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鎔基亲自批准 印度软件巨头进军中国主攻电信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新年刚过,北京日坛东路1号的印度驻华大使馆内就开始忙碌起
来。忙碌,不光是为中国总理朱鎔基的“印度之旅”做好协调工作,更重要的是为印度软件巨头们
在中国的世纪首航作足准备。
“中国总理朱鎔基访问印度之后,我们的很多软件公司都制定了
到中国拓展业务的计划,印度国内正在掀起一股到中国来投资的热潮。”1月23日下午,尽管刚刚
接待完几批已经先期来到国内“淘金”的印度商人,但一谈到印度软件巨头们目前对于中国市场发
生的浓厚兴趣,印度驻华使馆经济商务处主任帕帝凯先生面部的表情还是忍不住飞扬了起来。
印度象蜂拥而至
“如果不出意外,在未来几个月里,印度国内最大的软件公司
TCS、Infosys和Satyam都将陆续亮相中国市场。Infosys已经得到朱总理的亲自批准,将很快在
上海建立分公司。Satyam也正积极申请来中国建立自己的分公司,该公司设在上海的办事处一周
之内就会正式投入运营。而ZenStar和Pentasoft已经先期登陆内地市场,并分别在上海建立了办
事处。”从帕帝凯口中报出的一串名称来看,基本上聚集了印度所有最著名的软件公司,不禁让人
颇感震惊。
更让帕帝凯感到得意的是,Satyam和Multitech最近拿下了华
为、中兴和联通的几个重要订单,而中国航空系统的管理软件也刚刚落入印度软件公司的囊中。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成长速度最快的IT市场之一,越来越多
的印度软件公司来中国寻求发展,表明我们对中国市场的前景非常看好。中国在硬件制造方面有着
很强的实力,而印度则是软件大国,这种天然的互补性肯定会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帕帝凯说。
“以目前的发展速度,预计4-5年后,印度软件出口到中国市
场的规模会达到40亿美元左右。”帕帝凯很自信的告诉记者。
帕帝凯认为,过去中印两国政府之间态度的不甚明朗,导致双方
在信息产业方面的合作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但今天不同了,两国之间的高层互访频繁,李
鹏委员长和朱鎔基总理分别访问印度并就双方在信息产业上的合作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而印度总
理瓦捷帕依也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来中国访问”,帕帝凯十分兴奋的说,“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改
善,一切也都变得顺理成章了。”
据他介绍,进入中国市场的印度软件公司会将主要的目标放在电
信软件领域。“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不断普及,中印
两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通信市场。华为、中兴向印度出口他们的通信设备,而我们则向他们
和中国的电信运营商提供最好的软件,过去双方的合作一直很好,相信将来会更加完美。”
除去电信市场,在帕帝凯看来,内地的软件培训市场也大有潜力
可挖。“中国每年需要12万左右的软件专业人员,但中国目前的教育系统每年只能提供4万名软件
工程师,这个缺口在中国加入WTO后还将继续扩大。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好软件培训机构,APTECH和
北大青鸟合资组建的软件培训学校加上NIIT自己在中国建立的培训机构,现在每年都向中国市场
输送多达18000名软件工程师。由于市场反映良好,印度国内其他的软件培训机构也准备加大拓展
在华业务的力度。”
另外,“在航空、纺织和医药等传统行业中,印度软件公司的优
势也很明显”,帕帝凯说,“北京市的交通指挥系统、ATM和地铁控制系统所采用的软件,都是由
印度工程师参与开发的。”
帕帝凯认为,印度软件公司产业化和
工程化以及多年从事外包服务所形成的国际市场活动能力是抢占中国市场的有力保证。“印度靠
‘工厂化’,以低成本、大批量、高质量、即时交货方式包揽大量来自发达国家的软件外包定单。
而在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市场上,我们的这些优势无疑会体现的更加明显。”但帕帝凯同时也
强调,印度软件公司进入中国还需要学习中国市场的“游戏规则”,“光有好的软件和工程师是不
够的,当前我们最需要的是熟悉国内市场的职业经理人。”
印度软件业的中国避风港
如果仅以“政策松绑”来看待此次印度软件巨头集体抢摊内地市
场未免以偏概全,TCS、Infosys和Satyam,三家公司的产值占到印度软件工业生产总值的30%以
上,它们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整个印度软件产业的新动向。有业内资深人士认为,“9.11”事件
后欧美软件市场的急剧滑坡,才是促使印度软件公司争相涌向中国市场的真正原因。
多年以来,由于信息化基础并不太好,印度国内的软件市场一直
存在内需不足的情况。因此印度的软件业属于外向型的产业,以外包服务为主。根据印度软件行业
协会(nasscon)统计,2000财年(财年从当年的4月1号到次年的3月底)印度整个国内软件产值
是82.6亿美元,软件出口62亿美元,而这其中又有相当部分是出口到美国市场。出口到美国的印
度软件一度占到印度软件出口的80%以上,为避免将鸡蛋放入同一个篮子里,近年来印度软件公司
也在努力拓展欧洲市场,并将出口到美国的软件所占的份额降低到62%。但就美国经济和欧洲经济
联系的紧密程度来看,印度实际上还是将自己的整个软件产业捆绑在了欧美经济的车轮上。
“9.11”事件以后,受欧美高科技公司大幅缩减IT投资预算的
影响,印度国内的Infosys和Wipro等大型软件公司都宣布调低销售增长预期,增长率从100%下调
到67%左右。而印度软件协会也已经把到2002年3月的发展速度下调到30%~35%,预计软件出口额
保持在82亿美元左右。从表面上看出口额并不算太低,但是相比2000~2001财年55%的高发展率
来看则下降明显,整个行业也随之出现了多年未见的大量生产力过剩现象。
对于如何应对印度软件业目前的这种困境,印度国内比较普遍的
看法是:通过政府增加开支以扩大本地的市场,或者开拓印度软件产品的非传统市场。开拓国内市
场在短时间内难以见效,这样,保持着较高增长速度且市场潜力较大的中国市场便成了印度软件巨
头竞相争夺的新宠。
“客户过于集中在欧美市场,导致大多数的印度软件公司无法有[!--empirenews.page--]
效的降低市场风险。一旦欧美经济出现疲软,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整个印度软件业”,帕帝凯告诉
记者,“‘9.11’事件以后,几乎所有的印度软件公司都将目光投向亚洲市场,其中发展前景最
被看好的中国市场则成了印度软件公司的下一个目标。”
国内软件业:机遇还是挑战?
尽管印度软件巨头集体进军内地市场给国内软件业带来的冲击,
可能比不上微软在95年时进入中国所造成的影响那么巨大而又深远。但对于那些视印度软件业为榜
样,并一度将其模式神话的国内软件公司来说,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印度软件巨头的来势汹
汹,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
曾多次访问印度,并对印度软件产业有着深刻认识的金山公司总
裁雷军认为,印度软件公司进入内地市场将会给为行业用户提供软件开发的国内系统集成商带来巨
大压力。“对方的优势是开发质量和开发效率都非常高。在全球被评为软件能力成熟度(CMM)5
级的40家企业中,印度就站了29家,而国内还没有一家通过CMM 5级的认证。印度软件公司完成项
目的及时率基本上都达到90%以上,而国内的平均水平还停留在50%左右。另外,由于印度的消
费水平低于国内,我们一向引以为荣的成本优势也将不复存在。”
“双方的差距不在一个档次上”,雷军说,“但也不是说国内的
软件公司就完全丧失了和印度公司竞争的机会,在对国内客户应用需求的了解和提供软件服务、咨
询的能力上我们要强于对方。”
和雷军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国内一家系统集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
“我们在近几年争夺美国公司的软件外包时,和印度那边几家公司时有交手,感觉对方的实力确实
很强,运作也非常规范。现在人家杀到家门口来了,压力肯定会有,但更重要的是,在竞争中认识
到自己和国际顶尖软件开发商之间差距。印度的软件公司吸收了东西方之长,既注重整体设计又强
调把握细节,近距离的研究对手会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项目开发能力,规范我们的开发流程。”
相比之下,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胡昆山教授则更看中印度软
件公司在国内软件教育市场上的影响力,“在印度,软件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产业,对于软
件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详细和系统的计划,而国内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出一套像样的培训教材。印度
公司在中国设立软件培训机构,在为我们培养更多软件人才的同时,也会促进国内软件教育事业的
迅速发展。”
摘自ChianBy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