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全面屏没新意,手机商应该怎么做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6年,小米率先推出了全面屏概念,正如一点火星落在油桶之内,“全面屏”也瞬间点燃了整个智能手机产业的创新热潮。在当时智能手机陷入瓶颈之时,全面屏的出现让整个行业看到了如何以最低成本来重新打动消费者。
如今两年过去,市场上到处都充斥着全面屏的智能手机,不论是高端还是入门级,一眼望去从正面已经难分彼此。这种现状下,如何做出差异化,再次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是所有手机厂商都在考虑的一个问题。
外功疲软 修炼内力
全面屏始于智能手机同质化的时代,当时所有的智能手机在受限于屏幕比例的情况下,只能在摄像头、屏幕材质(OLED或者LCD)、手机芯片、电池容量等几个点上做文章,也是在那个时候,曲面屏盛行,智能手机变得越发圆润。
微小的外观差异导致各大手机厂商只能比拼内功,其中最重要的点便是摄像头。当手机无法做厚,手机CMOS传感器无法获得突破性进展之时,再加一颗摄像头成为一种另辟蹊径的做法。
通过两个摄像头来形成照片物理上的景深效果,或者通过多张合成技术来达到超高像素图片,让图片看起来更加清晰。甚至为此还分出了景深方案、黑白+彩色方案、定焦双摄方案这三种类型。而在iPhone 7 plus发布之后,众多厂商更是纷纷跟进,在那时,跟随苹果是试错成本最小以及保证销量最有效的方法,哪怕双摄只是一种取巧的方案。
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让所有手机厂商都苦不堪言,同质化的时代,要么打破价格桎梏挑战苹果及三星的地位,要么价格下探与一种性价比手机肉搏厮杀。无法直观看到差异的情况下,厂商们只能在广告上下更多的功夫。直到小米MIX的发布,提出了全面屏的概念。
为差异化而生 却更加同质化
尽管不是第一款所谓全面屏的手机,但是在打破安卓屏幕比例限制及提出全面屏概念上来看,小米功不可没。更大的屏占比,更多的显示面积,让初次接触的消费者也被其深深吸引。小米也借着这款手机的东风,成为第一家销量下滑之后还能绝地重生的厂商。
若从技术层面上来看,全面屏不过是把手机屏幕从原来的16:9变得更长,17:9或者18:9甚至18.5:9的屏幕比比皆是。全面屏的影响之大,让苹果都不得不拿出还未完善的iPhone X来应对。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苹果发布新机之后,全面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几乎所有智能手机厂商都采用了全面屏的设计,这种只需要加大屏占比,对手机内部结构改动较小却能吸引广大消费者的操作,显然成为了一项物美价廉的方案。
当然,由于技术限制,全面屏目前在各个品牌的手机中表现不一。如苹果、一加等异形屏,如夏普、锤子等“美人尖”设计,或是小米这种砍掉额头的造型,至于那些只把屏幕比例扩大的机型,在这里姑且不算做全面屏了。直到最近OPPO与vivo发布的具有升降式结构摄像头的真全面屏手机,在惊艳众人的同时,却又有了另外的隐忧。
不可否认,在当时市场趋于饱和,智能手机销量疲软之际,全面屏的出现带给整个行业一股全新的动力。但是仅仅两年之后,智能手机市场再次面临瓶颈,据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量3.42亿部,同比仅增长1.8%。
差异化时代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
本是为了寻找差异化的全面屏,结果之后的智能手机却愈发同质化,消费者的审美疲劳也是智能手机销量放缓的一大原因。当手机前面完全由屏幕组成时,各家厂商的手机只能重新回到比拼内功的时代,只有寻找新的差异化才能避免陷入到以前的怪圈之中。
近日,美国专利商标局有消息显示,他们会授权给苹果一些新专利,用以设计可折叠屏iPhone。同时,苹果也投资开发了一种比OLED更为先进的屏幕,这种技术可用于柔性显示屏幕。不同于中兴AXON M的两块屏幕拼接,苹果的可折叠屏是可以把屏幕进行弯折,或许这项技术的出现会让智能手机市场格局再次发生变化。
为了寻找差异化,国内厂商也做了许多努力,比如OPPO与vivo手机中的升降式结构以及屏下指纹。华为注重的人工智能芯片,辅助手机更快的处理图片信息,并且拍照效果也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而随着技术不断的发展,如无线充电、结构光识别、7nm芯片等都会陆续在接下来的手机中出现,5G的到来更会对所有智能手机产生深远影响。由于现在几乎所有的手机都没有加装5G芯片,因此在5G时代到来时会面临一波换机潮,届时,手机的差异化将成为用户选择的一个参考点,前提是这些差异化能够有效帮助消费者更好的使用手机,而不是为了差异而差异。
如中兴AXON M只是单纯的把两块屏幕连接在一起,屏幕本身还是分开的,这样的手机不仅增加了厚度,更让消费者使用的时候产生了割裂感。魅族PRO 7同样,在背部嵌入了一块小屏幕,但是这块屏幕更多像附加功能,而不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工具,让消费者去购买一块可有可无的功能而多付费,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
因此,全面屏时代,差异化的作用更加凸显,在创新优先的市场中,有效差异化更是创新中的王道,在全面屏手机千篇一律的情况下,手机厂商必须做出与众不同的设计,才可能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那些泯然于众的追随者们,也许不会彻底消亡,但与头部企业的距离必然将越拉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