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话移动网间结算标准难定 6分钱生意真难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按照信产部最新的标准,从12月1日起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
的用户发生跨网呼叫时,两大运营商将互相支付0.06元/分钟的互联互通费用。但是,这对于整
个中国电信市场互联互通问题的解决,只能算是走完了过渡性的第一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
西,因为更为关键的固话网与移动网之间的分账标准仍然在测算的过程中。”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评
价新的结算政策。
而有关固网与移动网之间的分账标准据说在今年年底就应
该出台了。“现在已经花了3亿人民币,但是还是很难核算出来。”一位电信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
表示,“而且恐怕到明年年初也只是先出数学模型而已。”实际上,由于电信产业的行业特性,在
成本核算等关键问题上业界一直存在很大分歧,也就是说,即便有了一套核算标准,信产部最后拿
出分账标准也将是电信运营商“谈出来”的结果而不仅仅是“算出来”的结果,毫无疑问,这将为
互联互通问题的最终解决继续平添诸多变数。
6分钱的生意
几乎是与中国电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同时,有关互联互通
的问题就开始逐步升温,互联互通已经成为阻碍电信市场持续发展的一块顽疾。
今年3月,福建宁德2万多名联通用户围攻当地的联通营业
所,原因是这些用户的手机在长达12个小时的时间里无法拨通本地移动手机用户。在河南,2003
年4月,河南联通IP卡和130、133用户无法拨通河南网通的固定用户。而且据说当地的一些电信运
营商已经有20个月无法开展IP业务了。而有关互联互通最严重的一次事件是发生在今年7月全国少
数民族传统运动会期间。今年7月,宁夏电信设在民运村的一条主干电缆也是运动会的专用电缆被
人恶意剪断两处,导致包括民运会组委会20余部电话全部中断。
以上的事例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有电信专家表示,其实早在电信垄断时期,国际长途通信
中就已经涉及互联互通问题,即不同国家电信网络的互联和结算上,但那时的互联互通问题只局限
在小范围内,并不引人注意。不过,随着中国电信市场准入的逐步开发,数网竞争的格局开始出
现,通信网络的外部性要求不同电信网络能够互联,新进入者才能依靠主导运营商的已有大网生
存。
以北京为例,北京最大的电信运营商是北京通信,按照中
国目前的标准,移动和联通的用户在拨打固定用户时要向主导运营商缴纳0.06元/分钟的互联互
通费。
“对于主导运营商,比如电信,网通而言,成本远远不只6
分钱,网间的互联互通费用还是应该涨。”产业观察家项立刚这样告诉记者,“尤其是在西北一些
地区,铺设一条光缆后,后期维护的成本还是很高的。”
6分钱的苦衷
毫无疑问,在整个互联互通的问题上,拥有物理基础优势
的主导运营商发挥着更为关键的作用。但是按照目前的标准,主导运营商显然无法从互联互通中得
到明显的收益,反而是为新兴运营商“作嫁衣”。
项立刚告诉记者,互联互通费用在国外主导电信运营商收
益中一直占据相当的份额,有的甚至高达30%,而这个比例在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则相当有限。有数
据显示,英国电信2001年来自其他运营商的网间结算收入所占的比重为17%,韩国电信为24%,即
使是法国电信,这个比重也超过了9%。而中国电信2002年互联互通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只
有3.6%,2001年为3.8%。
另一方面,新兴运营商则利用主导运营商的电信网络飞速
发展业务。有业内人士表示,在每一次本地接续中,移动运营商从互联互通可以获得80%的收益,
固定运营商只占20%。而在每一次长途接续中,移动运营商获得的收益占70%,固定运营商占30%。
尽管网络互联互通后,所有电信运营商的网络价值都获得
了提升,但是各家的增幅却有很大差距。目前,中国电信的用户在1.6亿左右,中国移动用户大概
在1.5亿左右,中国网通和中国联通的用户数接近9000万,根据电信业的梅特卡夫定律,中国电信
和中国移动的网络价值增长只维持在个位数,而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的网络价值增长达到了两位数
甚至更多。
有主导运营商抱怨说,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因为主导运
营商的经营不善,而是网间的互联互通结算费用偏低,换句话说,主导运营商实际上是为新兴运营
商垫付了所有先期投入的成本,新兴运营商坐享其成,甚至是利用低廉的网间接入成本大打价格
战。
有数据显示,本地网内通话成本为0.16元/分钟,6分钱的
互联互通费用仅相当于成本价的37%左右,提供互联互通对于主导运营商来说显然是亏本的买卖。
尤其是在移动网呼叫固网的时候,由于网间结算费用偏低,在相当程度上也催生了固网运营商经营
小灵通业务的兴趣。
6分钱的争执
6分钱没能反映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成本,几乎已经在业界达
成共识,而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成本核算。
信产部电信研究院的副总工程师杨培芳告诉记者,电信行
业的成本核算并不简单,“一根光缆里面有光纤,光纤再分成光纤维,里面还要分多少频带,多少
兆,并不像生产汽车那样简单的就能算出来成本是多少。”
以往在核算互联互通费用时曾考虑过补偿原则,也就是说
如果小网不和大网联,大网顶多是失去一些收益,而小网则面临生死问题,所以小网
应该给予大网一定补偿。但是,有电信专家表示,这样的
逻辑与引入竞争的原则相悖。
目前主要是遵循成本原则,就是运营商之间计算互联互通
成本,然后付给费用。但是在成本厘定上并不容易。“这些成本基本要运营商自己计算,所以哪些
计入成本,哪些不计入成本都不好界定。比如,盖楼要不要计入成本,培训人员要不要计入成本。
这是一个庞大的动态成本。”有业内人士表示。
不过,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仍然是基于前瞻性的长
期增量成本,考虑到网络演进和成本下降因素,另外需要给予一定的成本加成,以弥补主导运营商[!--empirenews.page--]
的机会成本。
有信产部专家表示,在具体操作上,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
上两种模型可以选择。自上而下模型从运营商的总成本出发,剥离出与互联互通相关的成本,予以
分摊核算,但是这种方法对成本信息的依赖性很强,一般都是运营商自己核算,说服力较差,但可
作为和管制部门谈判的依据,而且这种模型需要花费1~2年的时间,而且投入的资金、人力成本都
很巨大。
自下而上模型从一个优化的网络模型出发,考虑与互联互
通直接相关的本地环路、交换、汇接、传输等成本,从而为真实互联结算价的制订提供依据。
目前,中国的互联互通费用的数学模型仍在定制的过程
中,牵头人是社科院技术与数量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昕竹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系教授杰瑞·豪
斯曼。
目前还有一种观点是将互联互通看作运营商各自向用户提
供的一种业务,可以独立地按照各自的标准收取费用。电信专家阚凯力此间对媒体曾表示,这样避
免了成本核算的困难,公平合理。同时,这种方式还可以有效地促进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有利
于资费价格的灵活性。
换句话说,这样的做法将促进互联互通回归其业务的本
质。因为从根本而言,互联互通基本上是网间互联和业务互通,而这两项功能体现的就是网络价值
和规模效应,而这恰恰是互联互通的真正意义所在。
摘自《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