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企业研发单个可调光LED路灯系统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已成各界共识。与此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燎原之势在各地蓬勃发展,创新成为其中最抢眼的风景。
对重庆来说,通过创新释放民智民力,可促使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助推本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更多“重庆创造”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身边的创新故事”专栏,展示来自全市各行业、领域的创新故事及经验、成就,敬请关注。
9月29日,九龙坡区陈家坪隧道,工作人员正在用手机软件控制“变色龙”LED灯的颜色
今年初,美国洛杉矶市政厅公布了一项计划,将全市16万盏LED路灯植入移动通信芯片。这些路灯“上网”后,市政人员利用电脑,可对单个路灯开关时间和亮度进行精准调控。
其实,类似的路灯管理方式,在重庆早已不是新鲜事。渝中区鹅岭隧道、九龙坡区陈家坪隧道等地,两年前就用上了重庆一家企业研发的“变色龙”LED路灯(互联网+多色温LED远程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根据季节变化对灯光颜色和亮度进行远程控制。
LED照明的“黄白光之争”
一盏LED路灯,为什么需要多种颜色?这还得从城市照明领域持续多年的“黄白光之争”说起。
2009年,重庆绿色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苏承勇看到这样一则报道——
在LED路灯“十城万盏”试点中,部分城市把主干道路灯换成了冷白光的LED灯,初始效果还不错。但几年后,主管部门连续接到市民投诉,说秋冬季节时冷白光LED灯照射下的路面显得阴冷,影响出行。无奈之下,市政部门只好把高效节能的LED灯换成了能耗大的黄光高压钠灯。
在国外,冷白色LED路灯也因光线刺眼,引起不少争议。如德国柏林、美国加州的居民,就曾强烈反对将路灯换成LED灯,理由是“原本入夜后黄色温暖的路灯点缀了蜿蜒的山路,换上LED路灯后原有的浪漫诗意尽失,灯光‘惨白’得吓人。”
其实,城市照明用黄光、白光不是绝对的。比如在炎热的夏天,白色灯光会让人觉得清凉;而在寒冷的冬天,暖黄色灯光会让人感到温暖。
“路灯耗电已占城市公共用电的40%,推广节能灯具如LED灯是大势所趋。”苏承勇想,如果每盏LED灯的光线颜色能像“变色龙”那样随着季节变化,路灯照明的黄白光之争就不复存在,如果还能顺带着解决雾霾天照明问题,LED路灯肯定比传统的高压钠灯更具市场竞争力。
瞄准这一市场空间,2010年起,苏承勇开始着手“变色龙”LED路灯的研发。
“变色龙”路灯填补空白
研发,说着容易,做起来难。
“一套LED远程控制系统和智能灯具中,包含了十几个智能芯片和几百个电子元器件。一个小小的疏忽就会导致失败。”说起研发过程的艰辛,苏承勇语气变得沉重。
经过近三年研发、数十次失败,苏承勇解决了LED路灯“变色”的技术难题——色温越高,蓝色光谱射线越多,光线也越刺眼。考虑到市民的感受,在春、秋季节,将灯光色温调为3700K(暖白光);在夏季,将灯光色温调为4000K(正白光);在冬季,将灯光色温调为3500K(浅黄光);在雾霾天气,又将灯光色温调为3000K(黄光)。
让苏承勇开心的是,2013年他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专利时,专利查新程序显示,国内并没有这项技术。因为他所发明技术的先进性,他所在企业被授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新管理模式助“变色龙”攻营拔寨
两年前,“变色龙”LED路灯产品被投放到渝中区鹅岭隧道、九龙坡区陈家坪隧道等地,经市、区照明部门测试,比传统钠灯节电70.5%。
虽然“变色龙”LED灯的造价比普通LED灯高近60%,不过亮度比普通LED灯高10%,使用寿命长一倍以上;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运作照明节能改造项目,10年内即可收回成本。
所谓合同能源管理,是指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政府)签订合同,在用户(政府)不多花一分钱的前提下,节能服务公司为用户(政府)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通过分享节能效益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
凭借这种模式,苏承勇将他的“变色龙”LED路灯系列产品先后推销到G50渝涪高速公路铁山坪、华山隧道等照明节能改造项目中。四川、江西、吉林、贵州、湖南等地客户也对这一产品表示出兴趣。
“我们将继续攻坚,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苏承勇说,他的最大愿望,是希望更多“中国创造”LED产品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