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收费已无实质意义 资费调整何去何从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于2000年12月5日对外宣布的“手机
单向收费在随后两年之内不会予以考虑”的陈述言犹在耳;两年之限才到,“手机单向收费”已上
了两会代表的提案。
吴基传做出上述断言的背景很有特色——2000年12月25日
三部委将正式对外公布“电信资费调整方案”,之前有关“此次资费调整将实现手机单向收费”的
传闻也络绎不绝。传闻最终造成在香港上市的中国移动(0941)和中国联通(0762)连日大挫,中国
移动仅在一周之内跌幅即达20%。市值瞬间蒸发170亿美元。
于是,吴基传亲自赴港,借参加由美林、高盛举办的基金
经理电话会议之机,以“两年之内不会予以考虑”来安抚投资者的惶恐。
当时,吴基传这句话大有“定海神针”的意味,也因此成
为此后一个反对单向收费的经典理由。那么,在非电信业两会委员也发表“双向收费不要死扛”言
论的此时此刻,假使单向收费果然成真,是否会再现两年前的股市暴跌以补偿长期垄断利润的“原
罪”?或者换一种问法,两年前的股价重挫难道仅仅是单向收费引发的市场对移动、联通营收前景
的担忧所致?
什么打击了股市信心?
不能孤立地看待吴基传在12月5日的“正式宣布”。
2000年11月15日,信产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在新浪做嘉宾聊
天时宣布,手机单向收费已有数个部门达成共识,并报国务院批准。由于主管机构的口风松动,
“单向收费”正式进入舆论主流。但11月31日,吴基传马上放话“手机双向收费两年内不会更
改”。
除了这些官方渠道外,还有见诸媒体的无数“消息人士透
露”。传闻纷纷、又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权威声音,对“单向收费”的爆炒使得移动和联通丧失了作
为公众公司最根本的透明、公开,从而引起重仓持有移动和联通股票的基金产生了对公司未来不确
定性的担忧,而基金抛售又会引发信息来源有限的大众投资者的恐慌。
在当时,投资界即传达出如下观点:如果说单向收费引致
的移动运营商中短期营收的下降有望在可预见的时间段内消化掉的话,那么,“单向收费”事件中
暴露出的政府意志在商业活动中的“强势作风”、国家指令性定价价格体制与上市公司商业行为所
奉行的公开透明准则的冲突,对投资者信心的杀伤力更大。
以此为理由,市场在两年之前的那次“双改单”战斗中选
择了抛弃。同时,经此洗礼,对“垄断利润”再狂热的投资人也会在风波过后重估可能影响中国电
信股的外部因素,并由此做出对这些股票未来的判断。
“两年的反反复复,市场已经把单向收费将会带来的收入
下降消化得差不多了,而且当时高达170亿美元的市值缩水是众多合力的结果。假使此次单向收费
果真付诸实施,无论如何也不会再现两年前的情况。更何况我也不认为单向收费会在中国成为事
实。”一位投资界人士这样分析。
单向收费已无实质意义?
单向收费与双向收费之争的背后实际牵扯的是资费市场这
张饼在运营商之间的分配规则的较量。
认为单向收费将导致移动运营商收入下降的观点是,由于
中国固定话费相对于移动话费的低价,一旦实行单向收费,话务量无疑会向固话运营商流动。但互
联互通和运营商之间的网间结算给这个判断带来的太多变数,它不仅关乎运营商的收入,甚至决定
了那些网络尚不及市场先入者完备的弱势运营商们的生存问题。
现行的网间结算成形于1996年3月。此后进行若干调整后,
移动用户拨打固定电话每分钟的结算费用上升到了6分钱,但互联互通的费用始终基于现有的资费
标准进行计算,移动和联通之间互免结算的政策也一直持续至今。
目前来看,两家移动运营商和固话运营商还一团和气,但
不容忽视的是,现行的互联互通结算体制的不合理性必然要改变,而且已经付诸行动。
据披露,进入2003年,在信息产业部的背景下,由中国社
科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专家组成的小组,已经开始重新设计中国互联互通网间结算体系。
如果一切顺利,新的网间结算费用计算办法将在最近完成,经运营商计算后,最早将在今年6月份
正式面市。
比较移动阵营与固话阵营在现阶段相对平和的状态而言,
一直没有网间结算往来的移动和联通在这个问题上的斗争不仅对簿公堂、甚至还发生过流血事
件。
平静期仅停留在联通还弱小到不被重视的阶段,待到联通
凭借国家的非对称性支持政策、尤其是2002年上马CDMA之后,以入网即送手机、话费套餐等等措
施直逼移动时,移动与联通之间“没有现金往来”的互联互通方始凸现矛盾,这在联通CDMA用户
与移动GSM用户之间表现得尤为典型,移动用户多、联通用户少,谁吃亏一目了然。
即使抛开眼前最现实的生存问题,立足于每个运营商个体
发展的长远目标,互联互通的网间结算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合理的资费结构也是一个比“单向收
费”更有意义的议题。2001,英国电信来自其他运营商的网间结算收入占其总营收的比重为
17%,韩国电信的这个数字是24%,法国电信也超过了9%。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提供的资料称,2002年互联互通收入占
其总收入的3.6%,2001年为3.8%;中国电信股份公司招股说明书中披露,2001年上市公司中互
联互通收入所占的比重为5.6%。中国网通集团估计自己的这个比例在3.3%左右。
但是,互联互通的推进显然不是行政指令就能解决的。除
了北京和上海这样被严格监管的城市,市场竞争极为残酷的地方运营商们完全能以层出不穷的招数
化解红头文件的威力。归根结底,只有以商业的、合理的结算的网间结算体系推动运营商自己消除
掉存在于网络间的人为藩篱。在石家庄“百姓通”的案例里,“单向收费”已经不成其为问题。
未来的竞争
和网间结算体系的重建一样,运营商资费结构的调整
也是一个比单向收费更有意义的话题。 [!--empirenews.page--]
首先,无论移动还是联通都已提供包月、奖励积分等形式
各异的资费组合产品,还向一些行业大用户提供月话费封顶、同一号段间互拨打折的服务,而使用
这些产品的定价本身就已分别超过移动和联通各自的ARPU值。因为越来越多的新增用户都是低端
用户,移动运营商ARPU值持续走低趋势已不可避免。
随着移动GPRS和联通CDMA2000 1X的开通,语音通讯之外
的数据业务将渐次登场,届时,移动运营商的收入将更为多元化。正如重庆的电信大战所揭示的,
资费价格的持续走低非但难以保证新增用户的增加,而且使原先的高端用户在资费水平上向中低端
转化。而对于这部分用户来说,资费水平本身并不十分重要,关键在于服务的丰富和到位。
与之类似的情况还在不断发生。由于实行单向收费的小灵
通不断进袭,移动运营商类似“百姓通”的竞争业务也越来越多。问题在于移动运营商真正的竞争
优势在于可以开发很多小灵通难以实现的服务项目,而使用漫游和增值服务较多的中高端用户则是
移动运营商们维持ARPU值的基础——如果它们真的那么看重股价的话。
但故事显然不会在这里结束。3月13日,UT斯达康发布了可
以兼容固话网和移动网的小灵通手机,仍瞄准中国对价格比较敏感的用户群。实际上,在电信运营
商们所处的囚徒困境中,除了初始状况下垄断利润的存在不可改变外,这个模式忽视了运营商采用
新技术的变数,而在一个公平而充分的竞争市场中,竞争者在相继采用价格策略和服务策略后,技
术策略将对格局产生最大的影响。
两年之前的手机除了打电话几乎再没有其他功用,移动话
费自然成为众矢之的,单向收费也俨然作了维护通讯用户权益的标杆。当手机正向信息终端演化,
而用户与运营商之间平等交易、彻底改变电信垄断市场上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时,单向收费作为“形
象意义”的使命已经完成。
摘自《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