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视点】2013平板显示行业十大新闻点评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3年可以一分为二:上半年,在节能补贴政策的支持下,面板需求有所增加,价格稳中略升,电视厂商捷报频传;国内面板厂面板自给率不断上升,扩产似乎成为必然选择;大洋彼岸的日本电子企业尚忙于深化改革,关停多项业务,企图甩掉包袱扭亏为盈;曲面OLED电视、4K2K电视、柔性AMOLED等不再是CES上的观赏与试制品,虽然价格不菲,但好歹终于走进了卖场,形势一片大好。
下半年,由于政策退市、红利效应消失,面板价格再次下滑。着随新一轮产能扩充而来的,是产能过剩论再起。整个产业除却几大企业的动作外,行业内部似乎失去更多的裂变与动力,各种新技术的发表与进展也相对停滞,有也是尽数集中于韩国两大巨头的OLED上,行业发展形式稍显难以捉摸。
与此同时,触控行业的走向更显扑朔迷离:本土触控企业不断征战甚至打入台湾市场,台湾厂商却忙于出售子公司;纳米银线、MetalMesh等触控材料相继量产出货,技术发展如火如荼……
总而言之,就在大家都以为平板显示产业会延续2012年的复苏势头,在2013年更上一层楼之时,产业的灰霾却又悄然而至。不过,冷空气很快就在年末又夹带着希望到来,似要将未来打扫干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阿。
1、松下宣布2014年退出等离子电视业务
3年前,日本大厂松下(Panasonic)在尼崎的第3工厂作为等离子面板最尖端生产基地正式建成。但好景不长,由于面板销售低迷,该工厂在2011年度便停产。2013年1月,松下位于上海的等离子工厂也遭遇关闭的命运。同年10月,松下董事会在日本正式宣布,决定2013年12月将停止等离子显示器的生产。并将在2014年3月底以前,即2013财年内结束一切等离子业务。对于退出等离子面板生产业务的原因,松下方面表示是因为价格竞争力低。此外,松下还将于2014年3月底终止家用等离子电视和等离子电子黑板业务。
近年来,衰弱的电视业务是许多日本消费性电子大厂的棘手问题,据统计,松下的电视业务部门在过去两个会计年度,已经让该公司净亏损150亿美元。单去年的营业亏损已达9.13亿美元。放弃无法营利的业务是2012年始任松下总裁的津贺一宏优先必办事项之一,现定退出时程比原先预期早了一年。松下已经停止了等离子电视新产品的开发,但仍将继续销售库存产品,据了解在下一个财务年度就会清空。
点评:
连松下也不做了,长虹怎么办?——这是自松下退出等离子电视业务后,业内尤其是国内同行谈及最多的问题。这里折射出的问题其实有两个:等离子技术过时了吗?OLED未成气候,液晶成为电视市场绝对主角了吗?
回想当年,日本厂商是开发等离子电视的先驱,但日立在2008年退出等离子电视市场,一年后Pioneer也退出,只余松下孤军奋战。苦撑五年后松下也决定放弃了。由此可见,无法被广泛应用的技术哪怕再优秀,最后的结果也能是在一段时间内消亡。
松下退出等离子业务,长虹等国内家电企业收缩等离子面板的产量,韩系厂商也将在2到3年内完全结束等离子业务……国内家电企业目前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液晶电视的布局上,液晶电视成为主角,基本没有悬念。
1234562、三星、LGD布局OLED技术先后推出曲面OLED电视
2013年OLED技术再次掀起了千层浪。今年2月,LGD确定将投资约7063亿韩元(约合40.6亿元人民币)增设一条8.5代WRGBOLED电视面板生产线。这一生产线预计将于2014年上半年实现量产。增设的8.5代OLED电视面板生产线(基板尺寸2200㎜×2500㎜)将设于韩国坡州P9工厂内,月产能为2.6万片(以投入玻璃基板为准)。
早在去年,三星已整合旗下三家面板公司为一家公司,主要从事AMOLED面板产品生产,一举将该面板技术从小尺寸延伸至大尺寸。2013年8月,三星收购了德国照明技术厂商NovaledAG,以及其他消费电子行业的小公司。这些交易将帮助三星更好地发展下一代OLED显示技术,布局专利地图。
9月13日,LG在中国首发55英寸曲面OLED电视。9月16日,三星也在中国发布了55英寸曲面OLED电视。由此,中国成为继美国、欧洲和韩国之后,OLED电视首批上市的地区,也预示着未来电视来临了。
点评:
经济学家郎咸平曾通过微博称,中国液晶面板业飞速发展必然导致严重产能过剩。新面板一旦上市,中国几千亿液晶面板行业将重蹈光伏覆灭的覆辙。
虽然业界并不认同郎咸平的上述观点,但以京东方、华星光电为代表的国产面板企业在大张旗鼓地兴建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以扩充产能、抢占该市场的同时,也正悄然布局着OLED这个令人兴奋又头疼的未来技术大饼。如何尽快缩短与日韩企业之间的差距,确实关系未来的面板产业竞争格局,韩企在OLED上的持续发力,让中国面板企业压力倍增。
但话又说回来,虽然专家都在催促技术结构的转型,但没有基础产业和建设的话,如何转?用什么转?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的盈利,以及对全球市占的改变有目共睹。假若他们一年前即在多方压力下停手罢建或者迫不及待地引进技术奔去转型,今时今日,或许等着他们的是更为进退两难的境况。
事缓则圆,业内在大方向上的目标其实一致,大家都相信这项技术明天会更好。OLED于今时今日尚未成熟是事实,太过急切没有必要,甚至很容易中了别人的圈套。
3、LGD量产柔性OLED面板
10月7日,LGD宣布开始量产全球首款智能手机用柔性OLED面板。该面板采用塑料基板而非常见的玻璃基板。同时,为了能够强化可弯曲的能力以及硬度,在可挠式面板背面使用了薄膜型封装技术。这种新型显示器从顶部到底部呈凹型,弯曲半径可达700毫米。厚度仅0.44毫米,在全球现有的移动终端面板中是最纤薄的。6英寸屏幕在当前的智能手机OLED显示屏中也是重量最轻、面积最大的。LGD计划将OLED柔性面板导入4.5代玻璃切割技术,并在坡州(Paju)面板厂的E2生产线进行量产,月产能预定为12,000片。
这一面板是继量产商用化55英寸OLED电视面板以来,LGD取得的又一个里程碑。
点评:
柔性面板的议题已经鼓噪了不短的一段时间,虽然各大面板厂商相继于国际科技会展上,对外展示自家引以为傲的柔性面板技术,但总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这其中就包括今年1月份展出YOUM品牌,搭载三星柔性OLED面板智能手机试制品。当时的公布的量产时间约在今年10月,结果2013年已过,三星的预估再次成为一张华丽丽的空头支票。
最后反倒是被LG捷足先登了。柔性OLED面板的运用,为智能手机市场开辟了创新设计的空间,也是面板技术升级的又一方向。虽然现阶段的产品将不会是消费者期待的,可以直接摺叠收纳到口袋的形式,而主要是藉由其塑料高延展的特性,设计出具有弧度的手机,让使用者手握时能够更符合人体工学。但已为今日接近饱和的智能手机市场另辟发展蹊径。
1234564、JDI建设6代LTPS液晶面板产线主攻高端中小尺寸面板市场
6月3日,日本显示器(JDI)茂原工厂新低温多晶硅(LTPS)TFT液晶面板生产线举行竣工仪式,并开始正式量产。新产线是2012年4月日本显示器接收松下液晶显示器茂原工厂后,为生产中小尺寸液晶面板而改建的。通过使用第6代(1500mm×1850mm)玻璃基板、导入最新设备,新产线可生产用于高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显示器。量产初期的玻璃基板产能约为2.4万张/月,年底时将可扩增至3.6万片,最终产能约为5万张/月。设备投资总额预在2000亿日元左右。
目前,JDI的核心产品以智能手机用面板为主,占整体营收比重超过50%以上,平板用面板占比6%左右,扩充产能以增加订单是当前第一要务。到2013年11月为止,JDI已研发出多款高精细液晶面板,主攻高端中小尺寸面板市场,又在台湾设立一家全额出资的销售子公司,藉此开拓中国大陆中低价格的智能手机用面板市场。
此外,JDI计划2013年度(2014年3月底止)结束前上市,较原定时间提早2年。
点评:
日本显示器的成立,预示着着日本平板显示业要集全行业之力,在中小尺寸领域成为全球第一的决心。
2012年JDI于全球中小尺寸面板市场的市占率达16.8%(以金额换算)位居首位,其设立时从日本产业革新机构获得的2000亿日元投资,大部分都投向了这条新生产线。可以说,这条新产线是该公司的首笔大型投资,也是押宝重生的重要筹码。事实证明他们押对了。
重整后的JDI成绩不俗,目前其智能手机用高精细面板的客户包含苹果(Apple)、Sony、华为等手机大厂。而日本面板业未来能否如他们所言,在中小尺寸高端面板的技术和生产规模上全球争霸,我们拭目以待。
5、微软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
2013年9月3日,微软宣布,以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以及大批专利组合的授权。这笔金额将全部通过现金支付,诺基亚获利约32亿欧元。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诺基亚将向微软提供10年期非排他性专利授权。微软同时将向诺基亚提供与位置技术相关的专利授权。微软未来有权延长这一专利合作。微软还将获得诺基亚Here平台的授权,并成为诺基亚Here业务最大的客户,基于独立的授权协议付费。
根据两家公司达成的协议,诺基亚现任CEO史蒂芬?埃洛普(StephenElop)将出任诺基亚执行副总裁,主管设备与服务,直至交易完成;诺基亚现任董事长里斯托?席拉斯玛(RistoSiilasmaa)已被任命为诺基亚临时CEO。
点评:
微软收购诺基亚,是2013年最受关注的收购案之一,主要原因一是所出价格惊人之低,二是外界戏称微软木马计的“卧底”主角——诺基亚CEO埃洛普。从埃洛普从微软跳槽至诺基亚任CEO,再到双方合作,再到鲍尔默宣布微软将向移动设备转型,一环连一环,二人给外界呈现了一场精彩的二人转。有了这一关系,价格低似乎也不是那么不可理喻的了。
诺基亚在功能手机时代的辉煌和在智能手机时代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窘境大家有目共睹,这次收购某个程度上对如笔者这种对诺家手机有着特殊情结的人来说,未尝不是好事。但在智能手机领域,同属“弱势群体”的微软和诺基亚,两者联合能否在环伺的国际大厂中争得一席位?
回顾IT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行业的领先者一直是通过探索不同于以往的模式来击败过去的霸主。微软要想起死回生,还需革新,如何革新是企业难题,也是行业难题。但若不解决,今日的合作或许只会给日后留下一段并不光彩的记忆。
1234566、鸿海斥资入股夏普谈判因不能达成共识宣告终止
2013年11月,正在进行经营重组的夏普公司宣布解除与台湾鸿海精密工业公司的手机业务合作。
从2012年3月27日,鸿海宣布出资52亿元人民币购买夏普10%的股份起,至今已一年有多。双方合作拖延的最主要原因是2012年第二季度起夏普股价一路狂跌,并陷入夏普百年来的最大亏损状态。2012年8月,双方重启谈判拟重新拟定合作计划。但由于多次的协商都未达成共识,导致双方合作一度陷入僵持。
作为与鸿海合作的一环,夏普2012年在中国市场推出了鸿海生产的夏普品牌的智能手机,并着手进行共同开发。夏普原本希望充分利用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贴牌生产商鸿海的销售网络,提升在海外的销售业绩,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今后与鸿海的合作关系将仅限于共同运营生产大型液晶面板的堺工厂。鸿海和夏普合作筹建的OLED面板研发中心也暂告搁浅。
点评:
夏普出售股份,为市场更为解燃眉之急,有了鸿海52亿元人民币的巨额资金注入,起死回生并不难。但这只是夏普所希望得到的效果之一。另一更为重要的效果,是为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十代线带来更高的开工率。
鸿海铤而走险,为订单更为新技术。有了夏普的面板产能,鸿海将定会扩充其代工业务。而作为夏普的最大股东,更多地利用夏普的工程技术力量来强化其显示技术储备对鸿海来说也是必然的举动。这些就是鸿海力图在这次巨额投资里换回来的。
然而,夏普再度盈利后,心态已经有所改变,难以接受此前和鸿海协商的价格也是必然的。随之而来就是想办法减少对鸿海的依赖程度,比如和三星合作。因此,无疾而终可谓必然。从目前看来,夏普从头到尾都是这次融资案里的最大赢家。
7、中国液晶面板全球市占率和自给率同步增高
2013年上半年,中国面板全球市占率由6.5%升至10.4%,首度超过日本,成为仅次韩台的世界第三大平板显示生产地。预计中国面板厂全年大尺寸面板出货总量将达到9800万片,年增24%。随着本土液晶面板产能持续扩建,2014年中国的市占率可望再次提升,达17%,2015年挑战22%。与此同时,包括台湾、韩国、日本面板厂占全球供货市占率从2013年到2015年或将逐步下滑。
2013年,京东方和华星光电8.5代线投片量的增加,国产液晶电视面板自给率达到40%。国内彩电品牌面板采购量为5393万片,同比增加6%,全球各大面板厂对中国市场的计划供给量达到6030万片。未来,新产能的次第释放将进一步促进面板自给率稳步提升。
点评:
夏普从全球看来,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重心正在向我国转移。液晶面板高世代线建成之后,海外企业在国内的竞争优势正逐步丧失,为了继续抢占中国市场,他们陆续改变原先不肯向中国输出技术的策略,一方面加快在中国投资建厂,设立生产基地,贴近终端产品市场,与本土企业展开竞争;一方面大力布局下一代技术,利用国内舆论暗示和鼓吹过时、过剩论,给国内企业带来冲击。
从量变到质变需要过程,最怕就是途中自乱阵脚,现阶段我国平板显示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整个产业布局已基本完成,如何提高盈利,进入良性循环,并与未来技术接轨,增强后续竞争能力才是我们该考虑的。
1234568、全球可穿戴式移动终端发力各大厂商争夺
2013年初美国CES展上,作为“后智能手机”的可穿戴终端产品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现有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可分为手表、手环、眼镜、挂件、衣物、鞋子、背包等不同类型。企业们纷纷推出各自的代表产品或研发计划,预示未来的发展动向。
2012年4月,谷歌开发出一款集手机、GPS导航和数码相机于一体的智能眼镜ProjectGlass,开创了可穿戴设备先河。韩国三星也在今年推出应用1.63英寸AMOLED显示屏的智能手表GalaxyGear。微软斥资2亿美元收购OsterhoutDesignGroup公司的技术及专利,切入可穿戴设备市场。苹果、LG也预期将于2014年推出智能手表产品。
国内方面,果壳电子今年6月率先发布了智能手表、智能戒指等四款产品,百度、小米等互联网企业以及一些手机厂商也纷纷跟进。京东方正在研发可穿戴设备、包括可穿戴设备所使用的柔性面板等;富士康也在12月宣布,将设立投资基金,用以支持可穿戴式技术领域的初创公司。
点评:
苹当年凭借推出iPhone手机,完全改变了全球智能手机行业。如今,正崭露头角的可穿戴设备市场,就与iPhone出现之前的智能手机市场类似。虽然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还处于初期拓展阶段,但大佬们已经认定这将是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后,又一智能移动终端的蓝海市场,纷纷抢入。
值得关注的是,现在许多可穿戴设备都是由互联网公司推出,而不是由传统硬件制造商推出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与世界同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涉足可穿戴设备市场,这也是提升“中国制造”的一个契机,互联网企业正倒逼传统硬件厂商去升级。
9、牧东退场达鸿停产触控产业结构调整
受限触控价格战持续蔓延,高阶产品商机被日系、韩系厂商瓜分,中低阶产品商机难与陆系厂商一搏下,台厂手机、NB用触控面板出货成长率均低于全球平均。
11月11日,触控面板厂牧东宣布将处分旗下子公司MuttoOptronicsGroupLimited全部股权,预估处分利益达7.63亿元,宣布出售苏州子公司股权,包括触控设备和相关业务,只保留在台北的总部。牧东财务长谢金强表示,出售股权是考量到未来触控面板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技术发展快速而资本投资庞大的市场发展方式。等到处分、回收现金清偿负债之后,会再决定未来经营方向。
此前,F-TPK宸鸿旗下达鸿刚宣布,由于市场严重供过于求,旗下位于新竹的两条生产线将停工,分别是3.5代线和4.5代线,其中3.5代线已折旧完毕,4.5代线也多数折旧完毕。集中订单在台中新厂区生产。达鸿目前主要产品为单片玻璃触控(OGS)。
洋华虽然坚守薄膜触控领域,但不敌中国竞争对手低价抢单攻势,在历经营业额衰退后,公司从2013年第三季起也进行重大营运调整。主要将产能集中到越南厂和中国惠州厂两个生产基地,一方面降低成本,另方面配合三星正在增加越南生产比重、就近供货给客户。
胜华经过连续数年扩充产能,今年也着手进行产能集中管理。主要系将前后段产能加以平衡调整,以求精省管理费用与生产成本较高。例如现阶段前段制程朝东莞厂(松山湖)、台中厂集中生产,其它厂区则聚焦后段生产。另外,考量越南地区人力成本较低,未来后段模组产能可能朝越南厂加强集中。
点评:
对台湾厂商而言,欧菲光是大陆品牌厂的触控厂,挟资金、产能等优势,大举低价抢夺单、颠覆市场秩序,令人气氛。然而对大陆品牌而言,利用同等的技术更低的价格抢占市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成王败寇向来如此,为什么台湾在触控这个问题上这么看不开呢?
低价化、面板厂抢单以及触控笔记本的渗透率低是目前触控面板产业的三大难题。目前触控NB市场虽然已经起步,但严格说不能算热络。品牌厂商还在研拟战略,消费者也还在观望。同时就竞争态势而言,群创、友达等TFT-LCD液晶面板大厂投入整合型触控服务(TFT-LCD+Touch),对于强项在于后段贴合的传统触控面板厂商来说,因为较缺乏前段玻璃制程经验,竞争压力明显较大。
其实,触控行业,直接退出的企业不多,多数企业还是陷在激烈竞争,甚至是不良竞争这个大圈中。
12345610、触控龙头F-TPK宸鸿陷专利诉讼战
今年1月,台湾触控龙头厂F-TPK宸鸿在中国大陆对诺基亚及深圳欧菲光科技提告求偿;其后,由于诺基亚采用的触控面板由胜华生产,宸鸿转而控告胜华。
5月,胜华在美国向触控面板厂F-TPK宸鸿及其客户Acer(宏碁)提出关于OGS单片式玻璃触控面板技术相关专利侵权的诉讼。Acer所销售的触控笔记型计算机因使用宸鸿的触控面板,也侵害了胜华科技所拥有的电容式触控技术专利。双方互指对方侵犯专利。
最新一起诉讼案则是宇辰光电对TPK宸鸿董事长江朝瑞及TPK宸鸿集团相关涉案人员提出刑事妨害营业秘密罪、诬告罪、诽谤罪及不公平竞争等诉讼,并向公平会、经济部及立法院陈情检举。理由是抗议TPK宸鸿疑似对宇辰的客户散布不实讯息、侵害营业秘密,造成触控产业不公平竞争,影响交易秩序。
点评:
触控面板业界诉讼今年以来此起彼落。主因无非都是大尺寸触控面板应用潜在商机令人期待。加上触控手机今年市场渗透率即将达到7成,平板计算机触控渗透率原本就是100%,今明两年市场年增率也将冲上高峰,市场版图几乎都已底定。展望未来,笔记型计算机电、桌上屏幕等其他大尺寸触控应用市场,成为触控业者兵家必争之地,为了巩固地盘、争取立足之地,厂商无所不用其极,不惜各自主张专利兴讼,造成如今多方诉讼混战局面。
就事论事,TPK宸鸿是台湾、甚至整个触控面板业界,最赚钱的一家企业。如果以兴讼所需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以及金钱而言,TPK宸鸿最有本钱。到底触控面板产业的诉讼混战将持续到何时?最终将以和解收场?以互相专利授权收场?以收取权利金方式收场?目前不得而知。但如果以TFT-LCD液晶面板产业作为借鉴,TFT-LCD产业也曾经流行过各自主张专利互相提告,只是后来到底有多少厂商从专利诉讼中得到好处?却令人没有太大印象,最终成王败寇还是回归企业营运基本面。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