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灯具老产区更丰满 新产区更专精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据观察,照明行业原有的老灯具产业基地2010年将日渐“丰满”,具体体现在产品族群丰富、产能区域外溢、整合互补加速。而新锐产区则颇有取舍魄力,重点瞄准LED等新兴光源,摈弃大而全的基地模式,闯出一条专精的路子。
成熟基地日渐“丰满” 产能区域外溢
2010年1月开始,江门外海大桥收费站撤销,中山、江门、珠海三地年票互认,无疑加速了老产区产能的转移步伐。2009年年初,古镇党政班子宣言“灯都二次创业”,未来将从“中国灯都”向“世界灯都”转变,形成交易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的品牌企业总部聚集地。而一些占用土地等资源相对较大的生产企业可以向周边地区转移,腾笼换鸟,形成产业功能合理分配、良性运作的现代化产业链。 其实,即使古镇没有这一宣言,饱和的制造领域也会向周边横栏、江门、小榄等地延伸。近几年因为土地成本、人力资源等种种原因制约,“灯饰之都”成了“围城”,外地企业希望以营销方式闯进来,原来的企业又想方设法整体搬迁。何况“中山灯饰”已列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大区域产业品牌的打响也促使城市之间的错位发展和产业的升级换代。产品族群丰富 国内电光源企业主要分布在上海、浙江、江苏和福建等地。上海可以说是“老字号”中国光源技术研发基地,以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为核心,拥有绝对的技术、经济、窗口和人才优势。美国TCP、上海绿源、东升电子等都颇具制造规模。有此基础,所以在2009年,继新能源孵化器之后,上海又诞生全国首家半导体照明(LED)产业可谓顺风使舵。上海市科委负责人表示,该孵化器将成为上海培育LED产业的平台。最快三年后,LED成本将降至与传统照明相当的水平,形成至少上千亿元的产业规模。无极灯等新光源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例如上海宏源和浙江元光德均表现不俗。整合互补加速 古镇有家居灯饰,南海唯商照是尚,LED扎根深莞,而电工行业则有TCL国际电工、松本电工、朗能电器等。但珠三角大照明产业群惟独在电光源产品族群中底气不足,而这恰好是江浙地区——长三角的强项。浙江临安的高虹镇则是中国毛管的“管家”。福建省也约有光源制造企业近200家,著名电光源企业有通士达、东林电子等,年产值也有数十亿元。如何有效整合光源企业资源,已成为三大区域大照明产业群发展最值得探讨的课题。 事实上,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的产业群已开始有意识地整合了。首先,三地都有强大的内需,节能灯、荧光灯、吸顶灯等制造企业需要大量的光源配件,而格栅灯盘、筒射灯等企业又需要大量的光源成品与之相配套。其次,五代光源产品:白炽灯、荧光灯、金卤灯、节能灯、LED灯所需的配件都能在珠三角等地找到相应的生产企业,再加上拥有产业集群丰富的培育经验,整合起来相对比较容易。资源整合有利于企业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协调、互补、渗透、嫁接。对中国整个照明产业而言,有利于规范和管理鱼龙混杂的照明市场,从而打造能与世界光源巨头相抗衡的“中国光源”整体品牌。 新兴基地更显“专业” 综合基地定位更差异
差异化不单是某家企业或者某个产品的专利,也是近年如雨后春笋般发起的灯饰照明产业基地的一件利器。尤其是综合型的产区,没有差异,最终必然导致错位发展加优势互补,沦为同质竞争和资源浪费。
自“中山灯饰”这一名词于2009年纳入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后,中山市便趁热打铁,申请了“广东省新光源高新技术应用基地”。不仅如此,中山辖下相关专业镇也制定各自发展战略,发力2010年。中国灯饰之都古镇将从原始制造向商贸和创新的服务型灯饰基地转变;横栏镇则正笑纳各方品牌灯饰企业,全力打造“中国品牌灯饰制造基地”;而五金之乡小榄镇也不甘落后,竖起“国家级照明产业基地”的大旗。
众所周知,福建素有光源岛之称,而后起之秀云霄县高调出牌,倾全县之力开动“光效体验馆”这一复合引擎,不到一年已吸引60家光电企业投资,实现产值十亿元,正稳步向“中国电光源之都”迈进。
LED项目情结更浓厚
2009年,LED井喷,新兴电光源灯具产业基地也摩肩接踵,拔地而起,纷纷上马LED项目。2010年,这股风头依旧强劲,但看今年1月行业的产销新闻便可管中窥豹:中国西部最大的LED生产基地“四川源力光电”一期项目在成都郫县现代工业港正式投产,单一期工程每年就可以生产LED灯具100万套,产值达7亿。深圳LED产品采购基地揭牌在华强北,建筑总面积8500平方米,总投资约9500万元。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LED产业链,拥有包括深圳、厦门、大连、上海、南昌、扬州、石家庄七大LED产业基地,在产品技术研发、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飞速发展。单看西安、南京、江西、兰州等地纷纷筹建的半导体产业基地就可预知,LED定是2010年新兴产业基地的最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