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灯到光的海洋 路灯照亮成都历史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成都,一座有灯历史悠久的城市。《七月六日晚登大慈寺阁观夜市》,唐诗人田况即有“万里银潢贯紫虚”的赞誉。宋代陆游《晚过五门》中也有“城东深夜呼酒侍,五门鼓吹灯火闹”的诗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成都出现了最早的路灯——菜油灯。到1924年,成都正式出现了用电的路灯,但灯光稀少,城市忽明忽暗。而今,夜幕降临时,整个蓉城华灯绽放,繁星璀璨,是光的海洋。
手控时代:“推”亮电灯泡
“谈到路灯,我记得成都以前有句俗话叫:‘马路不平,街灯不明’。”今年77岁的邹大爷堪称“老路灯”,是较早的路灯管理员。“以前,就我们10个人要管全市1000多盏灯,完全靠手动控制开关。”1950年他还是个20出头的小伙子,每天都要从水井街的家里出发,把城东片区的路灯推亮。
其实,成都市在1924年就正式出现了路灯。当时没有专业化管理,路灯事业发展缓慢。到了1949年,成都市区只有1500盏路灯,能亮的约800盏。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路灯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到1952年底成都市的路灯增加了4倍,约3227盏。60年代初,成都市成立了路灯所,路灯所最初仅10名员工,被分成4组,分别负责白天和晚上的巡逻维修。谁值夜班,开关路灯的任务就交给他了。“手控开关路灯,不是一盏盏去拉亮,只要把总闸推上去就行了。”邹老说,路灯是串联控制的,如果全城的路灯都串在一起,排在后面的就很暗淡甚至不亮。因此,每隔一定距离就要接通路边变压器,保证每条街的路灯都有充足的电源。为了让不同路段的路灯同时亮起,就要设置一个个控制箱。总闸一推上去,“嗒”地一下,第一个控制箱里的交流接触器闭合,第一段路灯亮了,同时把电源传到第二个控制箱,第二段也亮了,然后第三段、第四段……
时控时代: 难把握的阴晴明灭
70年代初,成都市引进了时钟控制开关,可根据制定开关时间自动启闭程序。“不过,时钟控制也有缺点,就是不稳定。”成都市路灯管理处孙主任说。比如,夏天多雷雨时节,天色暗淡时路灯不能及时亮起。时控开关毕竟是机器,只能根据设定的时间做判断,很“死板”,“有时就会出现路灯该亮不亮,该熄不熄的现象。”
孙主任介绍,当时把成都市区的几百个钟调一遍,差不多要半月,调过的和没调过的有十几分钟时差,所以有时不同路段路灯的开启和熄灭不同步。值班工人还要根据春夏秋冬天色明暗的早晚,十天半月即对时钟调试一次。
到了1983年成都路灯在灯型、光源、控制、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进步,并跨入了全国21个“万盏路灯”城市行列。
到90年代末,成都市完成了二环路和三环路环城主干道的新建和改扩建以及路灯光彩工程改造,路灯总数发展到了26928盏。
三遥系统: 路灯控制E时代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朝着现代化管理的方向迈进。成都市路灯处于2001年9月引进了城市路灯三遥系统(遥控、遥测、遥信)。
利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智能节电技术,对数以万计的路灯随时掌握与控制,形成智能化管理。“我们通过这个设备远程控制全市的路灯,一旦日全食,只需要点击鼠标选择‘全局强制开关灯’,几秒钟就能使市区灯火通明。”市道路照明监控中心中控室主任李一非介绍,监控中心掌控成都市所有路灯。成都市共有500多个监控终端安置在市区各个道路的配电箱内,每一个终端控制着方圆500米内的路灯。三遥系统对所有终端进行远程监控,及时反映各路段路灯的故障自动报警。
从2000年初到现在,成都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路灯事业的发展又有了长足的进步,统一集中维护管理范围由一环路内扩大至外环线以内;从二环路以内的背街小巷路灯改造到三环路以内的无灯道路路灯建设……目前,设施总量达到:路灯67497盏、景观灯20799盏、照明里程1221KM……今天的成都,已形成了国际大都会城市照明灯光体系。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成都出现了最早的路灯——菜油灯
1924年成都正式出现了路灯
70年代初成都引进了时钟控制开关
1983年成都路灯在灯型、光源、控制、管理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跨入了全国21个“万盏路灯”城市行列
90年代末成都市完成了二环路和三环路环城主干道的新建和改扩建以及路灯光彩工程改造,路灯总数发展到了26928盏
今天成都已完善了集中统一起闭系统、数字化管理和视频监控,形成了国际大都会城市照明灯光体系,营造出了高科技竞技、层次丰富、变化万千的城市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