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大洗牌 中国节能灯市场格局分析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一、市场现状
1、节能灯品牌仍属认知盲区
照明行业在整个建材行业所占的比例不足3%-5%。且照明行业在建材业中影响力相对较小,只有极少企业选择持续性广告宣传或高端媒体。(纵观涂料、地板、地砖行业打央视广告的层出不穷,而照明行业近年来在央视打广告的只有一家照明企业)消费者购买照明产品受广告宣传的影响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九层以上的购买力多为店员介绍推荐。消费者对节能灯品牌的认识基本处于盲区。
2、现行节能灯品牌分布
价格定位基本决定了购买群体各使用范围。最典型的高端一线品牌飞利浦、欧司朗照明,使用范围多为大型场所室内外照明、品牌服装店、高档餐饮店使用,高收入群体的家居光源使用。二线品牌(如雷士、TCL、欧普、三雄极光等)省会城市、二极市场的大型商照基本被这些品占据半边江山。因购买力、消费能力的束缚,二线以外的中低价位节能灯品牌则是地级市场、县级市场的天下。
3、节能灯经营陷阱
由于节能灯生产的准入门槛较低,5张桌子10张凳子即可生产组装。追求短期利益的经营者集中在2002年至2006年疯狂开办节能灯厂,泡沫经济空前高涨。试想,企业自己都难以生存,又怎能对经销商负责?在中国灯都古镇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每天都有开张关门的企业”。且多为租赁民房,冲其量称为作坊。
节能灯不同于商照、花灯、筒灯。对经销商有着极其敏感的售后服务需求。前者做的整体部分为质保实体,后者多为框架构造,大部分缺少售后保障。很多企业用低廉的原材料以次冲好,对经销商夸大质保期(少则两年,多则终身质保)返修率一高,则出现很多“刘跑跑”、“张跑跑”。经销者苦不堪言,对整个店面的负面影响持续二三年之久,故障灯找谁换?损失谁来弥补?惨烈的教训让经销商学会更加理性的经营选择,“天上不会掉馅饼”;“越便宜风险相对较大”;“超出常规的质保期有风险”。
二、行业洗牌呈现经典案例
2007年,原材料持续上涨,人力成本骤增等各种新成本因素,加速了行业洗牌的步伐。也由此成就了部分优秀的企业,也打击了一些作坊企业。成王败寇,经过几番市场淘汰,活下来的则成为明星企业,被称为节能灯业态的经典案例。
1、“差异化”取胜的晨辉光宝
“绿色”、“环保”、“健康”是近年来互联网、媒体上最关注的热门话题。只要环保、无污染的高端消费者肯花钱解囊“购买健康”。家庭装修最敏感的是甲醛与装修异味,晨辉照明看准市场卖点与市场潜力,开发出“晨辉八宝”。直管、节能灯均有除甲醛去异味的功能,产品一上市即被家庭用户所喜爱。
2、“集中一点”取胜的小白龙
2005年之前大功率节能灯(中4U、大4U)产品当时在国内还未真正普及。众多厂家把大功率节能灯定位为非常规产品,把利润空间放得过高,且无做大量基本库存。小白龙照明看准这一商机,看到大功率节能灯完全可以用到中小型卖场、饭店、医院、服装店等;并非大型仓库卖场的专用品,只是价格瓶颈的突破。把非常规产品当常规产品销售,在保证质量稳定的前提下,对价格进行大幅度下调。2005年8月至于11月短短3个月大功率4U就突破66万的销量。从此产品销量有增无减,并迅速带动了小白龙小功率产品的销售。这是一个典型的以点带面的经典案例,率先在节能灯行业树起新的标杆。
3、“成本领先”取胜的华强
有“量”什么都可以谈,有“量”什么都可以实行特殊。“量”大于一切。华强在创业初期就说过有灯的地方就有华强,实行低价位的定位。坚信低价格能打破市场格局。华强每年的销量论亿来计算。价格如此低廉,成本的降低来源于大批量采购,采购渠道基本能垄断整个供应链。采购能力完全能养活数个大型原材料供应厂家。在这个微利时代,批量采购无疑最捷径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当然这只能做为“成本领先”的案例来分享。因为近年来材料不断上涨的原因,华强旗下的中高端产品“本邦”有着替代华强的趋势。
冯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