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触摸屏产业解读及发展趋势展望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回顾整个2013年,各行各业中,最为动荡、始终处于变局中的行业非触摸屏行业莫属。行业内传出企业间的并购、转售、倒闭、扩产/缩产等信息不断。触摸屏产业犹如一泓湖水,新入者、出局者以及兼并者正激荡着行业不断地发展。其特点是触摸屏行业资源越发集中,龙头企业的规模日益强大。
商场如战场,得市场者得天下,而大陆市场始终都是全球触摸屏企业不可忽视的战略要地。据统计,大陆加工的各类整机如电视、显示器、笔记本、手机等产量已占全球50%以上,对拉动触摸屏产业的发展非常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全球显示面板产业重心逐渐转移到大陆,作为上游的触摸屏产业重心近几年也加快转移到大陆,台湾曾作为全球主要的触摸屏产区,全球份额正逐渐下跌,此消彼长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在触摸屏行业中,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始终谨慎地观察触控技术的走向,恐惧慢人一拍。触摸屏技术多样发展是其原因之一。触摸屏在移动电子终端、工业显示、医疗航天、公众服务领域等应用广泛,无论是前沿的触摸屏技术,还是成熟的初级触摸屏技术都能在全球市场中找到属于自身生存的细分领域。然而市场消费者青睐的主流触摸屏技术成了众多厂商转型进入、主动出击的对象,推出产品赚取市场利润。当第一批触摸屏技术研发者赚取了市场第一桶金后,怎么引领下一触摸技术成为其优先考虑的重点。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市场需求持续上升,拉动中小尺寸的触摸屏量不断飙升。在中小尺寸触摸屏出货量一路高歌下,大尺寸触摸屏市场在2013年开始兴起,随着一体机、PC、电视、电子白板等终端市场需求上升,巨大的商机开始显现。另外,以石墨烯、纳米银线等ITO替代性材料的产业化以及红外和光学等触控技术逐渐成为可行选择。在大尺寸终端显示领域实现单点或者多点触摸功能已经不是梦想,全球触摸屏厂商开始积极抢进。
一直与TFT产业平行发展的触摸屏产业,行业发展到最后,无非是行业资源的集中和上下游的整合。但随着嵌入式触摸技术的发展成熟以及LCD厂商参与度会越来越高,触摸屏产业与TFT产业的生产协同性越来越明显,或者不远的将来,触摸屏成为TFT产业链中的一环,也未为可知。
一、席卷触摸屏行业的并购潮
全球触摸屏行业经过2007-2010年的酝酿、2010-2011年的快速发展到2012年的市场需求总爆发,到目前已经进入了市场成熟期。而触摸屏企业以过山车式的发展轨迹,也经历了大量资源涌入触摸屏市场,导致产品严重同化、产品过剩、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等过程,在无序的市场竞争下,在2012年开始出现了触摸屏行业的大浪淘沙,行业内部企业的倒闭、并购及整合已开始。而今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未来的触摸屏产业链的整合或将全面提速。
从终端市场看,2013年虽受到高端智能手机面临市场日趋饱和、平板电脑同质化等各种问题的困扰,然而触控面板市场依然保持成长动能。据Displaybank预测,2013年中小尺寸电容式触控面板出货量约为10.6亿片,同比增长35.4%;大尺寸电容式触控屏出货量约为2130万片,同比增长6.5倍。
一边触摸屏市场依然在增长,一边企业倒闭、并购,产品过剩等现象在触摸屏行业一再上演,只能说明行业资源正逐渐往少数大企业集中。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区域分布着五六百家触摸屏厂商,除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之外,触控笔记本、工控等市场对触摸屏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之中。触摸屏厂商客户群很广,并且分化严重。随着竞争越趋激烈,上下游垂直整合并购有加速趋势。
1、触摸屏行业领域内的并购潮
2013年以来,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个触摸屏企业借助上市公司资本进行了一场并购大赛,这场并购运动几乎席卷整个触摸屏行业。触摸屏行业企业间的并购、扩产、停产等接连上演连台大戏。(图1)
今年6月份,上游触控功能器件厂商长信科技将并购之手伸向中游模组领域,增发市值约4.01亿元的股份收购赣州德普特。完成收购之后,长信科技直接具备触摸屏模组生产能力,成为产业链一体化的触控厂商。此次并购,长信科技在完成该次产业链的整合后,将缩短与终端用户的距离,并减少产业链的沟通环节,这有利于公司的成本控制。
12345678910118月,经营业绩下滑明显的上市公司星星科技进行了重大资产重组,以交易价格逾8亿元并购深越光电100%股权。星星科技在行业呈现一体化的趋势下,并购深越光电有利于公司迅速切入触摸屏模组领域,获得优质客户资源,对现有业务形成良好的补充和延伸,并实现跨越式发展。
9月,新亚制程以非公开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购买平波电子100%股权,其中以非公开发行股份方式支付的比例为88%,以现金方式支付的比例为12%。标的资产经协商,双方交易价格暂定为17000万元。
10月,联合化工公告江西合力泰借壳上市方案,这家亏损连连即将被*ST的化工公司转型触摸屏制造厂商。联合化工向合力泰原股东文开福等以4.14元/股的价格增发6.69亿股,以收购其所持有的合力泰100%股权。收购完成后,合力泰将成为联合化工的全资子公司,而原控股股东文开福将持有联合化工28.14%的股份,成为该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合力泰借壳上市的同时还抛出配套融资方案,向其他特定投资者增发9000万股,融资3.73亿元,用于合力泰投资建设触摸屏和盖板玻璃的产能。这两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4亿元,建设期一年半。建成后,合力泰将新增1800万片无缝贴合触显一体化模组和7500万片触摸屏盖板玻璃年生产能力。
11月,据称第一家退出触控产业的公司台湾牧东光电旗下苏州子公司的全部股权将被出售,厂中的触控设备和相关业务将被一同卖掉。台湾牧东这次计划出售的MuttoOptronicsGroupLimited,是牧东100%投资的控股公司,MOGL公司转投资的牧东光电(苏州)有限公司为牧东集团唯一生产据点。过去牧东的触控面板产品全数透过MOGL公司向牧东苏州公司采购。牧东将主要生产基地完全出售,等于是把触控设备、业务完全出售,只剩下在台北的总部。牧东宣布,该部分股权,交易股数达2.091亿股,每单位交易价格约0.24美元,交易总金额约5100万美元,合计人民币3.045亿元。购买牧东光电苏州子公司的企业是山东精密。
这些上市公司产能扩张的动力强劲。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上市公司则开始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并购重组,力图垂直整合,打造全产业链的触控屏幕生产厂商。
当前在触摸屏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下游向上游延伸以期降低成本,保证利润空间;上游向下游延伸以期掌握终端客户,而全产业链覆盖有助于增强对行业波动的抵抗力,这或许是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力量来来让更为优质资源集中在自己的受众,从而在市场上取得话语权。
信利光电产品总监陈学彬解释称,现在收购触摸屏厂的都是上游收购下游进行垂直整合,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触摸屏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规模较小的触摸屏厂经营压力比较大,主动寻求被并购;二是上游的利润越来越少,客户资源又掌握在触摸屏厂手里,为了摆脱被架空的危险要整合下游资源。垂直整合、抱团取暖将是触摸屏行业发展趋势,因为仅仅依靠单一生产环节要跟大厂竞争会越来越吃力。但上市公司的资本力量在并购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一系列的资本运作无不显示出这些上市公司在触摸屏领域的野心。
2、触摸屏行业领域内的并扩产潮
触摸屏行业的并购案背后是上市公司作为推手的结果。而触摸屏企业的扩产并不是资本的推动,而是整个触摸屏行业自发地扩产。(图2)
其实触摸屏企业间的竞相扩产并非出于企业经营者本意,扩产只是为下一轮行业起点做准备,作为高科技触摸屏产业,企业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当今科技的不断进步,一旦跟不上最新技术,将会被残酷地淘汰出局。
当前触摸屏行业的多数厂家因产能膨胀、产品跌价、毛利率下滑、市场无利润支持而叫苦不迭。如图2中的台湾触摸屏龙头厂商宸鸿,因市场需求不旺,其在台湾新竹厂的3.5、4.5代触摸屏产线暂时停止了生产,年初雄心勃勃以30亿元资金投建的福建平潭厂的5.5代OGS触摸屏产线也被迫暂缓。
虽然今年触摸屏市场竞争激烈,但触摸屏企业还是进行了产能扩充。
今年初,莱宝高科完成17.5亿再融资,投建重庆基地一体化电容式触摸屏(OGS)项目和一条AMOLED显示面板试验线。据莱宝高科高管透露,目前,重庆莱宝第五代OGS生产线已经达到可使用状态,目前OGS触摸屏产线正处于爬坡期。
欧菲光也在年初完成14.53亿元融资之后,今年10月再推40亿元定增方案,计划投建中大尺寸电容屏扩产和高像素摄像头模组扩产项目。
5月份,宇顺电子曾募资4.15亿元用于中小尺寸电容式触摸屏与超薄超强盖板玻璃生产线建设两项目。而按本次拟募资总额4.83亿元计算,年内已经累计融资近9亿元。这些资金也给宇顺电子年底的扭亏带来了新的希望,并且可能会助推宇顺电子逃脱“ST”的命运。
1234567891011超声电子也在5月份重启融资额达8.5亿元的定增事宜,计划投建年产25万平方米电容式触摸屏,以及铜覆板相关项目。这起投资2011年开始筹划,2012年一度因超声电子股价低于增发底价而无疾而终,如今旧案重提,已上日程。
粗略统计,上市触控厂商已完成和计划中的募资总额就已超过110亿元,而实际投资额将可能更高。巨量投资无疑加剧产能膨胀,身处行业其中的人们没能忘记,触摸屏产业正处于激烈竞争的变局当中。
触摸屏企业通过股市融资或借壳上市,实施了一系列地并购和扩产,达到其在触摸屏行业内进行垂直整合的目的。虽然这些企业在触摸屏产业链所处于的位置不同,但通过向上游或者下游的整合加以完善自身,抵御未来市场风险。如图3
但触摸屏企业的扩产却与其业绩有点背离。莱宝高科将业绩不理想归结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2011年、2012年相比较,该公司今年产品价格平均下降大约30%以上,触摸屏模组和触摸面板销售收入大幅下降,导致增收不增利。莱宝高科总经理李绍宗坦言,部分主要客户业务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并加大自制比例,电容式触摸屏产品来自原主要客户的订单量及售价大幅下降。触控模组厂商宇顺电子2012年出现亏损,而今年前三季度仍深陷亏损泥淖中;盖板玻璃生产商星星科技今年前三季度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亏损。上市触控厂商中,背靠三星、联想等大客户的欧菲光业绩相对要好些,而超声电子如没有印刷电路板业务的补充,业绩也很糟糕。如图4
其实这一有驳常理的现象有深层次的原因。由于下游电子产品行业具有更新升级快、成熟产品价格下降快的双重特点。随着下游产品的价格下降,客户会要求供应商降低价格,并逐级向产业链上游传递。另外,触摸屏行业作为一个高度定制化的行业,每一款触摸屏产品生命周期都非常短,这就要求生产商有足够快的爬坡速度,在出货量最集中的前三个月内就能迅速将良品率提高到非常高的水平,才能达到经济效益。
基于这些原因,产业链一体化的触摸屏厂商更能抵抗风险。这样的背景下,上游触控元器件厂商想要向下游业务延伸,中游模组要向上游业务拓展,造成“上压下挤”的局面。所以触摸屏行业内的并购比扩产更为符合行业发展的规律。因为并购发生之后,行业产能并没有太大变化,对于整个触摸屏行业影响不大。总体来看,整合还是比新建触摸屏产线好,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重复建设的现象以及恶性竞争行为。
二、重心转移中的触摸屏产业链
据工信部统计,中国大陆加工的各类终端电子产品如电视、显示器、笔记本、手机等产量已占全球50%以上的份额,电子产品对外的出口和消费潜力巨大的大陆市场对拉动触摸屏产业的发展非常明显。得市场者得天下,大陆市场始终都是全球触摸屏企业不可忽视的战略要地。
随着全球显示面板产业重心逐渐转移到大陆,作为上游的触摸屏产业重心近几年也加快转移到大陆的步伐,台湾曾作为全球主要的触摸屏产区,其份额正逐渐下跌,而大陆触摸屏企业凭借着大陆市场的有利因素,扩张势头迅猛,全球市占比不断增长。
目前,台湾仍为全球最大的触摸屏出货地区。预计在2013年全球触摸屏出货量市占比重,台湾地区约占36%,而韩、日各占16.3%、10.5%。而大陆触摸屏产业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全球市占率快速提升,预计2013年将达到33.5%。随着触摸屏产业全球制造重心的转移,大陆的触摸屏出货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超过台湾,成为全球触摸屏出货量最大的区域之一。如图5
1234567891011全球四地触摸屏产业凭借各自的优势,掌握全球产业链话语权。其中,台湾厂商擅长量产、韩国厂商技术领先,而日本厂商则掌握着触摸屏上游关键材料、大陆厂商依托巨大市场攻城略地。
1、产能快速提高的本土触摸屏厂商
触控面板生产垂直整合是行业发展的趋势,相比大陆触摸屏产业,台湾早已完成了触控面板生产垂直整合(从上游包括玻璃基板、PET薄膜、ITO靶材、光学胶等,中游包括ITO玻璃、ITO薄膜和IC等组件,下游为触摸屏模组)。而大陆触摸屏产业从今年才开始进行大规模地垂直整合,从大陆触摸屏产业链分析,大致可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上游是ITO玻璃,各种胶材、ITOfilm、控制IC等原材料供应商,除了玻璃基板、ITO玻璃、ITO薄膜国内有少量供应商外,其它都需进口,包括PET-film和大部分玻璃基板,主要技术也掌握在日本厂商手中,沿产业链自上而下,利润空间逐渐被挤压,大量利润被上游厂商攫取。国内ITO导电膜生产厂商为万顺股份和欧菲光;中游是触控面板制造和触摸屏组装厂商,下游则是不同类型产品整机制造厂商。大陆触摸屏企业大多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下游,竞争激烈。如图6
目前,大陆生产触摸屏的厂家两三百家(包括台湾在大陆投资的生产厂),电容式触摸屏厂商大多都是从电阻式触摸屏厂商转来的,如华睿川、瑞阳、北泰、晨兴、点面、合力泰、欧菲光、健创。一开始就有能力生产电容屏的大陆厂商如信利、BYD、中华意力及中南维达力等几个厂商。另外一部分是从LCD面板、液晶模组厂商涉入触摸屏领域的。
由于大陆本土触摸屏企业在技术和产能方面的不断提高,终端品牌厂商如中兴、华为、三星、LG等巨头厂商为了降低成本,抢占市占率,开始把触摸屏订单转移本土配套企业。目前,殴菲光、宇顺电子、莱宝高科、超声电子、长信科技等触摸屏厂商产能较满,订单充足,台湾触摸屏厂商的大量订单也随之转移到大陆触摸屏厂商生产,大陆触摸屏企业间的垂直整合、并购也加快了这一进程。
为阻止或延缓这一趋势,在今年年初,宸鸿光电旗下的厦门宸鸿科技已向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宣布将对诺基亚(在中国大陆业务)、华宝通讯以及大陆触摸屏领头羊欧菲光3家公司提出专利侵权诉讼。其中,欧菲光被诉提供给华为C8812E智能手机的触摸屏产品侵犯了TPK的SITO结构专利;TPK对欧菲光以及手机零售商厦门中博贸易,连带求偿6060万元人民币,并提请中止侵权产品销售。
欧菲光所主张的诉讼请求,业界分析其不是一起纯粹的专利纠纷诉讼,而是宸鸿科技与欧菲光商业竞争中所用的策略。目的就是尽最大可能拖延欧菲光定向增发的进展,既是欧菲光定向增发所募资15亿投向触摸屏扩产项目。如果欧菲光募资顺利,南昌欧菲的中小尺寸电容式触摸屏扩产项目和中大尺寸电容式触摸屏扩产项目。新建的年产4000万片中小尺寸电容式触摸屏生产线及年产300万片中大尺寸电容式触摸屏生产线将对宸鸿科技带来更大的威胁。而作为宸鸿科技的竞争对手欧菲光从其内部挖了不少人才,这也加剧了双方的竞争程度。
随着大陆触摸屏企业开始掌握源头技术,特别是欧菲光,在新的触摸屏技术MetalMesh上的全面布局,涵盖了上、中、下游。针对台湾NB品牌商,欧菲光来台推销其MetalMesh产品,锁定在14英寸触控面板,相比主流单片式OGS触控面板报价再低3~5%,贴近现行的GFF薄膜触控,让台湾OGS触摸屏企业感到不小的压力。除了欧菲光,还有苏大维格(SVG)也提出了自家的大尺寸透明导电传感膜(pTCF)。
2、大陆与台湾厂商的价格战。
2013年无疑是触摸屏市场的行情年,电容触摸屏通过前两年安卓系统的培育,在安卓系统上升到市场80%的份额以上的情况下,出货量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50%左右,即使现在触摸屏市场不景气下,需求仍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可就在这么好的行情下,电容触摸屏的价格却被腰斩,几乎不到年初价格的一半。主要原因是触摸屏行业价格大战。苹果转向In-cell触摸屏,按道理来说,得利的应该是OGS触摸屏。然而OGS触摸屏在HTC、诺基亚和大陆二线品牌产品上表现糟糕,它贵族式的价格让更多的厂商跟随三星,转向了厚度和重量优势相差不多的GF电容触摸屏。受此影响,大陆G+Fsensor阵营厂商顺势力崛起。
去年以前红火的GG电容屏行情,造成G+Gsensor阵营的台系厂TPK和胜华主动扩产。而iPad的疯卖,也终于让日系电阻屏厂主动加入到G+Fsensor的电容触摸制造中来。但是去年底苹果发布iPhone5手机突然转向In-cell触摸屏,并且iPad的G+Fsensor订单也全下给了日本企业,让台企的产能一下子空置下来。台企为了保住这些产能,只好西进大陆,争夺中华酷联的订单,直接挑起两岸触摸屏行业价格战。
1234567891011在此之前,大陆G+Fsensor电容触摸屏的主要材料如Pet、ITOFilm、胶材等,从日、韩、台进口,而日、韩、台厂商为了保住原来苹果、三星、诺基亚、HTC等当时国际一线品牌大厂的订单,配额给大陆厂商的触摸屏用材料数量有限,价格居也高不下。当时大陆厂商万顺ITOFilm导电膜实现了量产并商用化,一下子把原材料的供应缺口给补上,并且把价格也拉下三分之一,给大陆G+Fsensor阵营的厂商有了降价的空间。
大陆触摸屏行业领头羊欧菲光大力扩产,在市场竞争中充当价格屠夫角色。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与中华酷联结成攻守同盟,扩产G+Fsensor产品。为了打压台企的OGS触摸屏,把原来就低于台企的价格,再降三成,并且通过大量挖角台企技术管理人员,把台企青黄不接的人才储备掏了个底朝天,以反制台企。
台湾触摸屏企业在此次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首先是牧东,由于经营陷入困局,不论是产能、技术在产业中均居于下风,牧东将主要生产基地完全出售,等于是把触控设备、业务完全出售,只剩下在台北的总部。接着是F-TPK宸鸿于11月宣布其现有新竹厂3.5代线及4.5代线所有运作暂时全面停止(停产)。这说明它即使在收到苹果念及旧情的第五代iPadAir以及第二代iPadmini的安慰订单下,仍是举步艰难。
最后是胜华、接口,今年前三季仍各自交出每股亏损3.16元、1.61元的成绩。洋华尚未公布第三季财报,不过上半年每股也亏损0.15元。其中,胜华决定自四季度开始,台湾环中厂、大陆东莞厂两条旧生产线停工,每个月可节省至少1.5亿元的厂务固定成本,这也是继宸鸿旗下达鸿本月初宣布新竹厂停产以来,第二家宣布关闭产线的触摸屏厂商。
台系触摸屏大厂的逐渐衰弱,表明了台湾触摸屏产业也正在萎缩。在大陆触摸屏产业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全球触摸屏产业制造重心将转移到大陆。
三、多样性触控技术不断演进
触摸屏行业作为高科技行业之一,技术的进步扮演着重要角色。有规模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将引领触摸屏行业的发展。触摸屏行业发展到现在,市场上触摸屏企业出现了大者恒大、弱者愈弱的情况,这都是不断演进的触控技术在催化。从年初到年底,大陆触摸屏企业间不断地并购案及扩产,实力较弱的触摸屏企业或倒闭或萎缩,证实了这一行业发展规律。目前,触摸屏市场上,触控技术出现三个新特点。
1、市场上多样触控技术并存发展
目前,触摸屏产业中的触控技术多样,技术演进速度很快。以触摸屏结构上看,从G+G,G+F发展到OGS,再发展到In/On-Cell,都是最近几年发生的事情。目前,各种触控技术在市场上的份额不同。如图7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目前市场依然是以G+F为主导,占整体的37.73%,但是G+G有下降的趋势,由于目前市场对于低端智能手机需求持续增大,P+G成为中低端厂商的选择,所占比重已经达到整体市场的19.2%,而且预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P+G仍然是中低端品牌厂商不二的选择。OGS触摸屏市场爬升速度非常快,据统计,目前OGS触摸屏厂商已达100家左右,未来将会持续的增长。
据预测,到2016年,G+G,G+F、P+G、OGS、In/On-Cell触控技术将此消彼长。所以技术路线是当前触摸屏厂商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它涉及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市场上,触控技术相互渗透,企业也从各个方面分析触控技术未来的发展走向,以期把握着触控技术发展的主流。如图8
2009-2015年各触摸屏技术渗透率变化
电容式触摸屏发展早期,市场主要为玻璃结构和膜结构两大产品阵营,前者以莱宝高科为代表,后者以欧菲光为代表。高端终端设备的触摸屏技术以苹果和三星主动的内嵌式为主,中低端终端设备所用的触摸屏被其他触控技术所分食。
1234567891011以多点式触控应用为诉求的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主要技术分为薄膜式及玻璃式两种,苹果阵营采用玻璃投射式电容,而非苹阵营则以薄膜投射式电容为主;目前,主流的玻璃式结构将触控传感器做在ITO玻璃上,外层加上一片保护玻璃是为G/G结构。而高端ITO薄膜材料掌握在少数日商手中,G/G贴合良率普遍偏低,都是造成投射电容触控模块成本居高不下的主因。
触控技术的多样性还有触摸屏生产工艺上的原因。目前,高精度网印制版及印刷技术是触摸屏制程中的核心技术。随着触摸屏市场的迅猛发展,对触摸屏生产成本和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在触摸屏生产工艺上主要有印刷、激光以及黄光三种,由于在激光和黄光的制程需要投入昂贵的设备成本,任何工厂需要生产安排的灵活性,纵使黄光制程有其优点,而优点往往从接“大单“中才能反映出来,所以触摸屏厂的灵活性不是任何先进生产方式可以代替的。目前,市场上面仍以印刷为主,占到了47.6%,激光制程为33.1%,而黄光制程只有19.3%。
可见,触摸屏技术发展的多样性将长期存在。
2、OGS触控技术成主流In-cell/On-cell前景广阔
近年来,触摸屏行业的新技术开始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类是将触摸屏传感层和盖板玻璃集成的OGS技术,此方案主要由触摸屏厂商推动。另一类是将传感层与显示屏集成的内嵌式方案,有苹果阵营主推的In-Cell技术和三星主导的On-Cell技术。随着触控技术进步以及技术路径的日渐明朗,OGS在触摸屏市场规模已逐步打开,In-cell/On-cell触控技术由于良率问题,目前还没有完全打开局面,但后者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虽说OGS触摸屏占据了市场主流,但OGS触控技术由于节省了一片玻璃和一次贴合,但仍面临着触摸屏的强度不高和加工成本高等问题。由于OGS保护玻璃和触摸屏是集成在一起的,通常需要先强化,然后镀膜、蚀刻,最后切割。这样在强化玻璃上切割很麻烦,成本高、良率低,并且造成玻璃边沿形成一些毛细裂缝,这些裂缝降低了玻璃的强度,目前强度不足成为制约OGS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面板厂商为主导的In/On-Cell触控技术,发展较为明显,主要原因是其拥有显示屏生产能力。据NPDDisplaySearch预计,市场上使用In-cell触控的比重从2012年的7.3%上升到2013年的13.7%。预计到2018年将可能会成长到16.7%。目前,提供In-cell触控面板的主要是LGD、JDI和夏普三家面板厂商,主要供应对象就是苹果,但In-cell触控面板的良率问题也困扰着三家供应商。
In-cell相较于OGS或者On-cell触控技术更为复杂。但优点也显而易见,不仅降低了显示屏厚度,还改进了画面质量。目前,全球In-cell触控产业生态链日益壮大,离不开苹果公司不遗余力地推进。苹果凭借着自己的电子产品在消费者市场无出其左的影响力,大力推进In-cell触控技术的发展。
In-cell触控产业生态链未来前景估计有新的发展,除苹果外,其他企业涉足触控业,包括应华、金亚、金龙、安洁等原本的触控企业扩产趋势明显,长信、信利、欧菲光、TPK都将有新动作。而In-cell触控面板制造商夏普、LGD、JDI等企业将扩大生产。目前,In-cell已度过研发阶段,今年随着良率问题的解决,In-cell触控面板进入大量应用,未来对触控领域影响深远。目前,全球只有两家厂商具有内嵌触控产品量产能力,一个是日本Sharp,另一个是位于台湾竹科的剑扬公司。
对众多传统触摸屏产生来说,短期不必担心In-cell替代,该技术很难在三年内成为主流。因为良率问题,虽In-Cell触控面板未来市场虽前景广阔,但变数仍在。
On-Cell是指将触摸屏嵌入到显示屏的彩色滤光片基板和偏光片之间的方法,即在液晶面板上配触摸传感器,相比In-Cell技术难度降低不少。三星、日立、LG等厂商在On-Cell结构触摸屏上进展较快,目前,On-Cell多应用于三星AMOLED面板产品上,技术上尚未能克服薄型化、触控时产生的颜色不均等问题。
3、ITO替代材料取得突破
之所以出现ITO替代材料,是因为从触摸屏厂商本身看,主要降低成本。从触摸屏产业上游材料的成本分析,ITO材料占据40%左右。且随着触摸屏行业的发展,对ITO材料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作为稀有金属的铟,不但价格随之不断上涨,而且将会有告罄的危险,所以ITO替代材料的出现也顺理成章。
目前,ITO替代材料取得突破性进展。大陆触控厂商欧菲光自主开发出纳米银触摸屏技术。而借壳联合化工的合力泰也正在研究石墨烯触摸屏技术。这两种技术均放弃了ITO(氧化铟锡)导电膜作为关键器件,采用了替代材料,可以部分避免因金属铟价格波动造成的成本负担。如图9
在触控面板的透明导电膜中,ITO占有95%的市占率,几乎占尽电容式触控所有市场。尽管ITO(铟锡氧化物)透明导电感测材料仍然在触控面板中占有主导地位,但近来随着大尺寸触控屏幕应用增加,以及穿戴式显示器带动可挠式面板市场,让ITO技术上的限制跟着浮现,一些取代技术纷纷出笼,ITO未来几年内将面临各种不同技术的竞争。
1234567891011部分非ITO薄膜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涵盖ITO薄膜及玻璃两种不同尺寸的市场,特别是一些技术已经实际应用在ITO薄膜所无法使用的大尺寸触摸屏市场中。此外,由于铟为稀有金属,价格波动幅度大,这对于非ITO薄膜而言,更是一大利基。
据IHSiSuppli最新研究报告指出,ITO主导地位将受到挑战,2017年底,ITO市占率将会下降至66%,一些取代技术如纳米银线、金属(铜或银)网格、银卤化物、纳米银颗粒等将瓜分ITO市场份额,届时出货量将有34%的市占率。IHSiSuppli高级分析师IreneHeo指出,由于ITO材料本身的一些限制,让中大型触摸屏推动了这些替代技术的需求。今年将会是非ITO薄膜市场关键的一年,据预测ITO取代材料的出货量将会有320%的市场成长率。
寻找氧化铟锡(ITO)替代性新材料成为触控面板透明导电薄膜领域的新选择,全球众多业者纷纷研发各式技术意欲作为ITO代替品。如图10
近年来新型软性透明导电材料的发展则以导电聚合物、纳米银线(金属网格)、纳米碳管及石墨烯为主,但迄今其不同材料各自拥有独特的优点与应用上之限制,除了须满足透明导电材料基本的光学与电性需求外,尚须进一步考量材料的加工性、机械特性与匹配性等议题。
导电聚合物以导电高分子为基材的透明导电膜,最早由富士通开发以PEDOT为电极的电阻式触控面板,在划线与打点的测试上具有较ITO更佳的耐久性,若产品封装完成后,其对于高温/高湿的容忍度亦有提升。现阶段PEDOT代表性产品为德国Heraeus的CleviosTM及AGFAOrgaconTM,其所形成之透明导电膜特性为透光度约87%、面电阻~300Ω/□。
纳米银线导电膜技术领先厂商为美国CambriosTechnologiesCorporation,所合成的纳米银线直径约40~50nm、长径比可达200~500,其与东丽集团(TorayGroup)旗下子公司-日本TorayAdvancedFilmCo.,Ltd.合作进行纳米银线PET透明导电薄膜开发,其ClearOhmTM产品之可见光穿透度为90~91%、面电阻为150~250Ω/□、雾度为0.9~1.3%;为提升其黏着性、耐摩擦性与稳定性,其导电膜结构是于纳米银线导电层上再进行上保护层(Overcoat)之涂布,整体制程温度小于120℃。大陆触摸屏厂商欧菲光发布公告称,公司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银金属网栅透明导电膜触摸屏生产线正式量产,初期产能150万片/月。台湾厂商宸庆科技宣布纳米银丝触控面板今年第4季正式量产出货,顺利供应大陆一线品牌手机厂商。
纳米碳管(CNT),管状的纳米级石墨晶体,是单层或多层石墨片围绕中心轴按一定的螺旋角卷曲而成的无缝纳米级管,每层的C是SP2杂化,形成六边形平面的圆柱面。去年年初,日本Toray公司宣称使用高质量之双层纳米碳管,结合其分散、涂布与光学设计之能力,可制备出透光度>90%、面电阻约为500Ω/□的碳管导电膜,可应用至触控面板与电子纸等产品。台湾工研院材化所在CNT透明导电薄膜的研发能量,整合了低成本、高质量纳米碳管合成技术、纳米碳管纯化改质与分散技术,乃至透明导电膜结构设计、接着配方开发,并可采用HighThroughput之RolltoRoll湿式连续涂布制程制作大面积、高均匀性薄膜。
石墨烯剥离技术复杂,量产困难。在几种石墨烯制作方法中,化学剥离法和CVD是较可能用于量产的。典型的化学剥离法为石墨单晶粉(石墨层间距离0.34nm)与酸混合搅拌,使石墨氧化,层间距离会增加到约1nm并具有亲水性;另外还可以将涂布液涂布在基材后烘干,视需要重复数次,最后在1000℃还原,成为石墨烯薄膜。目前,石墨烯在触摸屏产业化方面进展较快,已经能够小批量生产。如常州二维碳素、无锡格菲电子等厂商。
四、中大尺寸触摸屏市场快速成熟
据NPDDisplaySearch预估,2013年全球市场对于中尺寸的需求为6700万片,大尺寸的需求为15420万片,超大尺寸的需求为567万片(如图11)。触摸屏技术发展和终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预测2013年底和2014年将形成设备和触摸屏出货量的双增长。Displaybank也预测,大尺寸电容式触控屏出货量约为2130万片,同比增长6.5倍。2013年触控笔记本用触控面板出货量占比达到2.3%,成为第三大需求市场。如图11
12345678910111、触摸屏厂商抢占中大尺寸商机
伴随着国内触摸屏企业的规模的并购和扩产,快速成熟的中大尺寸触摸屏市场成为了这些厂商眼中的商机。而微软和intel(英特尔)联手推出超级本给触摸屏厂商新的曙光。2012年,Window8系统的推出将触控式交互引入到个人电脑领域,为触摸屏行业开拓了新的市场需求。台湾宸鸿(TPK)、胜华及铼宝等触控模组厂均已纷纷加码扩产,投建大尺寸(10.1英寸以上)触摸屏生产线。
本土企业欧菲光推出40亿元融资的定增方案中,其中8亿元用于投建中大尺寸电容屏扩产。莱宝高科投建的重庆基地也用于生产中大尺寸的触摸屏,公司在深圳光明生产基地还自主投建光明二期,在原有的生产线基础上改造完成,也用于OGS(一体化电容式触摸屏)生产。除了本土触摸屏龙头企业欧菲光、莱宝高科外,其它触摸屏厂商也十分注重中大尺寸触摸屏市场,所以在募投项目中触摸屏生产线都特意强调投产中大尺寸屏幕生产及前景。如借壳联合化工的合力泰高层认为,由于大尺寸触摸屏的价格为中小尺寸的数倍,即使大尺寸触摸屏出货量占比较小,其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大尺寸触摸屏的快速普及将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相对次世代,高世代触摸屏产线产能在中大触摸屏市场将占尽先机。宝高科董秘杜小华表示,“一块10英寸的屏,低代线一次就生产出一片,高代线至少可以切出三片来。同样用于生产大尺寸屏幕,高代线可以切割出来的标准尺寸屏幕要比低代线多,良品率自然要高一些。”所以大陆触摸屏厂商争相建立高世代触摸屏产线。如图13
不过,触摸屏随产品尺寸增大,会出现触控技术瓶颈和壁垒。如触控屏幕大尺寸化,受到线性准确度更严格的要求;随着尺寸的增大,对触控IC的处理能力,杂散电容、抗干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也是开发大尺寸产品的关键。当触摸屏越大,线路相对复杂,对生产的设备精度、生产环境提出更高要求,而设备和车间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
2、大尺寸触摸屏市场供需状况
今年下半年大尺寸触摸屏产能释放紧张,供小于求。由于此类市场的快速成熟,终端市场的繁荣可以带动设备出货量和标准化,进而单一机型触摸屏出货量提升带来触摸屏技术良率提升,反而促进触摸屏产品出货量。
(1)一体机与触摸屏笔记本关注度上升
传统PC市场受到智能终端设备的冲击,厂商为了稳定市场份额,逆转下滑趋势,在原有PC形态功能上增加了人性化智能化的改变。带有触控功能的一体机和超级本成为厂商攻占市场的新品种,是下半年出货量的主要力量。
PC市场的创新带来对触控市场的需求。智能手机和平板的爆发式增长主要是因为触控技术等创新提高了永华体验的便捷性和智能化。传统PC分为笔记本和桌上电脑。PC厂商在这两个细分市场都进行了革命式的创新,推出了带有触控功能的变形笔记本和将主机与显示屏结合在一起并可以触摸的一体机。
超级本和一体机市场接受度已经提高到放量的条件。超级本在功耗降低价格下降的情况下进入消费者可承受范围,同时各OEM品牌商加大触控笔记本出货量,将触控渗透率在下半年提高到20%左右。一体机2013年出货量将达1890万台,触控渗透率按30%测测,将达到567万台。
(2)、大尺寸触摸屏量产仍有困难
随着触控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和PC机型的革新,大尺寸触摸屏的市场前景逐渐明朗,但是收到触摸屏技术和产线的制约,产能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目前主要产能都布局在中小尺寸,可量产大尺寸触摸屏的产线还在良率爬坡过程中。
大尺寸触摸屏受到成本,性能和轻薄度等考验而可选择技术有限。风靡中小尺寸的电容式触摸屏技术,由于玻璃型(GG)大尺寸过于厚重并且成本高,薄膜型(GFF,GF2)由于自身导电性和成本限制也难以应用在更大尺寸上。
从产能方面来说,OGS和In/On-cell等技术量产尚未实现,良率仍有待提升,大尺寸触摸屏产品更是奢望。一方面生产工艺技术有待提升,另一方面高世代线的铺设仍然不足。而联想等PC厂商的产能向国内转移使这种大尺寸触摸屏产能紧张的情况加剧。
按照2013年将要达到的良率产能和需求缺口来计算,中小尺寸缺口800万片左右,重大尺寸在1000万片左右,20英寸以上超大尺寸则有500万片缺口。如图14、15
1234567891011(3)、大尺寸触控屏可实现技术有限
近两年触摸屏市场主要被电容式触摸屏垄断,受到电容式自身技术和成本的限制,大尺寸在上半年并没有实现重大的技术突破,而非电容触摸屏在触摸精度和实现多点触控方面进行工艺优化,红外和光学等技术逐渐成为可行选择。
受到TouchSensor的导电性和边框,强化玻璃边缘加工和触控IC反应敏感度等多重因素影响,大尺寸工艺在上半年技术并没有重大突破。电容式触摸屏OGS技术以目前各厂商的试产结果来看,下半年将有大幅提高,良品率有望进一步改善。
在20英寸以上的超大尺寸上,非电容式触摸屏具有成本优势。非电容式触摸屏技术实现了多点触摸,可应用在精度要求不高的大尺寸触摸屏上。由于不采用TouchSensor结构,成本与尺寸的敏感度不高。目前可以采用的主要是红外触摸屏和光学触摸屏。
现有的分立式电容式触摸屏技术不适用于大尺寸触摸屏。次世代技术OGS和In-cell在量产实现上还有困难,其中OGS主要因为强化玻璃处理难题,而In-cell则存在大尺寸触摸响应时间的问题难以使用大尺寸。
大尺寸的制约不仅体现在触摸技术上,还体现在触控材料方面。现在所的ITO导电材料在电阻和边框等有物理性能限制,无法实现超大尺寸。画面尺寸扩大到10英寸以上后,一方面ITO传感器电极的电阻变得过大,另一方面,电极数增加,边框布线部分的面积增大,会让触摸屏的可视面积减少。随着画面尺寸扩大,要实现多点触摸和保持精度就要增加传感器电极,并缩小间隔。
(4)、OGS和MetalMesh抢占中大尺寸触摸屏市场
在中大尺寸市场(定义为10-20英寸的屏幕大小),由于OGS和MetalMesh触控技术具有量产大尺寸触摸屏的潜力,因此收到了厂商的格外青睐。目前,三星、富士薄膜和美国相关厂商申请的Metalmesh专利数量最多。台湾洋华已经给联想13.3英寸触控NB供货使用Metalmesh技术。内地厂商欧菲光在进行Metalmesh的积极研发,并有小批量产。
相对OGS和MetalMesh触控技术,非电容式触摸屏(红外、光学)在超大尺寸上具有性价比优势。在超大尺寸上,非电容触摸屏结构可以在性价比上胜任,由于玻璃基板和薄膜原材料受到美国和日本垄断的影响,成本难以下降。超大尺寸触摸屏对于触控精度没有中小尺寸要求高,非电容式触摸屏成为最优选择。
理论上,红外触摸屏不受电流、电压和静电干扰,能够事宜恶劣的环境条件。然而,受制于技术水平的限制,红外触摸屏在分辨率、触摸方式的多样化和抗环境干扰等指标上存在局限。新一代的红外触摸屏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从成本方面来讲,20-30英寸的尺寸范围内,红外的成本低于普通电容屏(GG)30%-40%左右,更不用说与OGS等新技术相比。同时红外的原材料占整个成本60%-70%左右,随着自动化和红外LED价格下降,红外触摸屏成本还有进一步下行的空间。国内涉足红外触摸屏的上市公司主要是汇冠股份,行业内最有实力的红外触摸公司主要是EloTouch。
光学式触摸屏在超大尺寸50英寸以上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而且尺寸越大优势越明显。在未来的更大尺寸的商用展示屏和游戏互动界面会发展空间,甚至可以用于未来的智能电视。随着未来摄像头价格的下降和人机互动商展和娱乐的渗透,光学触摸屏会有适合的细分应用领域,如教育领域的电子白板、电视台新闻播报用的巨大触摸屏等。
目前,光学触摸屏可以做到250英寸以上,而且尺寸加大其制作成本不会随之大幅度增加。相对于其它触控技术来说,尺寸越大,价格优势越明显。
3、一体机与超级本发展带动触摸屏产业需求
(1)、一体机力求创新成为PC新热点,实用性仍需视察
一体机概念是从iMac开始点的,相较普通PC具有节约空间和减少辐射的优势,逐渐成为家庭只能够时尚的消费电子产品。今年随着厂商发力和触控技术的突破,触控比率将从20%提升到30%。如图15
随着Windows8支持多点触控和触控IC厂商支持力度增加,2013年一体机出货量将到达1580万台,触控机型将达到近600万台。由于之前红外新品缺乏多点触控支持,并且电容触摸IC厂商更多关注中小尺寸,使得一体机基本都是光学触摸屏且渗透率在20%左右。今年这一比率将上升到30%并部分转用红外触摸屏。
目前国内品牌关注度前四名分别是联想、戴尔、惠普和苹果。在主流畅销的前十款一体机中,尺寸跨度从21.5-27英寸,触控品种有四款。
1234567891011(2)、大尺寸触摸屏需求上升迅速,布局者有先发优势
大尺寸触摸屏在下半年需求将会释放,前期已经布局高世代线并且形成量产实力的公司将会有先发优势。这包括OGS,metalmesh和红外触摸屏技术。目前国内主要涉及大尺寸或高世代线的公司有:莱宝高科、长信科技、欧菲光和汇冠股份。如图18、19
五、触摸屏产业发展趋势
全球触控面板销售量将持续扩大。IHS研究预估,2013年触控面板销售量将达14亿片,较2012年增长20.2%;预估至2017年将进一步攀升至24亿片,较今年劲扬70%。其中,10英寸以下的中小尺寸触控面板仍将是未来几年占比最大的销售主力,而大尺寸产品则由于基期较低,未来几年销售量成长将最为显著。
未来触摸屏市场的巨大需求,点燃了企业的激情。终端品牌、触控面板及TFT面板等业者纷纷进军触摸屏市场,触摸屏市场的规模将不断变大,未来触摸屏行业发展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1、触摸屏产业中替代性材料将不断涌现
从触摸屏产业链来讲,玻璃基板、Petfilm、胶材是产业上游的主要材料,而玻璃基板、Petfilm的供应被美日企业所垄断。ITO玻璃、ITOfilm、sensor(包含触控IC)、coverlens是中游部分,下游的就是触控模组一块。从近几年的触控材料研发上看,替代性材料的研发主要在上中游部分。
目前,触控传感器正在经历薄膜式取代玻璃式过程。G/G式触控技术所带来的厚度与重量,对于终端市场与消费者而言,仍有极大进步空间,以薄膜式触控传感器取代玻璃式触控传感器,以期同时改善厚度和重量。
CoverLens以塑料将替代玻璃的研发进程也在加快。目前,部份大厂开始评估以塑料替代玻璃,期能克服重量偏高与耐冲击性不足的难题。一般而言,玻璃材料的硬度、刚性较塑料材料高,可抵抗因挤压而造成的变形、破裂等问题较差。相较之下,塑料材料却比玻璃材料更耐冲击、耐摔击。但塑料材料透光性不佳,且在触控模块全贴合制程中,若固化温度偏高,或长时间使用后,易产生黄化、白雾化的现象。但消在费者对产品轻薄化要求下,这些问题不久将会克服,塑料替代玻璃的趋势将大大加快。
目前,OPS(OnePlasticSolution)触控解决方案正受台厂与日厂的评估,看是否可以做出一种新的触控技术。OPS触控技术就是将CoverLens的材料改为塑料,再同样地将ITO触控传感器制作在其CoverLens上,这就是OPS触控解决方案。相对OGS式触控面板技术,它不同于OGS将ITO触控传感器制作在采用玻璃材料的CoverLens上,相对更加轻薄化。例如一部13~14英寸的笔记本电脑上加装1片OGS式触控面板模块,整体重量将增加180g左右,对消费者而言,这无异另一种额外的重量负担。目前触控笔记本近95%均采用OGS式触控面板结构,至于双片玻璃式触控面板结构,并不会应用在笔记本或者超级本上。品牌大厂因触控面板强度、厚度及重量顾虑,仍将持续寻找更轻薄、更耐冲击的材料与触控技术。
玻璃和塑料是触摸屏用得最多的两种材料,两种材料都被美日厂商所垄断。如触控面板的CoverLens部分,强化玻璃以康宁(Corning)的GorillaGlass与旭硝子的Dragontrail为市场主流产品,而塑料则有昭和电工、帝人、三菱化学集团、大日本印刷、新日铁住金化学与日本合成化学工业等厂商进行研发。目前,两大阵营展开了激烈争夺。日本合成化学早在2011年就开发出替代玻璃的ORGA塑料材料。ORGA本身具有与玻璃相同的透明性,且耐热性在200℃以上,硬度为3H-7H的铅笔硬度,因此作为智能手机与平板等所需的强化玻璃的替代材料,其成本不仅较强化玻璃低,重量亦仅其三分之一。但无论是塑料阵营胜出,还是玻璃阵营退场,都是垄断企业间对触摸屏市场的争夺,未来这种竞争会更加激烈。
以导电聚合物、纳米银线(金属网格)、纳米碳管及石墨烯等新型软性透明导电材料近年来研发迅速,并且很快商业化。这些材料对ITO透明导电膜的替代性很强,特别是在中大尺寸触摸屏领域,更具有优势。
传统采用低温ITO生产的G/F/F式触控面板,单位面积阻值固定,因此传感器的灵敏度会随着面积增加而下降,成为大尺寸GFF式触控面板良率难以提升的关键点。有监于此,宸鸿、洋华、接口、牧东光电、合力泰、荧茂、欧菲光、意力等G/F/F式触控面板制造商,已加紧展开低阻值的纳米银与高温ITOG/F/F式触控面板布署,以期提高大尺寸G/F/F式触控面板良率。
现阶段纳米银线的薄膜透明材料主要掌握在日商UbeIndustries、工研院材化所、长兴化学等材料商手中;而PI的主要供应商为Panasonic、Mitsubishi等,其纳米银线与高温ITO薄膜材料的良率与进度,备受触控面板产业关注。预估2013下半年,采用纳米银线薄膜材料的G/F/F式触控面板即可导入量产,初期将先应用于智能手机之触控面板,预计至2014年,将可望应用于一体机。
12345678910112、中大尺寸触摸屏市场发力促使面板厂商涉足触摸屏领域
对于触摸屏企业来说,要维持较高盈利能力,无非就是以规模取胜和向上下游整合这两条路。对于普通的触摸屏厂商,凭借先发优势,可以做到比较大的规模,但其没有能力去整合上下游,甚至其规模可以做大前也是在LCD厂商没有切入触摸屏产业情况下。随着触摸屏的普及率提高,LCD厂商参与度会越来越高。如汕尾信利,由于其LCD业务基础较好,仅凭两年时间就做到了全球第四大触摸屏厂商(主要是电阻式)。
由于小尺寸触控面板及LCD面板出货量巨大,面板厂商介入需要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成本,所以才有大量的触控模组及触控面板厂商从事该领域。当中大尺寸触摸屏市场越来越成熟,特别是内嵌式触摸屏技术OGS、In/On-cell不断地发展,面板厂商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主要原因在于触摸屏的后段加工更为复杂,而且后段加工是配合终端客户的需求所在,例如外形、颜色、结构等。
在OGS触摸屏领域,今年7月份,京东方投资53.97亿元建设合肥鑫晟触摸屏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将采用OGS技术,生产工序包括Sensor工程、贴合工程两部分,玻璃基板尺寸为1500mm×1850mm,设计产能为60K/月,主要产品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用触摸屏。
In-cell触控是与面板结合最为深入的领域,目前,夏普、JDI、LGD等已经量产具有In-cell触控的面板,主要供应苹果公司。大陆深天马面板厂商In-cell技术仍处于量产可行性技术研发阶段,要实现量产,还需对产品的稳定性进一步验证、相关配套资源的完善和大规模生产的量产性验证等。
在On-cell触控面板领域,三星、LGD两家面板企业实力较强。
随着行业对显示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国内一些传统面板厂对触摸屏领域虎视眈眈。目前触摸屏业内在业务布局上还不够完备的企业,未来被面板厂商兼并的概率很大。
3、触摸屏与LCD两大产业最终“合流”
触摸屏产业与TFT产业很相似,两者原材料在价值链中所占比重很大,在60%左右;两个产业一直在平行发展。触摸屏产业发展到最后,将与LCD厂商产线形成配套,且LCD厂商与触摸屏厂商有明显的生产协同。因此,从长期来看,两大产业最终将“合流”,或许触摸屏将向LCD产业回归,成为LCD厂商的一个部门。
据台湾FPD制造的消息,TPK宸鸿计划与LGD组成策略结盟,携手做大全强化单片玻璃触控面板(TOL),并将导入苹果下一代iPad,可望大幅提升TPK营收、获利与产能利用率,突破大陆触控厂杀价竞争的僵局。若TPK与LGD结盟,将形成TPK强而有力的下游出海口,解决目前产能过剩的问题,同时,把LCD面板与触控面板,整合在同家厂商出货给苹果,或出货给其它品牌业者,对减化供应链流程,降低触控成本都有帮助。
台湾工研院IEK资深专案经理庄政道对此表示,触控面板业者与LCD面板厂合并、策略结盟,或是虚拟整合,将是2014年的趋势,也是触控厂突破困境的做法,对提升触控厂产能利用率及业绩,均有正面帮助。
整合将是2014年触控产业的趋势之一,以目前触控产能过剩来看,虚拟整合不仅是趋势,也将是触摸屏厂商存活下去的重要手段。
12345678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