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产业如何走向光明?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从1879年爱迪生发明第一盏白炽灯,到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LED日光灯,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奋斗。20世纪初,LED作为一个朝阳产业,我国无论从政策法规还是财政奖励上都给予了LED发展的大力支持,为LED照明事业开了一路绿灯。
2006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高效节能、长寿命的半导体照明产品”被列入中长期规划第一重点领 域(能源)的第一优先主题(工业节能),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其中列出了许多相关产业政策的实施领域和方向。
作为一项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半导体照明受到了来自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从国家863计划半导体照明工程项目到6部委联合发布《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再到2013年发布的《半导体照明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现在酝酿中的“十二五”规划,国家对新兴产业的支持也越来越明显。而企业获得的政府支持和财政补贴居首位,其次是研发支持。业内人士认为,财政补贴可以一定程度上使半导体照明得到推广,有利于带动企业不断的投入改进技术,降低成本,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促进产业发展。
时至今日,LED产业发展真的那么顺利吗?“我认为再过一两年,等到LED普及到全世界,江门绝对会成为中国的光谷。”2010年5月17日,广东真明丽集团技术总监叶国光语出惊人。3年过去,叶国光预言未成为现实,而据了解,江门LED产业龙头真明丽集团已陷经营困境,近3万员工如今只剩约2000人,企业转手传言不断。
LED布局初步完成
LED产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这个产业的全球起点几乎是相同的。当绿色成为一个时代的标签,这幅LED产业布局图给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谁能想到LED照明产业规模之大、发展速度之快,最初的起步却是无心插柳?据悉,LED照明最初于2003年出现在宁波的小商品市场上。此后,奥迪公司把LED应用在汽车尾灯上的创举启发了大家。
我国LED行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个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需求十分旺盛的朝阳产业。近年来,LED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促使全国LED厂家不但产量增加,而且产品科技含量也不断提升。LED封装和应用行业实现了快速增长,同时实现了LED外延片和芯片的自主生产,国产率逐年提高。按照2010年照明研发产业联盟公布的数据,2010年LED芯片的产值约为50亿元,LED封装行业产值约为250亿元,LED应用行业的产值约为900亿元。我国也大力支持LED产业的发展。在《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思路》,2015年LED行业的产值将达到5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42%。
2011年LED产业正处在急速上升期,在继大连、扬州、上海、南昌、深圳、厦门、石家庄7个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之后,又有天津、杭州、武汉、东莞、西安、宁波6个城市相继获批成为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同时,许多地方政府也相继通过制定一系列法规,出台政策扶植地方LED产业发展。我国的LED产业“四处开花”,基本形成了以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江西和福建四个地区为主的LED产业区域。
LED因何遇到瓶颈
自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我国淘汰白炽灯路线图以来,政策红利让LED产业发展迅速升温。但是随着LED市场逐渐达到饱和状态,竞争日趋激烈,2012年以来,LED产业似乎在走下坡路。原因何在?
据调查了解,缺乏核心技术、产能过剩、投资过热等情况的出现,让我国LED产业面临发展瓶颈。由于国内市场饱和,越来越多的LED企业开始开拓海外市场,一时间,出口成为LED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但是,一味依靠出口并不能让LED产业实现长久发展。
目前我国的LED产业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发展基础薄弱,监管起步较晚,产品附加值较低的现象尚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加速提高我国LED产品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强行业研发的产、学、研联合,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的LED产业格局就如同“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格局对产业的长远发展不利。LED产业基地没有能够形成产业合作发展模式,产业链没有形成互动,从各省市到各企业都是单打独斗,行业间的竞争很混乱。而在这种格局下,地方政府的推手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因素。而更让人担心的是,各地目前已经形成的LED大干快上的格局,最终将导致企业间的价格竞争,这种现象已经被市场得到证明。而另一个需要引起产业政策制定部门重视的因素是,一些在各种照明展会露面的新产品已蒙上旧尘。
政府政策给予了大力支持,那产业和市场是否规范了呢?目前的环境下,单靠政府主管部门的产业政策也许并不能解决绿色照明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和暴露的一些问题,必须通过国家立法来规范。
从2012年开始,LED上游的投资过热造成了价格的迅速下降,下游企业竞争激烈,造成了一部分企业的关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今年。大多数LED企业技术缺乏,芯片等核心部分,高度依赖进口。企业没有研发实力,依靠抄袭,大打价格战,使原本不规范的市场更加混乱。加之政府扶持,不但不能解决行业投资过热的问题,甚至有反效果。
各地政府这些年在LED产业上的各自为政,已为现今的产能过剩埋下了隐患。有数据表明,2009年,LED上游芯片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到了2011年,已经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如同其他新兴产业一样,LED产业产能过剩实际上是结构性的,主要表现在下游低端产品过剩,而上游高附加值的产品不足。
此外,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盯在了LED产业,造成严重的产业结构失衡。数据显示,国内从事LED产业厂商高达4000余家,且现阶段LED产业结构处于失衡形态。2012年中国大陆整体LED产值虽达2059亿元,但其中1590亿元属于下游终端应用,占比77.2%,而上游LED芯片产值仅72亿元,占比3.5%。这种现象导致传统销售代理商在看好行业前景,争相进入LED领域的同时,却又在低端产品和高端产品之间踌躇不定。
重在研发 重组结构
目前,我国LED应用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其中LED显示屏行业区域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南地区。其中深圳是我国LED显示屏行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占了全国41%的市场份额。同时,我国也是世界LED显示屏的制造基地。2008年我国LED显示屏的生产规模占全球的70%,2010年增长到83%。同时,我国LED显示屏的生产企业也在迅速扩大自己的规模,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LED显示屏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的已达40多家。[!--empirenews.page--]
作为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在历经了竞相追捧、投资过热、行业“洗牌”的跌宕历程后,尚处于发展中的我国LED产业,如何能在新一轮“洗牌”与“竞速”中谋得先机?
市场的需求带动了LED的“登堂入室”,而在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方面,科技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熟悉的“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就是科技部在2009年开始推广实施的。毋庸置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LED产业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的研发,何况我国目前LED技术并不是最先进的。现在国外已经在研究第三代的LED了,但我们的第二代还没有搞好。长此以往,我国LED产业势必会受制于人。
政府对LED照明的各项政策补贴和扶持,说明中国普及LED照明的决心。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有专家预测,最快到2015年,LED在中国照明市场的占有率将达到20%,带动产业规模达5000亿元。
除了财政补贴,业内人士认为,从产业发展的现实来看,研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来自政府的研发支持对于产业发展来说非常有意义,国家层面可以在项目研发或产业化方面支持产业发展,加强产业链建设。对产业链的建设,专家们建议不仅要加强前后工序的合作,还要加强地域性的产业合作;政府扶持不能单纯考虑某家重点企业,而是要把与之配套的产业链上下游都考虑进来,选择与它配套的几家企业一起进行扶持。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最需要的是扩大试点示范,因为不论是财政补贴、研发支持还是标准制定,国家都已经在大力推进了,而且也看到了显著的效果。只是试点示范做的还比较少,同时由于运作操作方式不够成熟,试点示范的效果还没有显示出来。
由于国内市场需求量不足,许多LED生产企业开始开拓海外市场,但一味依赖海外出口并不是LED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要解决LED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危机,需要从企业自身和政府两方面着手。从企业自身来看,一方面是要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另一方面是要在加强中低端领域并购重组的同时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