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工作坊起步 上海灯具发展史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上海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现代城市,使用现代灯具也最早,约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有了电灯,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上海灯具行业的发展却是很缓慢的。
最初上海并没有专业制造灯具的厂家,开始出现的一些简单灯具是由手工作坊生产的。当时也没有专门经销灯具的商店,而由铜锡店兼营。最早一家兼营店是城隍庙侯家浜的陆万兴铜锡店,随之南京路上的“三乐氏”———乐源昌、乐大昌、乐全昌也相继兼营灯具,以后逐渐形成了灯具这一行业。尽管当时灯具的生产完全是仿制国外的产品,但花色多变,经营灵活,到了三四十年代,也得到一些发展。解放前的建设大厦、美琪大戏院、兰心剧院、新华电影院、沪光电影院、金山饭店、中法药房、中西药房等一些较大建筑的部分成套灯具,就是本地产品。在抗日战争以前,还曾有少量沪产灯具出口到了东南亚地区。但在解放前一段漫长的岁月中,上海灯具行业的发展终于受到了外来资本势力的排挤,如一些主要高楼大厦的配套灯具,基本上是从国外进口的。就连生产普通白炽灯泡的工厂,如“华德”、“奇异”、“亚浦耳”几家,也都由外资经营。直到解放前夕,全市仅有200多名灯具工人,分散在五六个小的作坊里。
解放后,上海灯具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在50年代,上海灯具行业的产品还不过是马路弯灯、机床灯、船灯、工地投光灯、照相灯、舞台打光灯、日光台灯、轧床灯等少数品种。
1954年,上海建造解放后第一座现代化建筑———中苏友好大厦,为了承接这项建筑的配套灯具任务,特地把全市仅有的3家灯具厂和个体户以及失业工人共约400余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综合性的临时工场。经过将近1年的时间,终于根据总体设计的要求,制造出具有一定水平的大型吊灯、壁灯和吸顶灯等各类灯具。那盏高耸塔尖、不变形、光色好的五角红星标志灯,就是当时这个临时工场制造成功的。
几年来,上海灯具行业又承接了首都“十大建筑”部分配套灯具的任务。仅以人民大会堂来说,其中上海厅内现代化的水晶珠灯、新疆厅内具有浓厚地方特点的葡萄灯、西藏厅内具有宗教色彩的莲座荷花灯等,都是上海精工制造的产品。
到了50年代后期,上海灯具行业还为一艘现代化大型外轮伊里奇号生产过船用配套灯具。这批灯具在工艺上不仅要求具有国际水平,而且还得经受十分严格的产品检验。上海灯具行业的职工怀着为国争光的精神,终于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通过承接以上几次高标准、严要求的配套灯具的制造任务,锻炼了上海灯具行业的职工,显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巨大潜力。
到了60年代,一个独立、完整、协作配套的上海灯具行业终于形成。但在十年动乱时期,上海灯具行业的发展也同样受到了干扰。特别是灯具的工艺化,竟被斥之为“复辟资本主义”而受到压制。
自1979年以来,上海首先成立了专业的照明灯具公司。此后,生产得到了全面的规划,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上海灯具行业的生产水平已从解放前一根尺板的手工敲打发展为较大规模的机床生产,并正在向多工位、自动流水线的方向发展。在各类灯具的生产中,都尽量采用新光源、新材料、新工艺,并不断改进光色,提高光效,延长寿命,缩小体积,减轻自重,达到了安全、科学、准确、高效的要求。新光源的不断出现,也促进了灯具行业的不断发展。
进入80年代以来,特别是民用和建筑灯具方面有了飞速的突破。在灯罩上,采用了玻璃喷金、磨砂、刻花车料、塑玻组合、金属缕丝以及藤竹等新工艺,改变了几十年来基本上是乳白玻璃的“老面孔”;在基座和连接件上,采用了异型轻金属、陶瓷、大理石、铁木以及塑木组合结构等新材料,改变了以往几乎是黑金属的“清一色”局面;在装饰涂料上,采用了喷镀古铜色、仿金、一次氧化多次着色以及真空涂膜等新工艺,改变了过去只是镀铬或铝件阳极氧化的传统做法;在花色品种上,则由单一、分散向成套、系列方向发展。
上海灯具行业正在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并已展现出一副前途无限广阔的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