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制造业大环境探析(二):“世界工厂”的转型之痒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于制造业的崛起,而被称为“远东之兽”。这个比喻,显示了中国制造的庞大,也暗示了中国制造的粗糙。
强烈的投资冲动,掉队的居民收入,停留在成本领先策略的竞争思维,造就了中国制造业的两大顽疾:大面积的产能过剩和产业空洞化。
谁发动了产业西移,原始动力是什么?初始者是谁?中国人口红利在逐渐减小,劳动力成本上涨是必然趋势。当“远东之兽”开始受到欧美高端制造业回流、越南印尼等新兴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的威胁,我们不仅要思考,如何依靠转型升级来破解困局?
中国制造,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中国制造今天遇到的问题,也是日本制造、韩国制造昨天遇到的问题。比如,到1970年为止,韩国主要出口纺织品,但是今天韩国主要出口汽车、芯片和手机。日本和韩国,都曾成功克服了中国制造业今天所面临的困难。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流血转型”的企业案例比比皆是:家电零售行业,国美、苏宁以置换地产、股票质押举债数十亿打造电商。青岛海尔集团全盘收购新西兰家电巨头斐雪派克Fisher & Paykel,重金布局全球化。
在纺织消费行业,李宁饱受原材料、人工和库存渠道压力, CEO下课、关闭门店自救。重工设备和机械行业,4万亿投资后遗症尚未散去,三一重工迎来了裁员减速、中国远洋斗争航运周期之旅,而宝钢、鞍钢等钢企,则有选择性收购兼并、缩减钢量,来寻求2万亿经济刺激下的逆向增长……
中国制造业形势整体不容乐观,“转型”这个老话题从未像今天这样现实而迫切。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国制造历史上曾经的“领袖们”,纺织、造船、重工机械、光伏、零售消费领域都是产业空洞化的重灾区。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史炜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面临一个很大的体制问题。未来中国的制造业要想摆脱停滞不前的状态,就必须消除对资源和市场的强权控制。
他认为,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特别是中小企业转型情况看,3~5 年内,中国制造业和加工工业最具突破力的是机械工业和食品加工工业。
“这两个产业,一是企业庞大,数量和分布密集,产业等级落后,生产能力与技术供给脱节;二是可选择的投融资渠道没有打开。这两个产业的突破,可以带动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跟进,并对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升级有非常好的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两个产业的提高,足以使中国工业出口的主动权显著提高。”
史炜认为,彻底放弃对国有企业的特殊待遇,鼓励民营企业主动创新和引进技术,是消除机械工业简单地“以数量换市场”的关键。
当下,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是,更多的国家,面临转型升级时,没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便是典型代表。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中,仅日本和韩国拥有较大规模,今天的中国,要比日韩,更为庞大。
代孕,孕不出一流“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出让了市场,却没有换回先进技术。这种现象在饮料、啤酒、洗涤用品、化妆品等“多国”产业以及计算机、移动通讯等高新科技产业比较突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发展,跨国公司掀起了在我国进行R&D投资的高潮。微软、摩托罗拉、宝洁、联合利华、杜邦、英特尔、诺基亚、爱立信、松下、富士通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相继在华成立了研发中心或者宣布了大型的R&D计划。
然而,国际贸易条件恶化,技术密集型产业没有核心技术,让中国制造业“腹背受敌”。
一位前英特尔技术主管告诉21世纪网:“英特尔在国内的研发中心都是独资的。坦率的讲,跨国企业大多是如此,如果有和中方所谓的技术合作,也基本都是被逼的。”
目前,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水平仍然偏低,跨国公司利用我国劳动力总量和成本优势,在我国主要从事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而关键零部件仍然大量依靠进口。
2010年夏季富士康连续跳楼事件,标志着中国制造业“低成本时代”的结束,也是迄今各种“唱衰”中国制造业的开始。让我们警醒是的,代孕,始终孕不出一流的中国制造业。
前英特尔技术主管人士进一步向21世纪网阐释了这个道理:“其实也可以理解。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整体上还是得从公司利益出发,从股东利益出发,对核心的技术肯定会有所保留的。”
“跨国公司所谓的核心技术,包括先进的制造工艺和与之相对应的技术应用和商业化,目前这部分技术主要是在跨国公司本国内实现。“技术的问题,关系到很多方面,既有普通型应用,又有专业型、定制型的;既可以是民用的,又有可能涉及到军用,所以,放在本土也是可以理解的。”
2012年9月,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2012中国500强发展报告》首次预警制造业“空心化”现象。500强银行利润远超制造业,制造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效益“鸿沟”正继续扩大。
应该看到跨国公司在中国研发机构,给本土人才带来的学习机会。“跨国公司研发体制、流程,对提高中国本土开发者素质提高有很大帮助。”
先行者说:华为的崛起
然而,转型升级中不乏有先行者。华为的崛起可以算是中国制造目前的成功典范。
在全球通信设备业普遍下滑的环境下,华为今年二季度销售收入达1027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1%。
这是华为在收入规模上首次超过爱立信,全球居冠,且三大业务:运营商网络业务、企业市场ICT 解决方案业务以及消费者业务都表现不俗。其中,上半年手机出货量超过1000万部。华为终端中国区上半年共实现超过109亿元的销售额,完成了全年过半的任务量,其中手机业务销售额为100亿,同比增长193%。
而“老大哥”爱立信第二季度净销售额仅增长1%,净收入下滑63%;全球第三的阿尔卡特朗讯此前发布业绩预警,预计第二季度运营亏损逾4000万欧元,无法达到2012年的利润目标;诺基亚西门子第二季度销售收入同比下跌8%,并计划在2013年年底前裁员17000人。
华为今天的地位,得益于重视研发的思路,和及时的转型。和大多数中国制造业过于“贪图”经济转型制度红利,不重视科技研发不同,早在1989年,华为便在印度班加罗尔成立首个海外研发机构。如今,华为已在海外设立了23个研究所,并与全球主流运营商成立34 个联合创新中心,避免了空洞化的发展。
原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指出:“技术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掌握某项技术不等于拥有技术开发能力,今天的新技术不等于明天的新技术。”
“从技术的剩余索取权来看,跨国公司拥有的技术和本土企业拥有的技术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福利有相当大的影响。如果不考虑剩余索取权的问题,从静态的角度看‘以市场换技术’,跨国公司无疑带来了新技术,但是如果考虑技术创新,从存量技术到技术创新之间存在逻辑断层。”
以苹果手机为例,中国是苹果的全球第二大市场,数以亿计的中国 “果粉”对苹果的痴迷及对其业绩的贡献举世皆知。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大中华区企业更是支撑苹果全球产业帝国的重要环节,但是,大名鼎鼎的代工巨头——富士康,仅从iPhone价值链中获益1.8%。
吕政指出,中国企业偏好引进技术然后“总成本领先”战略,对差异化战略和集聚战屡认识不足,对技术创新缺乏积极性。
现在,陷入困境的企业家们终于开始意识到自主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是在经济环境低迷,研发投入周期较长以及对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多重因素作用下,要诞生更多的华为,非一日之功。
产能过剩为什么停不下来?
过剩,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普遍现状。
产能过剩,是中国制造业在“数量”上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我国仍有很大的主动权。但是缺乏核心技术而导致的制造业产业空洞化问题,却更加复杂。
数据显示,70%的中国纺织机械,75%的高端机床依赖进口,75%高速胶印机,85%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几乎100%的光纤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等仍依靠进口,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不足20%。也是这些行业,纷纷陷入困局。
如今,这些产业空洞化严重的行业,亦多是随着经济衰退而陷入困局的行业。
总体来说,目前产能过剩最为严重的行业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石化炼焦、化学原料 、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纤维和造纸制品七大行业。这些行业也多是2009年国务院批多个部门印发《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所提到的行业。
《通知》中指出,“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不仅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被点名的具体行业包括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行业。
分析人士指出,产能过剩行业多数属于重工业领域,具有垄断竞争性质,因此容易出现产能过剩现象。产能过剩,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是产品价格的大幅度回落,同时,产成品库存增多,工业企业开工严重不足,产能利用率降低,引致企业效益的大幅度下滑,亏损企业增加 。
21世纪网此前已经对中国钢铁行业、造船等多个行业进行过相关报道,这些行业正在遭受着产能过剩,利润严重下滑的煎熬。
江西财经大学副教授袁捷敏认为,以GDP为政绩考核核心,兼顾地方政府责任的地方官员选拔标准,对地方政府通过投资来拉动GDP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此举,也会导致投资过热,产能过剩。
林毅夫认为,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也是产能过剩现象必然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发展中国家,由对产业良好前景的社会共识引起投资大量涌入,导致产能过剩的现象十分突出。
在成本领先战略的指导下,最常见之一便是“价格战”。譬如家电行业,从家电连锁卖场时期的美苏争霸,到京苏美电商领域的三国杀,10年间家电企业两度被绑架,不幸沦为商业模式更迭的牺牲品。
青岛海尔董事局主席张瑞敏曾感叹,“如今最大的问题是,路标在哪里?我们将进入一个没有路标的时代。”因金融危机而“折腰”的中国制造业,现在正努力重新回到转型的轨道上,我们路标是哪里?这是新一轮经济周期洗礼下抛出的考验。
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