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兴环球收购中电通信 民企首闯CDMA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继侨兴环球1999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后,近日,侨兴环球又
斥资3.2亿元收购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的子公司中电通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国内首家生
产CDMA移动电话的民营企业。
关于收购的具体细节,侨兴始终秘而未宣。有专家分析,
侨兴正忙着消化此次资本运营得来的胜利果实,无暇他顾。对侨兴来说,中电通信是个规模不逊于
侨兴的高新技术企业。侨兴的沉默暗示着此次收购的前景未完全明朗。
侨兴的一位资深管理人员近日透露,目前中电通信手机产
销量不错,侨兴入驻的效应开始显现。
侨兴为何收购中电通信?
侨兴是中国市场占有率最大的普通电话、无绳电话及多功
能电话生产厂商之一,年产量达600万台。中电通信是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天津泰达股
份有限公司、深圳桑达电子总公司、武汉中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计算机软件与技术服务总公
司和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6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注册资本总额3亿元人民
币。目前中电通信在北京昌平拥有自己的手机生产基地,年产量达200万台。
对于此次收购,侨兴显得有些迫不及待,虽仅收购了其
65%的股份,但收购价格比实际资产溢价70%。这引起业界一片唏嘘。有同行对侨兴孤注一掷的
心态表示疑惑:这种不自量力是否过于悲壮?
记者近日走访侨兴才深深感受到收购中电对侨兴的重要
性。侨兴为获得手机生产许可证已矢志不渝地奔波了整整3年头,太多的波折,太多的转眼即逝的
空欢喜让侨兴疲惫不堪。侨兴上上下下都热盼着这一天的来临。这种企盼已变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
压力,一直搁在侨兴董事长吴瑞林的肩上。
早在1999年,侨兴就认准了CDMA手机这一新的发展方向。
当年3月15日,侨兴宣布已获得广东省政府批准生产CDMA移动电话。接着,侨兴以新组建的“侨兴
旺世”代表侨兴集团参与信息产业部CDMA基站项目的竞标,与大唐、华为、中兴、普天集团一起
中标。
2000年6月,侨兴同韩国现代电子合资准备生产CDMA系统移
动电话。为此,侨兴组建了侨兴现代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侨兴现代系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这个合
作项目当时准备首期投资6000万美元,侨兴集团占60%股份,现代电子占40%。
但这一切转眼成空,侨兴的民营企业身份使它很难获得信
息产业部的手机生产的许可。失去了耐心的现代电子也离他而去,奔向有许可证的南方高科的怀
抱。
借壳中电通信进入手机产销领域实在是侨兴无奈之举。
不过侨兴环球副董事长认为,侨兴、中电可以实现优势互
补,侨兴的营销网络加上中电的CDMA技术,可以无往不胜。
尽管行内对侨兴此举忧虑者甚多,这并不妨碍侨兴继续延
伸着其CDMA梦。侨兴一位高层对前景充满信心:“竞争那么激烈的电话机我们都能做好,还能做
不好手机?”按照他的测算,两年内可以基本回收投资。他还透露,2003年,侨兴将在惠州侨兴
工业园再建几条手机生产线。
电话机市场竞争惨烈
在“电话王国”惠州市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路口,有4家本
地企业的广告牌:TCL、侨兴、德赛、麦科特,4家企业都宣传自家的电话机。据统计,其中前3家
就占据了2001年国内电话机市场份额的1、2、9名。不过,分布在珠三角的电话机厂家还有步步
高、万德莱、金正、东科等近10多种品牌,竞争惨烈。
电话机行业的门槛较低,大批企业一拥而上欲分金,尤其
一些家电巨头的介入,结果连汤都没有了。
电话机行业竞争加剧导致利润的下滑是侨兴矢志不渝生产
CDMA手机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财务数据表明,去年侨兴仍逆市盈利4000多万元。专家分
析认为,侨兴的盈利源于侨兴给整个市场带来了许多革命性的新产品。
两次资本运营堪称经典
长期关注侨兴的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马春辉
博士,6月23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尽管前景尚未明朗,但侨兴此次收购行动和1999年侨
兴环球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两次资本运营堪称经典。如果此次收购效益凸现,那么这将构成民营企
业寻求资本以及运作资本的完美范例。
资金短缺仍是长期困扰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1995
年,当侨兴首次夺得全国电话机产销量亚军桂冠时,横在面前的就是这样一道不能逾越的坎。那时
侨兴的老板吴瑞林就开始积极谋求上市。
但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很难得到国内A股上市保荐名额。最
后,他把目标锁定在门槛较低的美国纳斯达克证券市场上。
按规定,国内企业要到境外上市,没有证监会的批准是不
行的。为此,侨兴走了一条“曲线前进”的路。先是用侨兴在香港注册的一家公司名义,到英属维
尔京群岛注册了一家新企业———侨兴环球电话有限公司。再利用“侨兴环球”收购国内侨兴公司
90%的股权。接下来,就是申请到美国上市。
经过3年时间的筹备,1999年2月17日,“侨兴环球”股票
在纳斯达克正式上市。此举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先河。当时侨兴的发行价为每股5.5美
元,一次性筹资890万美元。
马春辉分析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是从非规范性的市场经
济中发展起来的,面对外资、国企的竞争压力,在资金、市场、人才等方面处于不利的情况下,要
发展壮大,只有通过国外的资本市场和国内的产品市场才能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侨兴找到了两者
之间的结合点,得以快速发展。这是侨兴资本运作的经典所在。
可以肯定的是,侨兴如果不走此路,也可能发展,但发展
不会这么快。
近两年国内民营企业资本运作有四种比较成功的模式:亚
信模式;用友模式;金蝶模式;邦讯模式。马春辉认为侨兴的运营与金蝶、邦讯模式有些异曲同工
的地方。这种基于海外资本市场和国内的产品市场而谋求发展的资本运作,对许多民营企业来说有
其借鉴意义。[!--empirenews.page--]
摘自《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