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LED设备难以国产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据报道,中国终于造出圆珠笔头。有关中国造出圆珠笔笔头的消息在本周伊始,受到国内舆论的广泛关注。 去年如果不是李克强总理说出来,估计好多人都不知道。
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一连串值得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核心技术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劣质假冒产品泛滥的尴尬局面,大量的圆珠笔笔头的“球珠”还需要进口。其实,在中国制造行业不仅仅是圆珠笔,还有很多的行业依赖进口,只是依赖的程度有所不同罢了,LED显示屏行业也不例外。
纵观全球LED显示屏生产,中国也是当之无愧的LED显示屏制造大国,甚至在这些年的发展中,中国LED显示屏也在改写着世界LED显示屏产业格局,然而,即便我国LED显示屏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生产设备方面,依旧依赖进口,甚至引进的进口设备的数量的多少,也成为了企业实力的一种体现。
核心部件难以国产化
背后是核心技术的缺失
其实,从圆珠笔芯的问题中,我们也能反映出我国各行业核心部件难以国产化的现实问题中可见端倪。比如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中大吨位、高端精密的发动机、液压泵阀等核心部件都依赖进口,电子信息产业中芯片长期以来难以攻克国产化的难题,机床行业高技术、高精密度机床生产核心部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等等。LED显示屏行业的芯片以及设备国产化道路至今日,不也是没能够完成吗?
众所周知,我国LED显示屏产业起步比较晚,这些年里奋起直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很多却不得不依赖进口。就以LED芯片为例,早些年间,作为LED显示屏生产的一个核心,LED芯片几乎都由外企提供,且引进成本高,国产芯片企业少,且在性能上不具有优势。虽然,最近几年里,国家对于LED芯片国产化大力支持,我国LED芯片产业也得到了发展,但是对于国内的一些LED显示屏厂家而言,有不少企业坦言,目前主要采用的仍是外资芯片,国产芯片用量很少。
与此同时,据悉,我国芯片的测试与分选技术主要依赖进口,虽然单元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但成熟的LED芯片的自动分选设备还没能问世。而一旦将LED芯片自动测试与分选设备产业化后,将填补国内芯片测试分选装备工艺市场的空白。
与LED芯片国产化相似,我国LED设备国产化之路也并不容易。这几年,在国家利好政策和市场潜力逐步释放的当下,国产LED封装设备全面取代进口设备也进入了攻坚之年。一方面,固晶、点胶、分光、编带等设备国产化率显著提高;另一方面,以焊线机为代表的高精尖技术领域仍被国外设备巨头牢牢把控。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对于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焊线机,国产化进程只有不到20%的比例。
有相关人士介绍,相较于进口焊线机,国产焊线机产能方面虽已和进口设备相差无几,但其稳定性方面还有一定差距。此外,进口二手设备因其价格便宜,稳定性好,对国产焊线机设备冲击也较大,种种原因导致焊线机的国产化率较低。
然而,即便是我国自己生产出来了,也不一定会被国内企业所接受。相信大家都发现,我国很多LED显示屏企业在企业在提及企业生产实力时,都会提及引进了国外哪些品牌的设备,而国产的设备则不会被提及,这是为何?并不是我国LED显示屏企业崇洋媚外,而是从产品本身而言,国产与进口的产品仍有一定的差距,而这样的差距正是需要我国企业需要努力的方向。
毋庸置疑,中国LED显示屏行业要实现从跟踪走向引领的跨越,核心部件国产化将是重要环。核心技术掌握在他国手里,只能被牵着走,而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国LED显示屏在成本上才能有望实现下调,更大范围的实现普及。
无利不起早
中国制造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
曾几何时,一些知名的国际LED显示屏企业重心转向了生产设备的制造和系统软件的开发,多年来,LED显示屏产业链中利润的大头为何只能眼睁睁地被他人赚去?并非中国企业研发不出,而是企业缺乏研发的意愿和兴趣。要让LED显示屏企业去倒逼原材料和设备制造行业,这对于大部分中国企业都是难以承受的代价。其实各行各业都是如此,核心技术研发的代价是非常巨大的,这也是中国大部分企业在短短几十年发展里还欠缺的积累,金钱可以最好的买到设备和最好的原材料,但是却买不到时间积累转换的巨大技术优势。
很显然,追求利润是企业创新动力的最根本来源,如果靠低成本的人工就可以获得巨额利润,那么企业肯定就没什么创新的动力。就拿LED设备来说,由于国内LED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因此,行业对设备的整体要求并不是很高,这也造成了国内设备厂家与高端市场存在一定的脱节。
此外,我国市场巨大,“以量取胜”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我国多数制造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法宝”。然而,“以量取胜”所获微利,并不足以支撑企业开展创新研发、改革生产,这也是LED显示屏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攻关制造设备和材料、索性依赖进口的重要原因。如此首尾牵制则大不利于产业形成升级换代的良性循环,久而久之,中国仍旧是一个制造大国,却无法成为一个制造强国。
窥一斑而见全豹,企业若一味地依靠“量”获取利润难得长久,行业内需要鼓起极大的勇气去变革,借“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推动“变粗放发展为内涵式发展”的机遇,在“创新”和“品质”等关键词上多做文章,打通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通道,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制造”。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