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宜叛逃华星光电:看国内高世代面板的疯狂与陷阱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据悉,陈立宜2009年加盟华星光电后,以他在华星光电的秘书陈美珍与李欣薇的名义,在台南市设立冠懿人力资源管理顾问公司,涉嫌违规挖角友达、奇美、群创等台企员工,被挖角的台企面板人才逾200人。台有关部门于8月22日将陈立宜、陈美珍、李欣薇以及华星光电派在台湾从事面试招募人才的罗姓、张姓、陈姓等6名台湾人列为被告,移送司法侦办。
陈立宜在加盟华星光电后就着手建设8.5代液晶面板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世代面板线。TCL集团近期公布的业绩中报显示,上半年华星光电创造利润8.9亿元,TCL集团也因此交出了有史以来最好的一份半年成绩单—上半年净利润增长122.2%至10.7亿元。TCL集团眼下持有华星光电55%股权,并已启动定增募资计划,为增持华星光电30%股权一事准备“弹药”。
台湾第一“叛将”陈立宜
2012年2月华星光电宣布,其全球最大的110寸四倍全高清3D液晶显示屏“中华之星”研发成功,并将于近期展示这一世界液晶平板显示行业革命性产品。
据介绍,110寸“中华之星”集成了华星自主知识产权的HVA技术,4倍高清分辨率4K*2K,主动式3D技术,多点触控技术,智能动态背光技术,超高亮度800nits,超高色域NTSC 92%等一系列规格都达到了业内最高水准。显示面积达3.34平方米,为目前世界所仅有。项目还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即高端曝光制程工艺技术、超大尺寸偏贴技术及先进背光源技术。“中华之星”的成功研制,使中国继日韩后成为掌握自主研制高端显示科技的国家。
据悉,“中华之星”通过超大的110寸,整合了3D、触控、4K*2K分辨率等先进技术,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完全不同于传统电视的全新临场体验。消费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超过真人大小的细腻画面;结合云电视功能、三屏合一,为消费者构建多画面共享。
可以说陈立宜在华星光电的成功将会对两岸乃至全球面板格局造成影响,中国彩电业“缺屏少芯”的难题也有望破解。
一、高世代面板成为投资的热点
近年来我国彩电需求逐年增大,但是国内在核心面板技术上却依然落后。为此政府大力投资,以期改变中国“缺屏少芯”的现状。
在韩国、日本、中国台湾新厂建设速度放慢的同时,中国大陆却在扩产、建新厂。随着京东方、华星光电投产,LGD广州、三星苏州项目重新启动,以及中电熊猫宣布进军10代线,中国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骤增。
“家电业的布局可以分为产业布局和市场布局,从经济及成本的角度考虑,投资大、配套产业众多的面板业往往会在离市场最近的地方布局。”家电观察家刘步尘表示,中国家电企业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在技术研发和配套设施方面已相对成熟,因此,在中国布局面板可谓是最好的选择。
此外,由于近期日本家电企业的集体巨额亏损,以及日本本土面板需求及产能的迅速下滑,产能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而韩国由于本土市场很小,历来以出口为导向,且对中国市场一直很关注。占有全球液晶面板市场份额超过40%的韩国三星和LG两家企业,也早在两三年前就已获得在中国投资的许可。
三星苏州为了在中国电视市场进行有效的应对,已将原有的7.5代线投资正式升级为8.5代生产线;而LGDisplay联手创维数码和广州政府投产的广州8.5代线也于今年5月重新启动开工,投资高达40亿美元,并计划于2014年下半年实现量产。LGD占该项目七成股份、创维集团参股10%,其余的由广州开发区持股。
“该合作使我们的产业链更加完善,保证在上游能获得稳定的面板供给,同时提升了企业的成本优势。”杨东文表示。而目前创维已经把整机工厂建设到了LGD面板厂旁边,以提高生产效率。
据DisplaySearch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中国将占全球液晶面板10%的份额,与日本相当;到2014年,中国占全球液晶面板的份额将提升至20%左右。如果说过去全球面板生产基地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三足鼎立,那么未来中国大陆将成为液晶面板的第四极。
不过,分析人士表示此次面板“中国潮”的兴起,除市场因素外还与中国政府调整液晶面板关税有关。自今年4月1日起取消进口液晶面板3%的优惠税率,恢复至5%,业界预计未来可能进一步上调至8%以上,这对于国内的液晶面板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
二、高世代面板会出现产能过剩?
高世代线产能是否过剩取决于市场需求以及面板厂商的生产计划。如果看到面板有大幅过剩的趋势,面板厂商可以减产或停产,这样,面板就不会大幅过剩了(当然停产也意味着亏损),还很有可能会造成面板紧张而涨价。由于面板行业是中国各地政府大力支持的产业,可以获得政府的多种补贴,这也是中国面板企业的独特优势。所以即便减产或停产导致生产线开工率不足,中国企业也不会死掉。
以华星光电为例,仅在2010年,TCL集团就获得深圳、惠州和广东政府的财政补贴超过15亿元。2011年底,合肥市政府为合肥京东方的银行贷款提供了为期3年、每年1.5亿元的贷款贴息。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向北京京东方提供了7363万元贷款贴息。2011年11月底,TCL集团获得的退税额为6.62亿元;京东方2011年10月底收到的退税额为13.93亿元。此外,京东方的子公司京东方光电还获得了政府提供的36亿元煤炭配置资源。即便如此,京东方的亏损局面仍未扭转。
产能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味追求规模效应,而没有研发和运营能力做支撑,更大的规模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产能过剩客观上也会推动产业竞争与技术进步,也有可能增加各面板厂商之间的合作机会,合并也很有可能出现。中国大陆面板企业面对技术积累不足、核心人才缺乏的问题,所以大陆企业已经向台湾面板厂的中高级人才抛出了橄榄枝。另外,大陆厂商还面临着主体过多、产业不集中、产业链不完善等难题。
高世代线的不断建成投产,将改变全球面板行业的格局。DisplaySearch估计,2012年,中国面板全球市占率将由6%增为9.9%,首度追平日本;2014年,中国大陆市占率再增近1倍、达18.6%,是唯一持续成长的地区,韩国与台湾的市占率则缓步下降。夏普刚退出了在华10代线项目,意味着以夏普为首的日系面板商有可能遭遇来自中韩面板厂的双重冲击。大陆整机企业实现面板本地采购后,台湾的友达和奇美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empirenews.page--]
三、罗清启:高世代面板三大难题仍待解
家电业观察人士、帕勒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表示:“国内企业做高世代面板项目其实是有点尴尬,不做不行,做了也不行。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彩电工厂,如果不上高世代面板项目,中国彩电行业只能是为人作嫁衣,成为最大的面板分销商。”
罗清启指出,虽然国内高世代面板项目正在四处开花,但却没有统一协调,大家的模式几乎都是买工厂和搬工厂,液晶面板制造所需的专利、材料和设备仍然需要进口,“这种面板工厂是依附性工厂,风筝的主控线仍然掌控在别人手中。”
夏普的10代线早已量产,三星等面板巨头都开始筹备更高世代的面板项目。更高世代面板项目就意味著有更经济的切割和更大的市场空间,这也将导致国内巨资投入的高世代面板项目面临严重贬值倾向。
罗清启表示,截至目前,无论正在建的、还是规划中的高世代项目,关键技术几乎无一不是来自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而即使在5代、6代项目上,除了京东方借助早期并购外加多年积累有所沉淀外,其他如原上广电NEC、龙腾光电,核心技术均属转移而来。
此外,中国在面板上游材料如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领域的布局也仅是刚刚起步,而驱动IT、背光板、偏光板等相关环节还没有真正发出声音。相反,在上述领域,日本企业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80%,控制着主要关键零部件与生产制造技术。而上游关键材料环节,占据着整个产业链的30%以上。
“如果从面板产业链角度来看,投资面板是中国平板电视产业的战略举动,其所需的资本和运营过程中的风险都非单个企业所能承担。”罗清启说。
盈利警报
其实,罗清启和周子学观点均源自于高世代面板项目巨额投资后的盈利难题。
“在面板行业,一般只前三名才能盈利,而市场排名第三也基本处于微利阶段。”罗清启说。周子学也表示,从全球来看,目前做大尺寸面板的企业不超过10家,排在前5名之后者很难有竞争优势。因此,中国要发展平板显示产业,经营主体必须集中,“这是由产业发展规律决定的”。
周子学表示,2009年以来有多家企业相继进入面板生产领域,这样经营主体就多了,却并不是生产线多了,一个经营主体只建立一条生产线,形不成规模。
据周子学介绍,面板项目至少3条以上生产线才能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这种规模经济不仅体现在生产线数量上,也体现在企业在采购销售过程中的价格谈判能力。因为面板的上游环节,如材料、设备,下游的整机企业都是全球大产业,面板生产企业的采购规模和对面板市场的控制能力,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
或许数字更能说明面板企业的盈利难度。1月27日,友达光电公布2010年财报显示,2010年友达光电收入160.32亿美元,实现净利润2.54亿美元,营业净利率仅为2.2%,产品整体毛利率仅为7.8%。
周子学指出,产业链完整的国际企业,如三星、LG,从原材料到装备、到整机,都是全产业链经营,就可以“东方不亮西方亮”,进行策略性降价,即为了市场的覆盖,把产业链中某一区段的价格压低,用产业链的其他环节的高利润来弥补。因此,中国必须整合一两家企业成全产业链企业,“要让有实力的经营主体把各方面的生产力集中起来,完成产业的整合,实现规模效应,才能有效提升我国在平板显示领域的竞争力。”
四、京东方再融资:高世代面板是诱惑还是陷阱
京东方去年6月刚通过定向增发A股,完成融资120亿元,8月底宣布,兴建国内第一条第八代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器(TFT-LCD)生产线,项目总投资280亿元,其中项目公司注册资本172.17亿元,京东方需要自行筹资85亿元投入项目公司。
近期,中国成为大尺寸液晶面板新建产能的高发地区,今年以来宣布建设的7.5代以上生产线已多达七条,据此估算,未来几年国内在大尺寸液晶面板线的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
LG Display,三星已决定分别在广州和苏州投建8.5代和7.5代线,而TCL集团本月亦宣布计划在深圳兴建一条8.5代线。
京东方目前拥有一条五代线,一条即将投产的4.5代线,并且合肥六代线正在建设中,在全球液晶面板销量中排名第九位,离韩国三星、台湾友达、日本夏普等国际面板大厂仍有相当大的距离。
一则则报道,令人感到惊心动魄。
近两年在政府鼓励之下,中国高世代面板企业不断涌出。虽然高世代面板为中国彩电面板企业带来了福音,然而回过头来思考,为何全球高世代面板的出现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本土企业才开始追捧?是否是盲目跟从?
最近6年来,我国彩电企业的液晶显示面板进口金额就高达500亿美元。
“高世代面板只能依靠进口”的困局能否打破,一直是在国内众多彩电企业的心头痛。
回头看看,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3D电视,乃至高清数字电视,中国企业真正自主研发的有几个?我们在观察中国企业短板的时候,不能仅仅把眼光局限在产业链上。虽然产业链不完整,是中国彩电企业的薄弱环节之一,但不是全部。
我们不得不承认,面板产业链不完整、国内企业在上游产业链上的供求矛盾加剧、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的不足等已经日益显现,也成为制约中国彩电产业发展的巨大短板。
那么,高世代面板究竟是“金矿”,还是企业又一次战略投资的“失败品”?但愿不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