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王志浩:智能电视的未来与思考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谈到青岛的景色,到过青岛的人大都可以用“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八个字来概括;而谈到青岛的企业就不得不提及海信,它就像是青岛的第五个标志性的词汇,让人们铭记于心而又想去了解。
海信成立于1969年,至今已经走过了45个年头。海信集团拥有海信电器和海信科龙两家上市公司,拥有海信、科龙、容声三个中国著名商标,旗下子公司共计20多个,除了家电以外,还涉足房地产、光通信、智能交通和医疗电子等领域。
海信集团副总裁王志浩
45年来,海信一直存在于国人的视野中,但和所有大企业一样总是给人一种“只可远观”的气场,很少有人真正的了解它。直到今天我们来到了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才真正的被拉近。正值海信45周年庆之际,笔者作为受邀媒体来到风景如画的青岛,走进坐落于海信大厦25层的25PLUS咖啡厅,与海信电视的高管们一起畅谈一下“智能电视的未来与思考”。
提起智能电视,想必很多人都会下意识的与乐视、小米等新兴的互联网企业联系在一起,很难想象一家做了几十年电视制造的企业对“智能电视”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面对互联网的冲击,海信并没有像很多大企业一样死在转型的路上,而是快速反应寻求到了自己的转型之路。
转型不是说转就转,反应的速度来自于对竞争对手的重视程度。从目前智能电视的市场来看,乐视、小米的品牌已深入人心,但受制于供应链及制造环节的限制,短时间内并不会对传统电视行业形成巨大的冲击。但互联网时代下的竞争同样具有爆炸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互联网时代的竞争不仅存在于规模对等的几家公司之间,很多潜在的竞争对手在“萌芽期”不防范的话很容易形成爆炸式的增长,对市场进行掠夺。
12下一页>>海信集团副总裁王志浩坦言:“乐视电视、小米电视,对海信传统的电视机产业来讲不是喜讯,但是对于消费者、对我们这个行业绝对是天大的好事儿,只有有新的竞争者,产业才会不断进步。”
那么海信应该怎样迎接挑战呢?用王志浩的一句话描述比较准确,叫做“海信现在卖的不是电视机,卖的是电视”。“电视机”和“电视”有很大差距,电视机是一个设备,而电视是一个系统。
一个系统除了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三大组成部分以外,还应该包括它背后衍生出的一个巨大的生态链。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意味着制造业的产业链结束,而对于“产品+服务”的新型产业模式来讲,这才是刚刚开始。
服务,除了我们传统理解的售后服务之外,在智能电视时代,服务又被重重的打上了“内容”的标签,内容的主要来源自然是这几年风生水起的互联网视频网站,海信作为一个非互联网企业,没有内容的产出,在这点上似乎并没有什么优势。
而在各大视频网站为版权争得不可开交之际,海信却提出了“聚合”的理念,推出的聚好看”平台,一键搜索目前市面中主流的11家视频网站内容,最大限度的简化了用户在观看网络视频时的操作,达到一键直达的效果。海信作为第三方平台介入,使得内容方面由“离”走向“聚”,也许这并不像我们之前想的那样是劣势,反而是一种天然的优势。
除此之外, “聚享家”、“聚好玩”、“聚好用”三大核心功能,不仅增进了人机的交互性,还为第三方应用开发商提供了平台,不得不说海信在对待第三方方面显得更为开放,更具包容性。
而作为传统电视制造厂商,海信又拥有媲美OLED的ULED液晶显示技术,在4K分辨率基础上,对背光源和图像系统的创新将带来更震撼的临场画质体验。对比来看,ULED电视和OLED电视相比,在背光分区控制、广色域匹配、智能峰值亮度提升和智能超解像方面都超过很多。套用一句小米CEO雷军的:“买电视就是买屏幕”,海信在硬件方面的优势也就不言而喻了。
不过所有的一切都像看起来的那样美好吗?也不尽然!王志浩最后指出智能电视最大挑战是用户的付费习惯,尤其是对服务的付费习惯。电视多少年来作为一个意识形态,免费电视养成了大家的习惯。中国产业正在面临着一个转型,必须从制造业往服务业转型。大家知道,制造业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产能过剩,东西做出来卖不出去,太多了,必须转向服务,转向服务必须要有消费者,要有服务模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个最大区别就是对服务业的认可。
以40寸的电视机为例,在美国大约卖到500美元左右,美国的电视收费率一个月好一点的电视是39美元,一年下来差不多就是一台电视的钱,两年就比电视机贵了。所以在建立产业链上,最大的挑战就是消费者的服务习惯。
也许一个小时的谈话,并不能将智能电视的方方面面全部讲到,但在服务、硬件和挑战三个方面我们已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不得不感谢海信集团副总裁王志浩先生。通过这次造访,我也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我对海信的印象,那便是“谦和、务实、进取、开放”。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