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大洗牌 2013谁称王?荣耀将归属OGS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2年,触控技术几乎已经高度普及在多数的行动装置上。只不过,是不是因为如此,触控产业就没有新话题了呢?正好相反。事实上,随着触控应用的普及,相关厂商为了提高自家产品的差异化,必须马不停蹄加速往新一代触控技术推进才行。那触控产业现在追逐的技术竞争为何呢?
关键在商用化
还记得前两年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In-cell与On-cell面板技术吗?俗话说,再好的技术,不能投入商用化,一切都是枉然。这道理对于In-cell与On-cell这两项技术来说再适合也不过。苹果将In-cell用于iPhone 5身上,让In-cell一夜间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至于On-cell这个技术名词,则似乎被打入冷宫,鲜少有人再去提及。
其实市场上对于新一代触控技术的开发从来没有停止过,如今开始开花结果的,就属In-cell与OGS这两大技术。这两种触控技术,被市场普遍认定,可以让行动装置的薄型化进一步突破,且还能提升屏幕的清晰度。
当然,引人关注的,还有使用在iPad mini上的G/F/F薄膜型面板,然而因其良率低、产量少、价格贵,成本因而偏高。这些新一代的触控面板技术,都非常有机会在2013年出头天。
从不同应用领域来看,G/F/F薄膜型面板与传统触控面板的架构最接近,生产上有其优势,且更易于支持7~10寸行动装置的触控应用,预计将可在平板装置上找到一片天。
当然,对于手机来说,减少触控面板元件数量,并进一步缩减其厚度,是最强烈的需求。这使得OGS和In-cell面板在手机上有机会获得大幅的成长机会。不过仔细比较这两项技术,OGS由于技术难度较低,因此预计将在2013年获得较大的采用机会。
In-cell优势渐薄弱
敦泰市场开发技术处长刘安国指出,In-cell技术的崛起,当然是因为市场对于行动装置更轻薄的需求永无停歇。比起传统touch sensor与TFT面板分层的架构,In-cell架构的问世无非就是想提供更为薄化的触控面板,让行动装置的轻薄能更名符其实。
刘安国说,In-cell的结构让面板厚度可以减少超过40%,这主要是透过TFT与touch sensor结构整合,同一片面板上,就同时拥有显示与触控的功能,在达到轻薄化的同时,也能降低成本。而轻薄化与低成本,正是触控面板设计的最重要目的。
只不过,有许多产业界人士开始质疑,认为In-cell尽管标榜其结构更精简,然而其感测层并没有减少,只是从表面移到TFT层之上,这使得结构厚度并没有薄上多少。
传统触控面板的TFT显示面板与触控感测面板是分开的,透过黏着材料将两者贴合。然而新一代的In-cell技术是将感测层直接做在显示面板中,这样的过程除了需对触控技术有详细的了解之外,也必须熟知TFT面板的结构,刘安国指出,这就是In-cell技术巨大的门槛所在。也正由于生产手续复杂,量产的瓶颈迟迟难以突破,良率也难提高。
拿In-cell面板与OGS触控面板相比之下,会发现厚度几乎差不多。反倒是将感测层整合至TFT层之上,使得杂讯干扰问题更为严重,成本也更贵,良率则大幅降低。这也使得专家其实并不看好In-cell面板在短期内的普及速度。
发明元素总经理李祥宇指出,In-cell技术的最大挑战,是其杂讯问题难以克服。这主要是因为主导传输与接收的触控感测层,被设计在液晶层及TFT阵列附近,使得感测层接收到更多杂讯。要提升良率,杂讯就成为最需要克服的一道关卡。
另外,若从厚度来看,In-cell面板与传统双层ITO玻璃结构的触控面板相比,厚度确实降低了,但并不如预期那么薄。而如果拿In-cell和OGS面板相较,则In-cell在厚度方面就完全没有优势。李祥宇认为,iPhone 5没有采用OGS的原因,非常可能是玻璃强度的问题。然而由于In-cell的优势并不明显,下阶段是否会由OGS接手高阶触控市场,值得观察。
OGS最具冠军相
富创得科技董事长吴明发表示,在所有投射式触控面板中,以OGS为公认成本最低,且触控质量最好的技术,许多人看好其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触控技术。例如微软便于去年并购了一家OGS厂,韩国政府更是直接投入700亿韩圜发展OGS,显见市场对其未来发展性十分乐观。
吴明发说,OGS比In-cell更具有冠军相,理由很简单:OGS的成本能控制得比In-cell来得低。仔细检视这两者的架构,会发现两者其实差异不大,所使用的材料相同,都只需使用一片玻璃。然而就制程上,In-cell的感测层位于LCD内,因此从表层玻璃、感测层到LCD必须全面贴合,这就是成本昂贵的关键处,而且也会导致良率下降。
反观OGS的结构,由于感测层已经与玻璃一体化,和LCD间不会有空气问题,制程上不需全面贴合,成本自然可以降低很多,更能让良率提高,以及做出更大尺寸的面板。因此说这是未来触控面板的主流,决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凭有据。
OGS三大罩门 质量、良率、强度
当然,OGS的前景究竟如何,能否在2013年获得行动装置的大量采用,没人能说得个准。在iPhone 5使用了In-cell技术之后,市场也开始推测,何时才是行动装置大量采用OGS的最佳时机点。
市场传闻最盛的,就是iPad mini将改采OGS面板的消息,但现阶段iPad产品线要采用OGS面板还有一些问题得克服。关键问题就在于OGS目前的质量、良率与强度尚有进步空间。此外,iPad mini上的G/F/F触控技术,是苹果与日本写真合作研发,由于这样的合作模式通常避不开庞大资金投入与技术专利等问题,研判苹果应该不会只将之用于iPad mini上就舍弃不用,未来几款新产品应该都还可能看到此技术的踪影。从这些面向观察,OGS短期内要被苹果所采用,可能还有争论的空间。
仔细探究目前已经量产的OGS面板,最适合应用于触控型笔电及非苹手机与平板上。由于OGS面板的质量与良率还有进步空间,因此目前多由中低阶机种采用该技术,例如诉求低价的Google Nexus 7平板便是采用OGS。不过,许多平板大厂对于OGS尚有顾虑,关键就在于其面板强度还有带加强。
由于OGS面板是把Touch Sensor与Cover Glass整合成单一片结构,每段制程都可能造成良率的降低,但随着制程持续突破,目前良率已普遍超过六成。
2013年 荣耀将归属OGS
尽管OGS前有自身缺点尚待改进,后有In-cell等竞争技术追赶在后,然而种种迹象显示,OGS仍然是非常有可能在2013年大放异彩的触控技术。其原因如下:[!--empirenews.page--]
1. 苹果依然有采用OGS的可能性
并无明显证据证明,苹果下一代手机绝无采用OGS技术的可能性。尽管市场认为,苹果投入大笔资金并拥有专利的In-cell技术,若只用于iPhone 5上,似乎太过可惜,因此推论下一代产品可能还将继续看到In-cell的身影,看似OGS短期内在苹果产品上亮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然而别忘了,苹果可是走在技术最前端的科技大厂,既使拥有了In-cell的专利,并不代表苹果就此不再采用最新的技术。特别是OGS的优点逐渐被凸显,缺点也陆续改善。苹果仍是非常有可能在下一代产品中,采用OGS面板。而一旦获得苹果的采用,也等于为OGS背书,让OGS的全球能见度大幅提升。
2. 苹果的In-cell并非最佳In-cell技术
有明显的证据显示,苹果的In-cell技术并非最佳的In-cell技术。目前In-cell的技术专利有数十种。李祥宇指出,苹果In-cell面板的立体结构太过于复杂,对于LCD的生产能力将是一大考验。特别是苹果产品标榜高分辨率,当分辨率越高,面板结构将会越复杂,相对地良率也会降低。
李祥宇说,触控与LCD驱动IC分时使用,LCD驱动使用12ms,触控则使用4ms,这将造成报点率的下降,让触控的反应速度变慢。且与LCD驱动IC配合作业,使得整合更加困难。另外,触控驱动讯号不能太高,否则会造成漏电流,进而影响LCD的显示。但讯号若不够高,SNR比又不足,会影响讯号的判读,增加算法的复杂度。
种种迹象显示,苹果的In-cell技术并不是一种好的In-cell技术。这使得纵使苹果已拥有专利,仍有可能采用其它更优异的触控技术。而经过比较,目前OGS的优势,的确有技压In-cell的绝佳机会点。
由此可知,OGS确实非常有机会在2013年异军突起,成为触控市场新宠。且随着良率逐渐提升,目前OGS以中低阶产品为主流市场的现况,也将出现变化,逐渐被高阶产品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