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灵通虎口夺食“无线通”能否与之抗衡?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移动的市话”(“小灵通”)得到政府默许,使得“固
定的手机”在逻辑上成为可能。移动运营商并不想放过这个机会,2003年5月,市场传出联通、移
动将在今年8、9月份推出“无线通”的消息。
在“无线
通”的主要生产厂家、著名的电话制造厂侨兴,有员工干脆将这种新产品称作“大手机”。事实
上,“无线通”与手机只有大小之别,它具有普通固定电话机的外表,但不需要外接明线,内部装
有手机芯片,有屏幕,可发短信。二者关键的区别是,“无线通”收费方式等同于固话。
手续无忧厂家爆炒
消息传出后,舆论关注较多的是这种产品的合法性问题。
两三年前,通过一些变通手法,移动与联通已进入公话领
域,即无线公话,它与现在的“无线通”一样,采用手机的内核,固话的外形(当时也有人称其
“无线通”)。经过2年左右的“黑户”生涯,“无线通”最终于去年年中得到信息产业部的认
可,理由是鼓励公话市场竞争、促进业务发展。但彼“无线通”非此“无线通”,现在的“无线
通”面对的市场除公话外,也有家庭、办公场所,甚至轮船、火车。它是否能被监管部门认可
呢?
侨兴公司内部人士称,公司的“无线通”产品分两批向信
息产业部申请批准,去年年底第一款“无线通”固话报批,眼下所有的手续已批准,生产许可证的
发放只是程序问题。据他说,信息产业部的一位副部长很支持。
这位人士说,公司早两年就有这种技术,但当时固话是中
国电信的专利,移动运营商是不能抢的。现在移动运营商的市场正在被固话运营商蚕食,“无线
通”推出后,可以与固话运营商争夺办公、家庭、公用电话的市场。既然国家不阻止电信、网通做
“小灵通”,也就没有理由阻止移动、联通做“无线通”。
从理论上讲,“无线通”进入市场除了生产许可证以外,
还得具备进网许可证。但如果监管部门并不阻止一种产品投入生产,则允许其进网应该不是问
题。
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无线通”作为移动运营商还击“小
灵通”的工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但比较有限。
据厂家介绍,“无线通”比现在的电话机功能多,可发短
信,有彩屏,和弦音,生产成本较高,但对运营商而言,运营成本并不高,无需额外的投入,由于
“无线通”的号码和手机一样是11位数,运营商要做的仅仅是改一下收费系统而已。
综合分析,“无线通”的卖点在于,和手机比话费便宜,
和固话比功能多,安装较方便。然而和“小灵通”一比,这些卖点都不成其为卖点了,因为“无线
通”有的“小灵通”几乎都有。也许,“小灵通”在网络建设上比“无线通”麻烦,不过话费并不
比“无线通”贵,换句话说,“小灵通”多出的成本并没有分摊到用户身上,而且,“小灵通”使
用方便的优点却是“无线通”所没有的。何况,“无线通”还有一些弱点,如终端价格比固话贵得
多,通话质量稍逊于固话。
易观咨询分析师王晶认为,就用户而言,因为话音业务
的品牌忠诚度低,一般来讲是谁便宜用谁,只要能打通就行。尽管“无线通”的通话质量低于固
话,但只要价格低廉,就会吸引一些用户。“无线通”名义上是按固话收费,但国家对联通的价格
制订有特殊政策,允许其定价比同类服务低10%,那么,联通有可能利用这一点制订比固话更优惠
的价格,这会成为“无线通”的一个卖点。不过,兴一利必得一弊,因为“无线通”终端的价格比
固话昂贵,一般家庭用户会不会为一点薄利而顾此失彼,是个问题。况且,有线电话的电话线毕竟
还有上网等功能,用户不可能不综合考虑。
想想看,都是单向收费,你是愿意以1000元买一部“小灵
通”,还是用1500元买一部只能放在桌子上的“大手机”?这样看来,有人说“无线通”革命不
彻底,并非毫无道理。
运营企业面临两难
客观上说,“无线通”依托GSM网络,其质量好于“小灵
通”。但长远来看,运营商也有两难。
王晶认为,移动运营商没有驻地网,无线通是发展固话的
终南捷径。但无线通的通话量远远高于普通手机,主叫按固话收入计费,而被叫免费,于是和手机
相比,发展“无线通”利润低得多。同时,“无线通”也是占用无线线路的,而它的通话量又远高
于普通手机,如果发展量大了,势必占用频率的时间过长以至影响手机通话,如果出现这种情况,
运营商就不得不考虑网络扩容问题,比如增加基站、交换机,等等。而这对运营商是得不偿失的,
到达一定程度以后甚至会陷入发展越多越赔钱的困境。所以,“无线通”只能在移动运营商现有的
存量网络空间内发展。这便注定无线通不可能像“小灵通”那样发展得越多越好。
又要做,又不能做得太多,这是怎样的尴尬?
5月初,侨兴迫不及待地向媒体传达,中国联通近期准备进
行业务试点,已决定订购8万台终端,首批5000台的订单已给侨兴,总价值约六七百万元(单价
1500元左右,由于使用的是手机模板,进口配件,其制造成本高于普通固话,所以价格比普遍固
话机高出不少)。
和厂家的急切态度相映成趣的是,运营商暂时保持低调,
个中意义不言自明。
主要舞台仍是公话
既然在家庭与办公电话领域发展空间不大,“无线通”的
主要舞台就只有公话了。
无线公话的市场空间还有多大?先让我们梳理一下无线公
话的发展历程。
由于公话的ARPU值远远高于一般电话,“分家”以后,运
营商们都把它当作竞相逐鹿的战场。中国联通在山东济南、青岛等地以无线公话切入,采取自定
价,向代理商提供优惠的方式,取得较快发展,曾在联通内部作为榜样得到表彰。2001年11月,
上海联通开始重新在小范围内安装了几台移动公话做测试。紧接着,上海联通在布置70多部移动公
话的同时,又在大学校园内开通IP超市。据上海联通的有关人士介绍,无线公话每月最高的通话费[!--empirenews.page--]
用能够达到2万元,最少也能够达到2000元以上。
而中国移动试水无线公话则发端于西部的内陆城市。2000
年10月,中国移动在甘肃省天水市试点移动公话,紧接着,2001年5月中国移动的移动公话业务在
甘肃全省开通。目前甘肃省天水市已经拥有几千部移动公话,为天水移动带来的ARPU值达到了150
元左右。
和一般公话一样,无线公话主要分布在交通要道、学校、
旅游区等人流量密集的地方,在广东省这样打工者、流动人口密集的省份,无线公话占到了很大的
份额。而与固定公话不同,无线公话还渗透到了飞机、邮轮、长途客车、火车和乡村等固定电话无
法到达的地区。随着城区面积的扩大、农村人口逐步城市化、交通和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公用电
话尚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公话总数虽然已经达到400 多万部,其中IC卡公话
装机总数超过130 万部,根据国际电联确立的公话市场4‰的饱和指数标准,我国公用电话的饱和
指数仅为2.8‰,要达到饱和,还要增加170万部。由此可见,“无线通”在公用电话领域的发展
潜力不可小觑。
摘自 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