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挑战“双向收费”?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从去年年底至今,在中国电信行业,要论最具轰动效应的
新闻,莫过于广东电信推出的一项名为“游子归家”手机休息站的新业务了。
去年12月25日,广东电信有限公司宣布,自当月28日起,
广州、深圳、东莞三地的手
机用户,通过购买一个售价仅为15元的小装置和经过登记之后,即可享受接听固定电话来电不收费
的服务。
消息传出,即刻轰动四方,特别是随后事态的戏剧性发
展——监管层对这次事件先是措辞激烈地批评,后来又态度暧昧、至今未见决断——更是激起了公
众极大的关注。
尽管媒体将之视作一种变相的单向收费,但由于其是限时
(试用期三个月)、限地域的小规模行动,无论如何也不会形成多大的市场影响力。再论技术,专业
人士都知道,它不过是香港早已有之的“飞线漫游”的改进版。
那么,这样一项看上去毫不起眼的新业务,为何引发了如
此之大的关注呢?事实上,它是一根导火索,连在导火索之后的是中国电信业诸多的敏感问题。
“游子归家”牵动移动神经
对于广东电信———抑或说中国电信———为什么要推出
“游子归家”,至今仍令很多人费解,原因是,它看起来只能“损人”却不能“利己”。
“游子归家”的原理很简单,当固定电话用户拨打移动用
户时,通过相关技术识别之后,在固话网中将信号拦截,而不是转入移动网络,用特定装置转至某
固定电话,就此,移动用户将省去接听电话的费用。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为之损失不少的来电通话的收入,但
是,在“损人”的同时,广东电信却似乎无法从中捞到什么“好处”,事实上,按照《电信网间通
话费用结算办法》的有关规定,固定电话用户呼叫移动电话用户时,固话营运商与移动营运商是互
不结算的,也就是说,广东电信并不会因此增加网间结算的收入;另外,由于该项服务并不收取费
用,且相关装置是低于成本出售,广东电信在此能获取什么利润呢?
广东移动公司一位人士愤慨地对媒体说:“无法理解中国
电信作为一个上市公司何以做出这样的举动,这是损人却不利己的动作,既不能提高他们的APRU
值(平均每月每户收益),却直接影响我们的来话收入。”
实际上,除了不能“利己”之外,广东电信还可能因之承
担监管部门的处罚以及竞争对手的蓄意反击等风险。
难道,这只是广东电信一时冲动的鲁莽之举?答案是否定
的,有充分的迹象显示,广东电信对此作过长时间的准备和精心的策划。
其一是据“手机休息站”的代工厂家介绍,早于去年10
月,广东电信就将“手机休息站”外观设计方案交予其手;另外,广东电信承认,在推出此业务之
前,还做过相关的市场调查,由此可见,广东电信为此所做的准备至少在2个月以上。其二,在如
此之长的时间里,竟然没有走漏丝毫风声,以至于处卧榻之侧的广东移动和联通直至电信正式宣布
才获知消息,由此可见,广东电信对此的重视程度。其三是,在遭受广东通信管理局激烈批评之
后,依然我行我素,显然是早已谋定了对策。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精心策划却又“损人不利己”,广东
电信到底演的是哪出戏呢?
醉翁之意:普遍服务基金
在某市场分析人士看来,这是广东电信———更确切地说
是中国电信———上演的一出“围魏救赵”,其妙之所在如下:
尽管目前,“游子归家”业务本身并不能提供什么利润,
但由于广东是通信业务大省,其份额占到了中国移动(0941HK)、中国联通(0762HK)两家上市公司
整体收入的六分之一,广州、深圳、东莞又为其中之最大头,一旦“游子归家”全力开展,必将对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形成直接冲击,出于股价考虑,两大竞争对手不得不掂量其轻重得失。
再者,“游子归家”属于全新概念,其业务类型究竟属于
基础业务还是增值业务(按相关规定,基础业务需要报批,而增值业务只需要报备),目前难以判
清,即使“先斩后奏”,竞争对手也无从凭借监管法规施以援手,由此形成有效“围魏”。
但是“围魏”只是手段,“救赵”才是目的。
众所周知,近年来,移动电话业务迅猛增长之下,在中国
电信、中国移动和联通三者之间的竞争中,中国电信明显处于下风。
在市话领域,不仅受制于价格管制,处于亏损状态,而且
还被两大移动营运商动用各种手段抢去了不少的份额;在国内长途电话业务上,中国电信以前凭借
丰厚的利润,得以补贴市话亏损,但现在,由于IP电话的兴起以及竞争对手的不断降价打折,已经
被大量蚕食;在互联互通方面,受不对称管制的原因,其网间结算的收入,绝大部分收入为移动营
运商所获——据相关测算数据显示,目前移动营运商向固定电信交纳的互联费只约在移动通信公司
从中得到的业务收入的12%左右,而且,凭借互联互通,移动和联通由此更加快速抢占了自己的领
域。
另外,在普遍服务上,中国电信也觉得极为委屈,由于我
国目前尚没有普遍服务方面的基金,其本应该由政府承担的电信普遍服务义务,事实上是由中国电
信(现在有了网通)一家担负,以前尚可以通过交叉补贴的方式——比如以长话利润——来贴补,但
现在,由于竞争被“撇了油脂”,已备感重压。
实际上,正是出于以上之现实,电信才“围魏”,以达
“救赵”之意图,其意图主要有两点:一是为无线市话(小灵通)换取空间,二是在国家正酝酿成立
的电信普遍服务基金上,能争取到更大的话语权。
近年来,“小灵通”之所以限而未禁,主要是管理层为平
衡考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以及联通三方的利益,“未禁”是受制于中国电信利益,而“受限”则
来自于移动和联通的力量,现在,作为中国电信重要的收入来源,在“小灵通”已发展相当的领地
之后,出于市场扩张的需要,如何越过移动和联通的封锁,打入广州、北京、上海等禁地,是中国
电信迫切的愿望。[!--empirenews.page--]
“国家正在筹备电信普遍服务基金,这对于中国电信无疑
是一大利好,由此千钧的重担不用一人扛了,但由于各家对谁应该出、谁不该出、谁该出多少,争
论很大,故难以出台,出于自身利益,中国电信显然希望能有绝招,令各家妥协,按自己的意愿,
促成此事。”一位人士分析说。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