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连亏13年:华映转盈靠的是“三箭齐发”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相较多数面板厂专注于大尺寸面板竞争,中华映管(简称华映)选择聚焦中小尺寸面板战场,展望2014年,总经理林盛昌为华映订下挑战全年获利目标。他说:“华映已经准备好了!”
因应市场瞬息万变的生态及稳固中小尺寸产业地位,华映聚焦缩短产品开发流程及弹性生产线调整。同时,为加速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华映积极争取模块出货模式,藉由整合集团资源,提供客户一条龙服务,强化整体竞争力及扩大产品平均产值。
林盛昌认为,华映转盈有赖于“三箭齐发”的策略成功,分别是:Time to Market(即时应对)、Time to Volume(即时加量)及On Site Service(优先现场服务),达成与客户共创多赢的局面。
研发自主技术 不惜连亏13年
华映是由大同集团创办人林挺生于1971年创立,设立初期专门生产映像管(CRT)产品。43 年来,华映历经CRT、到PDP电视、STN-LCD及TFT-LCD等技术演变过程,近年积极转型为中小尺寸面板厂,并跨足触控面板。
华映切入CRT市场,是透过与美国RCA技术合作。即使草创初期连续亏损13年,亏掉数个资本额,林挺生仍坚持要建立自主的本土技术,绝不放弃制造本土CRT的信念,让华映日后搭上台湾信息电子(ICT)产业蓬勃发展的“黄金20年”列车,一路茁壮成全球最大的CRT供应商,股价还曾站上62.5元的高价。
在华映CRT获利风光时期,一举推升台湾跃居“映像管显示器王国”宝座,随着市场拓展与生产在地化的策略,响应政府南进政策,华映除了到马来西亚投资33 亿元建立CRT工厂。并远赴英国苏格兰投资105亿元,在格拉斯哥建立就近服务IBM、迪吉多等信息大厂的CRT生产线。日后也在中国大陆华中、华南建置后段模块厂。
随着科技的演进,华映洞察显示器产业前景与市场趋势,1997年,率先自日本三菱电机集团取得“薄膜液晶(TFT-LCD)”技术移转,1999年,华映第一座TFT-LCD厂(3代线)落成,成为台湾第一家量产大尺寸 (10.1"以上)液晶显示面板业者,前总统李登辉特地莅临开幕致词,开启台湾显示器产业的新页。
其后,华映在CRT产品获利的支持下,步入TFT-LCD的五年茁壮期,积极规划新世代生产线,平均一年就有一座面板厂落成,达量产能力。2007全年营收达1,594亿元,大尺寸出货量更高达2,827万片。
然而,随着面板技术的演进,除了CRT映像管逐渐被轻薄的TFT-LCD液晶平面显示器取代;旧世代如华映3代厂的中大尺寸面板产品,也面临无法与同业5代厂、6代厂量产的竞争。
在不具成本优势的现实情况下,华映效法日本面板厂专注于高阶中小尺寸面板市场的策略,率先于2004年成立“中小尺寸事业部”。利用3代线推出全系列中小尺寸应用,从1.8英寸、2英寸、2.2英寸手机用小型面板,到7英寸、9英寸可携式DVD播放器、数码相框及小笔电面板等产品,曾经风光一时。
林盛昌当年就是负责中小尺寸事业群的副总经理。2009年底,林盛昌接掌总座时,华映正面临严重的亏损考验。他在2010年取得大股东大同公司的支持后,向华映员工宣布退出大尺寸面板市场,全面转型中小尺寸及触控面板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