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灵通”掀起廉价移动通信浪潮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中国电信推出的廉价“小灵通”电信业务向中国的移动通信巨头
发起了挑战,但是“小灵通”要想在电信业真正获得成功,强化自身形象是当务之急。
家住中国东部沿海富裕城市厦门的龚老师是中国飞速发展的电信
市场一名普通消费者,46岁的他在自身经济条件许可的时候办理了移动通信业务,并购买了一部当
时最新型号的诺基亚手机。但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将那部诺基亚手机束之高阁,不再使用中
国移动公司的业务。
龚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来,厦门开通了“小灵通”电信业
务,访业务能够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移动通信需求,价格却比中国移动的业务便宜得多。龚老师说:
“我用手机就是接打电话,那些功能复杂的手机或业务不是我想要的,小灵通可以满足我的全部需
求。”
“小灵通”又称流动市话,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电话业务,
仅去年一年,中国的“小灵通”用户就增长了一倍多,超过了500万。正当全球电信业寄希望于
3G、蓝牙等新技术、观望等待之时,中国的“小灵通”却在不断地赢得用户,而它所依靠的只是最
简单不过的固话网络技术。“小灵通”也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它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也表现出了
一些令人失望的问题。由于价格低,用户发展非常快,但是却也给人留下了一个低廉和技术落后的
印象,这最终可能使“小灵通”失去用户。
龚老师说:“小灵通的通话质量没有手机好。如果价格降了下
来,我会重新使用中国移动的业务。”说不定龚老师很快就会重新用上束之高阁的手机-本月初,
中国移动推出了一项收费仅为目前手机业务一半的“大灵通”业务,目的就是为了把龚老师这样的
客户争取回来。“小灵通”所面临的困境显示出,在中国这样一个发达程度相对不高的市场,形象
已经成为影响电信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小灵通”究竟是何物?
“小灵通”是国有的中国电信开展的一种有限度流动市话业务,
看起来和感觉上与移动通信无异,但实际上不是移动通信业务。“小灵通”采用的PAS(个人接入
系统)技术是由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开发成功的,这种无线接入网以无线方式覆盖中国电信的
固话网,在覆盖区内,用户可以用专门用机在移动中接听、拨打本地电话和国内国际长途,并且可
以在不同的基站控制范围内漫游。它类似于大功率无绳电话。
PAS流动市话和日本的PHS(个人通信服务)相似,建设成本十分
低廉。PAS的建设成本仅相当于移动通信网的一个零头,因为它只要与现有的固话实现连接就行
了。中国目前的市话拥有量仅为1.75亿,中国电信技术一流的固话网连50%的效率都没有发挥出
来。“小灵通”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
“小灵通”的推出增加了中国电信的赢利。据中国电信有关人士
透露,PAS网预计在3到5年内可实现赢利。例如在西安市,2000年初建设PAS网共投资了7000万美
元,目前每月新增用户数超过了1万,专家预计2001年底的经营收入可以达到8900万美元。这也就
是说2到3年便能收回投资,从来没有一个移动通信公司以这么快的速度实现过赢利。
当然,PAS技术并不是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PAS技术必
须运行于固话网之上,它也就无法像移动电话那样提供城市间漫游服务。它传输的信号也赶不上汽
车和火车运行的速度。UT斯达康公司CEO吴鹰指出:“但是,骑自行车是没有问题的。”
“小灵通”面向的用户是中小城市的中低收入者,他们拥有的代
步工具是自行车而非汽车,因此信号传输速度对他们来说,确实算不上是一个问题。在已经开通
“小灵通”的300多个中国城市,这项业务最大的卖点即价格低廉。虽然购买电话和开户费与移动
业务基本相当,但是话费却比移动业务节省70%。一家咨询公司的分析人士指出,使用“小灵
通”,只需要支出相当于移动业务20%的费用,就可享受到80%的服务,对中国广大消费者来说,
用“小灵通”就足够了。
前途如何尚难预料
难怪中国的两大移动通信巨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会联起手来
游说政府部门,要求关闭全国各地的“小灵通”流动市话网。它们强调,中国电信没有经营移动通
信的许可证,经营“小灵通”属非法经营。去年5月,在中国联通在香港股市挂牌前夕,信息产业
部下文命令各地停止“小灵通”业务,并接受检查。一个月后,信息产业部宣布解除禁令,理由是
“小灵通”在技术上不属于移动业务。
从表面上看,中国电信与两大移动通信巨头根本不存在竞争-
“小灵通”只有区区500万用户,而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用户加起来超过了1.4亿。但是,鉴于
中国的手机用户在人口中所占比例现已达到10%,有人担心高端市场已经饱和。眼下,中国移动和
中国联通新用户的增长幅度越来越慢,中国移动新增用户中有96%都选择了预付费业务,因为价格
较为便宜,并且可以选择不开通漫游业务。“小灵通”瞄准的正是这一个消费人群。
美林证券公司电信业务分析师Francis Cheung指出:“中国移
动和中国联通所面临的来自‘小灵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一些小城市‘小灵通’正在夺走它
们的市场份额。”
有人认为,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还将继续处于失利地位。他们分
析,今后5年左右,中国的手机用户最多只能发展到占人口总数的20%到30%,这是中国最富有的人
群;中间50%到60%都将是“小灵通”用户;将来中国甚至有可能出现使用PAS电话的人数超过手机
用户的局面。
应当说,这些人士对“小灵通”发展前景的看法显得过于乐观。
现在还很说“小灵通”将来的命运已有一个定论。中国电信最早是在1998年开始搞“小灵通”
的,起因是政府拒绝发给它移动通信经营许可证。PAS技术为中国电信打开了进入本国飞速发展的
移动通信市场的一扇后门,但也只是它的一个居第二位的而非惟一选择。“小灵通”虽然发展很
快,但其发展过程随意性很大。眼下,上不上“小灵通”流动市话项目,决定权在各省市分公司,
中国电信总部采取的是“观望”态度,“要看一看经营成本和收益究竟如何。” [!--empirenews.page--]
“小灵通”的经营收益对中国电信来说,或许可忽略不计,因为
有迹象显示在中国政府大力重组电信产业的计划下,它有可能获得一张移动通信经营许可证。
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中国电信和其他运营商一样迫切期望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
一名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电信是因为没有移动通信经营许可,才被迫搞了一个成本低廉的低技
术方案,它有什么必要继续为它投资呢?将来,它一定会把资源投入到可使其一步跨入下一代移动
通信的技术上。
话说回来,PAS技术也有可能正是中国电信所需要的面向未来的
技术。由于PAS成本低廉,维护要求不高,消费者和业内人士一般都把它看作一项低技术,但也正
如一些专家指出的那样,高技术和低成本之间并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关系,PAS本身已经具备跨越
性技术的各种特点。
例如,PAS的数据传输率比现有的大多数技术都要快,其下行传
输速率在每秒32KB和64KB之间,NTT DoCoMo的iMode业务传输速度还不到10KB。
另外,3G技术现在还相当不成熟,而UT斯达康公司已经证明它
能够将PAS升级到3G技术产品的传输速率,并且利用现在市面上的电话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因此,没有理由一定认为3G移动网投入运营后,“小灵通”将
不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一方面,普通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是:“我付出多少钱,可以享受到什么
样的服务?”同时,中国电信可以通过开展突出高速数据传输功能(而非低廉价格)的“小灵通”业
务来改变“小灵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低技术”形象。国内最早建成并开放“小灵通”的西安现
已开通了多项PAS网增值业务,如C-mode业务(小书童),短消息业务,定位业务,无线数据业务
等,其中C-mode业务,是一种应用丰富、功能成熟、极具推广潜力的增值数据业务。它借鉴了日
本NTT DoCoMo公司i-Mode无线服务的成功模式,可以提供连接稳定、高速、服务类型多样的无线
数据业务,支持PAS用户直接通过手机终端收发邮件、浏览网站、下载音乐、接收图片等。
摘自<<硅谷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