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夜空呼唤光文明 照明切勿过度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前不久,普陀区苏州河沿岸的部分小区居民发起了“光投诉”,原来是一项景观灯工程进行调试,光源就位于中远两湾城小区几幢沿河高层的楼顶上,多束类似探照灯的蓝白色光柱,像探照灯一样将周边的云层照得透亮,也引起了部分周边居民的意见。
光污染,这个原本专业的术语,如今在城市媒体上的出镜率实在是太高了,本期的“风剑吟”三人谈就想借这次“光投诉”,谈谈小区夜空的“光学问”——景光灯、草坪灯、照明灯,光源的位置,还有开灯时间上的环保因素,要做到让业主满意,社区里的光学问,其实也是门大学问。
光,也得人性化
就在今年入夏的时候,笔者采访过浦东一个小区,正是关于灯光设计的问题。埋在地下的景观灯,到了晚上全部开启,将通往小区中央的景观大道映照得十分美观,然而真正踏足其中,却有点两眼一抹黑。这种灯,学名叫作地埋灯,强光线是从地面直射上来,人一旦走到上面,眼睛所能看到的只有刺眼的光亮,反倒看不清路面上的情况。
在这个光源的设计中,有个错误,那就是地埋灯起到的仅仅是景观效果,只能作为补充灯光,增强视觉效果,而不能将之替代日常照明。而在闸北的一个小区,通往会所有一条林荫小道,没有任何配套的灯光照明,业主们只能借助手机屏幕的微光作为临时手电筒。
小区内的灯光设计通常要先满足日常照明的需要,这条看似简单的设计理论,到了实际的操作运用中,却被抛诸脑后。也许,所有的设计理念,在经过压缩后只能浓缩成三个字,就是“人性化”。
居民区不该成为“不夜城”
曾经接到过一个业主投诉,新买的房子还没住多久,就没有夜晚的概念了,小区内小车很多,都停在过道上。为防止车辆暗中被盗或划伤,物业在各个路口已经有路灯的情况下,又加装了强光性的四方形巨型灯,其中一个大灯正对着这户业主家阳台,导致这一幢楼至少四户人家亮如白昼。在与物业交涉后,对方表示只能将灯光调暗,之后又将灯移至上几米左右距离的围墙,但污染依旧。
可能我们印象中的“光污染”还是从小区外的商场、巨型广告牌、霓虹灯,但事实上,随着现代社区的发展,小区内部的光源也成为了污染源:为了防盗,小区路灯的功率越来越大,为了美观,居民楼顶楼夜景工程璀璨辉煌,为了拉动“内需”,植入小区的景观灯、广告灯如雨后春笋……当然,我们不能全然指责这些“光”是为了污染而设,有些往往还是利民工程,但缺乏科学依据的布局,欠缺人性化的细节考虑,原本带来光明的亮光只会使人误解到一丝无奈的“阴暗”。
城市社区需要“光文明”
人大多不喜欢黑暗,所以陪儿子一起看奥特曼的时候,很能理解日本人为什么会把剧中的主角定义为“光之巨人”——因为和黑暗相反,光明大多象征着正义。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世界,“光”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路灯、车灯、探射灯、景观灯、灭蚊灯……在“五光十色”的包围中,生活在城市社区中的我们缺少的反而是一份宁静与安谧。“光学问”的延伸就是“光文明”,也就是如何用光的城市文明。这不仅包括合理地处置光污染,也包括如何倡导更环保地使用我们的光资源,譬如声控灯、节能灯、定时灯等各种灯源的利用。所以,当有位朋友对“熄灯一小时”这样的举措嗤之以鼻时,我却觉得很有发扬的必要,即使有点形式主义,但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说到这里,我又一次想起了曾经一度实施的夏令时,虽然限于客观条件,我们恐怕无法重拾夏时制,但是从许多城市来说,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光照条件(许多西部城市已经这样实践),在作息时间上做一些相应的调整,这,也算广义上的一种光文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