度较为开放,授权给了许多公司。此外,当前还有另一个趋势,即不仅企业,许多个人也开始发起专利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