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被国外设计师抢饭碗 中国设计师反思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国家大剧院、“鸟巢”……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主流建筑由外国设计师担当主角时,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捆住了中国设计师的手脚?
国内外建筑技术差异巨大
“国内外设计技术不在一个平台和语境上”,清华大学《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一语道破天机。
“国外设计师的优势在于其对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把握上,这是国内设计师最大的弱项。一位设计行业资深人士表示,比如建筑节能技术和钢结构技术方面,国外已经开始几十年了,而我们才刚刚在最近十几年摸索和起步。美方70多岁的老设计师说,他从上大学的时候就学的钢结构,就不知道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什么东西。而我们那接近60岁的结构总工也说,我干了一辈子了也没做过一个高层钢结构项目,全国也找不出来几栋,就是设计出来了也盖不起来,要是所有建筑钢材都从美国进口,这楼的造价就成了天文数字,建设方根本承担不起。”
“大锅饭”压抑设计师的创意
方晓风表示,中国的设计项目实在太多了,国外大的设计事务所几乎都到中国来竞争,而国内的设计院则很少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在重大的国际大赛上能够中标的则更少。
而且,以前我国大量的建筑工程不实行招标的方式,更别说国际招标,而众多的规划设计院在计划经济的“行政安排”下可以得到大量的项目,不进入市场就可以生存得很好,这自然无法对设计师形成激励。
没有完整的城市规化
方晓风用了一个比喻,中国的整体设计水平在国际市场上的位置就好比中国田径队在奥运赛场中的位置一样,“即使出了一个刘翔,也不代表整体水平达到了世界一流”。设计就像一个工业系统的产品,系统不发达,产品质量就受到制约。
我国建筑设计之所以与世界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缺乏有很大关系。目前大多数城市没有完整的规划思路,更不用说超前的规划方案了。
原创、内涵与品牌缺乏
“设计不光是要外表看起来愉悦,它必须有自己原创的、独特的东西,不能只是模仿。”第七届花博会总设计师张利表示,国外在设计上花的时间更长,思维深度更宽广,周期更长,对原创的要求更高。同时,一个好的设计仅仅只有一个形式是不够的,背后要有足以支撑它的东西,如功能、构造、长期定位等。国内设计往往更多关注外表,没有关注内涵,或者缺乏这种关注的经验。
而国外设计师的作品有个性和品牌,能满足人们追求品牌的欲望,这也是人们愿意为它买单的原因。
DEADLINE限制设计师创意
其实,在建筑设计方面,中国设计师并不比国外设计师差。建筑设计师王旭表示,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最快乐的莫过于在充裕的时间中完成自己理想的项目,就像小孩儿玩积木一样,会乐此不疲。但是,一旦给你一个“DEADLINE”,几天之内就要设计结果,这种仓促的状态自然很难保证设计的质量。可是,目前中国的环境是,你要适应开发商的要求,对方要求多快,你就得多快。这样一来,受市场制约,国内设计团队设计周期变短,就会变得越来越投机,只注重短期成果。
另外,设计师需要不断的学习。比如,建设一个剧场或者医院,设计师必须比剧院和医院的工作人员更了解其功能。
额外任务繁多
在国外,建筑设计师的任务就是出一个方案,施工图交给总承包公司来做,在中国做建筑设计,没有前期专业策划公司来做市场分析,系统性不够强,前期调研、分析都不到位,设计师没有明确的“任务书”。从构思到详细的施工规划都要由设计机构来做。设计师除了做设计,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任务要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