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费调整,电信冤还是消费者苦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百姓说:我得当心,电话有些不敢打了
电信
曰:您得领情,资费已经真得降了
据《精品购物指南》报道 尽管
北京电信执行固定电话新资费标准消息并不是低调披露,但与在广大固定电话用户中间引起的强烈
反响相比却显得很“渺小”。一位用户甚至强烈表示,电信方面是在欺骗消费者。
信方面只是在执行。看看北京电信市区电话价目表,我们不难发现,引起用户最大不满的是通话费
标准为首次3分钟费用0.22元,以后每分钟0.11元。这和资费调整前每3分钟0.18元的标准的确
有些差距,而且消费者期待的按分钟计费或是按秒计费所能带来的好处并没有体现出来,因为超过
3分钟后每分钟0.11元的标准让用户有些吃不消;还有就是月租费非但没有降,还涨了,因为原
月租费中包含25次的免费电话被取消。
难怪百姓说,得当心用
(固定)电话了,因为打电话的时间越长,费用越高。井女士的情况或许挺能说明问题:三个孩子
都已成家单过,且都在北京,外地亲戚也不多,一个孙女在澳大利亚工作。三个孩子一般都会主动
给她打电话,孙女也是从澳洲那边给她打电话,与外地亲属联络也多半使用IP电话,因此她说用电
话最大的用途是和过去的同事、朋友联络。现在资费的调整对她影响就比较大。像井女士这样的用
户在北京的固定电话用户中的比例占有多大,我们不得而知。但从理论分析上看应该占多数,就像
理论上分析通话时间在5分钟以内的通话比例很高一样。
电信方面
似乎也有足够的理由来感动用户。因为电信资费的确降了,比如说上网通话费降到0.02元/分
钟,国内长途通话费降到0.07元/6秒钟,国际长途话费降到0.80元/6秒钟,北京至港澳台电
话降到0.20元/6秒钟,并且取消了国内长途电话附加费。
但为
何许多消费者不领情呢?问题的关键在调整后的标准给哪些人带来益处的认定上。如果说像井女士
这样的消费者不属于主流消费群体,但真正的主流消费群体中又有多少人国际、国内长途业务量能
超过市话业务量呢?调整本身并没有错误,问题是如果本末倒置的话,调整的意义究竟是大还是小
呢?尽管电信方面否认国内国际长途电话调整的损失希望依靠市话的调整来弥补,但事实上又有什
么本质区别呢?
好在信息产业部的官员透露电信资费调整还将在
适当时机继续进行,看来电信资费调整到更加合理还是有希望的。
对
于产品也好、服务也罢,价格的涨涨降降、起起伏伏其实对中国百姓来说应该是件挺平常的事情。
但为何电信资费价格的调整如此牵动人心呢?信息社会人们往往最需要的就是沟通,过去人们还能
串个门、写个信什么的进行交流,如今人们不都是更多地依赖电话进行沟通、维系情感,依靠电子
邮件、网络什么的传情达意、查询资料。市话费的上调无疑让用户为此要付出更多的费用。
在一些报道中也看到有替中国电信“喊冤”的,而笔者始终认为该“叫
苦”的应该是消费者。一位现正在澳大利亚留学的北京籍学生来稿说,不能单纯地拿中国与外国电
信资费、入网费等来比较,而应以这个费用占收入比例多少来进行比较,这样才能相对公平。因为
光在价格上与世界接轨,而收入并不接轨,这对中国消费者实在不公平。这位学生来稿说,在悉
尼,在家里拨打一次电话约花费15-20cents,合人民币约0.63-0.84元,但不限时长。通过
IP电话打国际长途费用每分钟大概也这么多。但对于两个城市的居民来说,如果收入分别是1500
澳元和1500人民币,电话费用支出占收入比例就能算个大概,究竟谁高,消费者心中自然有数。
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