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通上市铁定2004 张春江带队完成使命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网通的“句号”任务
历史对“闪电战”所做过的最经典评述,就是二战期间希特勒所赢得的:“用最有
效率的方式,做了最为错误的事情。”如果我们把网通的整合上市比做一场由张春江发动的“闪电
战”,那么这场战争将给网通带来光明还是黑暗?这是一个尚待时间考证的问题。关键的是,网通
已经做出了选择
决战2004
“网通上市是2004年中国电信产业的一场决战。”
说这句话的时候,曾剑秋刚从河南网通调研回来。一直专研调查中国电信产业,并
对网通异常熟悉的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IT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曾剑秋告诉记者,不光河
南,他最近去过的山东、山西等省市,通信公司都在为上市的事情加班加点,忙着清理资产、财务
核算等等。
在中国,真正的垄断行业改革是从1998年信息产业部成立、电信和邮政分离之后开
始的,此后,中国电信业一共经历了3次大的演变:1999年2月中国电信按业务种类一分为四,
2002年再南北拆分(南21省,北10省),到现在,由中国电信原北方10省、小网通和吉通重组成
中国网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从2002年开始就接二连三地上市,因
此,2004年如果网通顺利上市,就不仅仅是网通的一场决战,更是中国电信业的一场决战。它将
为中国的电信改革画上一个阶段性的句号。
而从种种迹象来看,2004年2月份以后,网通确实迎来了一个上市的敏感时期。
2月17日,参加网通宽带门户网“天天在线”挂牌仪式的网通集团副总裁冷荣泉表
示,网通将在今年上半年实现IPO,但他随即以“我们马上要进行路演,要和投资者见面”为由拒
绝了记者们进一步的采访。会上,平常讲话不带稿子的冷荣泉始终照本宣科,他自己解释的理由是
“上市期间不要太随意”。
记者曾多次拨打另一位网通副总裁田溯宁的手机,但除了正常的几声响之外,随后
听到的就是“请留言”的声音。一向以“开放”著称、并与新闻界有广泛联系的田溯宁,这时候选
择的,也是和张春江、冷荣泉等网通高层保持一致的态度——低调、回避。
现在,网通已经进入上市的快车道,用曾剑秋的话形容就是“已经到了‘箭在弦
上’、‘蓄势待发’的地步”了。但到底上市的时间如网通高层所说的上半年,还是如有人分析的
下半年甚至明年,这个问题从来就是一个争论。
提速
其实,网通曾经准备在2003年上市,但是前任总裁奚国华在后来的讲话中推迟了这
一计划。一方面因为当时国际电信资本市场正处于低谷,但更重要的是,网通的整合在头一年没有
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2002年5月,虽然三方组建的网通集团在“外形”上宣告成立,但实际上原北方10省
电信公司、小网通(网通控股)以及吉通三方,依然还在相对独立的运作,甚至互相之间还是竞争
对手。同时,三方实力相差悬殊,小网通和吉通虽然表面上拥有全国业务,但规模都不大。在网通
集团22万名员工中,北方10省通信公司就占了21万多,小网通才3500人,吉通仅2300人。因此,
曾经有一段时间,新网通、老网通、大网通、小网通夹杂着网通控股、吉通公司以及通信公司等等
称呼让用户们倍感糊涂。同时,品牌的不统一、内耗,也让网通各成员公司在经营中遭受了不小的
损失。
“原中国电信的北方10省,加上小网通和吉通、网通,结构之复杂在电信业是罕见
的,”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长陈金桥博士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说,因
此,“三者一直并没有真正地整合在一起”。
由于融合重组工作迟迟没有结果,迷茫的小网通、吉通——尤其是吉通——出现了
严重亏损。吉通2002年收入不足8亿元,负债却达28亿元之多,以吉通全部10-13亿元的净资产来
计算已是资不抵债。自并入网通集团开始,吉通的发展实质上已陷入停滞。网通最初试图将吉通
“先破产再重组”,将吉通资产通过财政审计,划入新成立的国资委,再由网通集团择优收购,以
甩掉吉通的债务包袱,但这一办法最终没有被国资委所认可。
眼看着别人在中国电信市场上一路呼风唤雨,网通集团却在融合重组问题上苦苦挣
扎,一再拖延。“如果网通的整合进程不加快,整个集团始终处于融合的过程中,那么,其发展业
务的后劲就会受到影响,很有可能被中国联通超越。在这种情况下,网通必须及早的结束整合的过
程,最起码也要在形式上完成整合,使其能够在相对整体的情况下发展业务。”赛迪顾问的李东平
博士对《商务周刊》分析说。
现任网通总裁的张春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03年4月走马上任的,人们由此也渐
渐听清楚了网通集团融合重组的脚步声。
有意思的是,与前任奚国华和风细雨的风格不同,张春江的作风是疾风骤雨。陈金
桥用“啪!啪!啪!”几下的声音来形容张部长变成张总经理之后的几个步骤。
第一步,一纸公文,几天之内把吉通整个消融了。2003年6月11日,网通集团以迅雷
不及掩耳之势开始对吉通进行整合。这一天,网通集团宣布,按实收资本1∶1收购吉通公司48190
万元的国有股权,并将其资产、业务和人员与集团的属地通信企业合并。
第二步,一场晚会,启动整合小网通。2003年8月11日晚,在北京大兴县亦庄开发区
举办的“融合创造力量——2003网通之夜”联欢晚会上,中国网通集团的3位副总裁冷荣泉、田溯
宁、张长胜一齐到场。在目睹了吉通公司3天即告“消失”的狂风暴雨之后,很多人都没有料到,
以一场联欢晚会开启了原北方电信同小网通的融合。
毕竟,小网通没有吉通那么好整合,也不是一纸行政命令就能简单解决的,因为小
网通的资本来源和负债情况都比较复杂:小网通的注册资金为1.98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1.2亿元[!--empirenews.page--]
现金和7800万元固定资产,2001年2月,小网通海外私募,包括新闻集团、高盛、Dell、新鸿基集
团等海外投资方共为小网通注入3.25亿美元,占有网通香港12%的股权。根据当时签订的协议,小
网通再次进行股权转让的价格必须高于此次私募的价格,以确保股东利益。以此推算,网通集团收
购小网通至少需要213亿元股本金。尽管小网通资产规模达168亿元,但2002财年,其资产负债率
已达90%,亏损14.3亿。
“对此,张春江处理起来还是比较棘手的,最后什么赎买、清退,各种办法都用
了。而处理的结果就是田溯宁领衔的网通国际2003年11月6日的出世,其资产来自多方面,股东也
很多。”在陈金桥看来,网通国际成立是一个象征,跟处理吉通不一样,它是充分利用其国际资
产,包括收购来的环球电讯、国际光缆,把国际资产集中起来,整合到一个方向。
接下来的速度正如人们看到的那样,2004年1月8日,冷荣泉掌舵的网通集团北方通
信公司正式成立;2004年1月15日,田溯宁兼任总经理的网通集团南方通信公司成立。
至此,中国网通集团的框架,所谓的“三驾马车”在张春江的铁腕下迅速准备妥
当:北方10省(区、市)、小网通和吉通网络的业务、人员和资产成建制地并入各地通信公司;南
方公司吸收了集团在南方15省的子公司和小网通在南方21省(区、市)的分公司;网通国际公司则
整合了三方所有的国际通信相关资产、网络、业务和人员,统一经营所有业务。中国网通集团形成
了北方、南方、国际3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公司,而集团则全部控股。
三驾马车中,网通北方显然代表着网通集团最庞大的实力,而网通国际和网通南方
则被赋予某种“象征”、“务虚”的意味。2002年,网通集团收入为748.4亿元,其中北方10省收
入就高达705亿元。
对这样的布局,张春江、冷荣泉、田溯宁等网通集团高层简短概括为:守北望南,
意思就是北方重“防守”,而南方、国际重“进攻”。田溯宁对此进一步的阐述为:目前网通的家
庭宽带用户主要集中在北方10省区市,宽带业务是北方公司的发展重点,凭借在北方固话市场的绝
对优势,网通集团将继续推广以ADSL为主的宽带接入服务,力争在2006年实现20%~30%的固定电
话用户成为宽带用户的目标;南方公司则将目标放在争夺大客户、提高市场占有率上,将积极发展
针对企业客户的、以光纤以太网为主要方式的宽带服务;而网通国际将担负起实施“走出去”战略
的重任,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国际化,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区域性经济逐渐形成,面临着更加广阔
的国际市场,国际公司将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实现国际化经营。
三驾马车准备就绪,接下来,网通即将成立的将是从3个公司中抽取优势的资源来组
成上市的依托——网通股份有限公司。根据陈金桥的判断,田溯宁领衔的网通国际代表的是一个融
资的形象,其绝大部分甚至100%的资产都有可能进入股份公司,而北方则不一定是全部,南方就
更少了。
田溯宁、张晓铁助力整合
从迅速完成对吉通的收编到网通南方的成立,张春江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这样的速
度在整个中国电信产业前所未有,这彰显了张春江的铁腕作风。
2003年3月。时任信产部副部长的张春江就曾预言,2003年年底中国网通将被中国
联通超越,在四大电信巨头中排名将从第三降为第四。不曾想,2003年4月,张春江却入主中国网
通集团。而与此同时奚国华则回任信产部副部长,监管者和被监管者意外地换了一个位置。这样,
被联通赶超的压力自然而然也就落到了张春江自己的身上。
张春江的速度一方面正是来源于他的危机感。他发现四大电信公司里网通基本上是
最弱的,而其资产又最为复杂,需要融合的东西很多,负担也很重。因此,他迫切需要以制度改造
来重塑金身。另一方面,张春江是一个有魄力的领导,他原来在信产部副部长任上搞监管时,从来
都是一个风格,就是雷厉风行。
同时,张春江的动作明显得到国家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毕竟重组直接需要的就是
资金,比如赎回、清退小网通的部分股权,替吉通还债等等。在这方面,网通得到了充足的资金支
持:2003年9月9日,中国网通集团获得国家开发银行的支持,根据协议,国家开发银行以优惠条
件向中国网通集团综合授信550亿元人民币,以帮助中国网通集团用于资产重组和未来移动通信网
络的建设;2003年12月,中国网通获发改委批准发行总额为50亿元的企业债券。
值得提出的是,张春江重用田溯宁和张晓铁让网通重组更加顺利和快速地进行,因
为在网通集团中只有田溯宁深知自己私募来的国际资本如何才能摆平,而信产部计财司出身的张晓
铁则深悉电信资本的运作。
从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的重组经历上看,它们并没有组建国际公司,而是只有一个
国际业务部。因此,网通国际的突然出现,让电信专家们感叹网通改制来得太快。一位常与网通接
触的专家告诉记者,“这应该算是网通的一个突破,在这一点上,张春江比较开明,听进了田溯宁
的建议。”
的确,自网通成立以来,田溯宁经历了一个重新被重用的过程。2002年,田溯宁虽
然出任网通集团副总裁,但原吉通总经理齐鸣秋在网通挂牌的最后一刻意外出局之后,他也受到了
来自各方的质疑:“集团内部关系一度非常复杂,田溯宁对传统运营商过来的中高层影响力有
限”,“田溯宁失意网通”等流言也从媒体频频传出。
这种质疑一直延续到2003年。2003年11月6日,在网通国际成立的大会上,以网通
国际总裁身份出现的田溯宁,让此前“在网通整合中田将出局”的传言不攻自破。
现在,田溯宁成为网通南方和网通国际的总裁,并兼任网通集团上市工作准备小组
组长要职。三分天下的两个都给了田溯宁,这体现了张对田的重视。
[!--empirenews.page--]
与田溯宁同样被张春江重用的张晓铁一向不被外界熟知。2003年8月,在张春江入主
网通4个月之后,他被提升为网通集团副总。张晓铁现在的位置相当于中国电信集团的副总吴安
迪,异曲同工的是二人都是从信息产业部经济调节与通信清算司司长一职上分别调任中国电信和网
通集团的,只不过吴安迪一到中国电信,就被集团委任为副总兼财务总监,而张晓铁进入中国网通
时,并没有如愿以偿地进步入领导层,暂时出任集团公司总裁助理、计划财务部总经理。
有观点认为,在前任网通集团的领导班子中,没有设置一个真正懂财务及资本运作
的副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三方融合的进程,而且最终后果是耽搁企业的发展良机,使中国网
通与中国电信的差距不断拉大,中国网通上市也为证券界所诟病。
曾剑秋认为,新一届的领导班子让张晓铁等熟悉国内外电信,懂资本运作的人进入
决策层,意味着加速网通的三方整合及上市。
张春江铁腕的背后
“当然,并不是张春江过去做总裁,就一下实现三驾马车。如果没有奚国华前任班
子和风细雨地做一些工作,把业务理顺,安定人心,后面也没法做。”专家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基
本上认同了网通总体整合思路的一贯性,“换句话,当初如果不是奚国华,而是张春江,网通也不
可能有今天这样的速度。”
陈金桥认为,其实不管是谁在任上,都是融合、改制、上市三部曲,这是国务院36
号文件定的改革方案,网通原来一直在做准备工作:清理、资源共享、统一品牌,思路早就确定,
只是看谁来做,什么时候做而已。
但值得提出的是,张春江采用一种近似行政的手段迅速整合网通,这应该引起我们
重新思考行政手段在大型国有企业重组中起到的作用。
学界对张春江的做法还是给予了基本肯定。曾剑秋在接受采访时认为,目前国有企
业还不具备通过市场方式来整合的条件,所以网通的行政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还是适合了中
国电信业这种整合的需要,因为市场的方式可能会做不到。
陈金桥也认为,网通正处于过渡时期,一个强力的手段和引导是必要的,因为网通
本身的优化重组就是一个破坏过去利益格局的过程。如果没有一个人敢于担风险,去破坏原来的格
局,雷厉风行做事,很多事情都是议而不决,效率低下。
当然,这样的手段一方面有利于驱除毒瘤,但另一方面也会有负面效应。陈金桥指
出:在融合过程中,如果简单化处理原来一些股东代表,清退一些原来的战略投资者,一旦处理不
好,下一步融资可能都会有问题,“还有抵触情绪,它利益调整太快了,原来的刚性没有消除之
前,会破坏一部分资源配置的效应”。
专家认为,由于整合速度太快,三方拖了好长时间没解决的问题看似一下子解决
了,但是在企业内部确实掩盖了一些矛盾。尤其处理吉通,行政色彩的确比较浓厚,几天之内就要
接管;而网通国际,也只是暂时消化了瘤子,但并没有什么问题都调整到位。
相对来讲,奚国华更希望一个完善的方案,他更在乎利益格局的平衡。但这样可能
就对改革的步骤带来消极的影响。而张春江的动作迅速,初步有框架,就雷厉风行去做了,虽有负
面效果,但效率很高。
“重要的是,目前三方既然已经搞了结婚仪式,而目前中国的电信业还没有完全市
场化,离婚还比较难,因此明智的选择是,大家都能看得远一点。”曾剑秋提出了一个良好的愿
望。
国资委方案是上市亮点
陈金桥把网通上市的动机归纳为三点:融资、融智、融制。
他分析道,中国的电信业并不是没有资金,但之所以国有电信公司都要走“三部
曲”:融合、改制、上市,因为中国的电信企业的经营体制改革和市场规划重组,是结合电信公司
的自我改造一起操作的,更看重“融制”和“融智”两个功能——制度改造,引入国外投资者的监
督、法人治理结构;引入智力人才,专业化的国际经营管理人才,这是中国电信企业特别需要的。
对网通来说,“现在的三部曲大家也认为是比较清晰的,但网通最大的业务增长点
是什么?靠什么取得竞争优势?”陈金桥认为,网通最大的危机仍然还在于网通的战略方向。
纵观网通的业务,宽带是它的优势,但宽带业务增长很快,收益增长却很慢。因为
宽带运营的模式并不成熟,很多基于宽带互联网的服务很难收费。另外,小灵通在2003年整个是
亏本的。而其固网在城市的普及率已经很高,在农村又赔钱。
在传统业务增长乏力,新业务又缺乏创新的情况下,网通的处境相当危险。整个
2003年,网通的增速只有4%,而同期南方的中国电信增速是8%以上,整个中国通信业的增长高达
13.9%。网通拖了电信行业的后腿。
网通现在面临的局势变成:被后面的联通超过,而前面的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又追
不上,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三部曲走完之后,网通上市应该向投资者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对
网通的高层来说,确实是最头疼的问题。
记者采访中获悉一个新鲜的方案。据说,网通已把他们的困难向国资委汇报,而国
资委也希望将网通作为一个试点,希望在体制上有所突破。
该方案认为,目前我国已经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3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在
国外上市,中国联通同时还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这3家已经上市的公司,国有股占的比重都偏
高,大概在70%~80%,而网通作为四大家中最后一家上市的公司,它的步子能不能迈得大一点?
比如让流通股更多一些。据说这是张春江特别想做的事情——联通是中国电信业改革的一个标志,
但能不能让网通成为最有特色的一个?
这个方案在国资委成立以前是没有的,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基本上在
国资委成立前就已经上市。网通作为最后一家上市,也是国资委成立后真正操作上市的一家。尤其[!--empirenews.page--]
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对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也强调了引入非公经济的作用。同时,这也涉及电信开放、
WTO承诺的问题。
这对找不到卖点的网通来说确实是个亮点,如果该方案得以推行,网通将拥有一个
中国电信业最有特色的股权结构,彰显网通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企业形象,而国际投资者往往注重
的正是长期和稳健。
当然,除了这个方案,其实网通也有许多方向:比如网通希望信息产业部在新业务
方面放松一下口径,当然这不可能只针对网通;比如给网通移动牌,但这似乎已经被投资者消化掉
了,因为投资者预期网通一定能拿到移动牌;还有就是走中国电信的老路,给投资者许诺高回报,
但前提是网通财务上要能负担。
倒逼国资委和信产部?
由于是4家中的最后一家上市,田溯宁曾在2003年年底表示,希望在借鉴前3家运营
商经验的基础上,网通的上市能成为准备最充分、最完善的一次。但现在看来,网通的上市将有可
能成为最迅速的一次。
在张春江领导下的网通突然提速,并宣称要在年内完成上市。对此,陈金桥有不同
的看法,他认为2004年年内上市不是没有可能,但是有困难。
从外部因素看,首先,虽然现在资本市场比以前好,但整个市场的回暖是逐步进行
的。第二,在海外上市的中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都已经成为投资者评价中国电信企业的标
本,如果网通再去争夺资源的时候没有很鲜明的特色,就很难在竞争中胜出,所以网通必须要有新
的卖点和亮点才去上市,否则成本就会很高。而对投资者来讲,已经拥有了前3家公司的股票,从
多元化投资的角度看就必须分散风险。投资者在追逐投资收益时不会同时拥有两家固网的股票。
从内部因素看,网通集团刚刚初步完成了集团内部资源的融合重组工作,它还不成
熟,所谓三驾马车,也只是2004年春节前才布局初定。
因此,陈金桥认为网通年中上市的说法过于乐观,否则恐怕网通集团很难有时间做
好充足的上市准备,进而将影响到上市融资的效果。
有的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甚至认为,这是网通故意放出的口风,是在倒逼信息产
业部和国资委表态。意思是说:“我要去上市,你总不能让我低于净资产去上市吧!”
而当年中国电信的上市,就被业内称为“流血上市”。当初美林在承销中国电信时
出现了两个重大失误:一是大势不好,2002年全年全球电信市场都异常低迷,投资者很难对中国
电信这样的固话运营商产生兴趣;二是定位摇摆,投资者看不清中国电信今后的发展方向。最初将
小灵通业务和未来的3G牌照作为卖点之一,但是却遭到投资者质疑,又改以高派息率力图塑造一个
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固话运营商形象。最后仅仅以略高于净资产价格实现IPO。
现在虽然资本市场有所好转,但如果没有相关的配套亮点,也无法吸引投资者积极
认购,网通的IPO价格也不可能定得太高。这也是信产部和国资委都担心的。
当然,也不乏被采访者对网通今年上市持乐观态度。曾剑秋甚至认为,即便网通没
有新的亮点,投资者一样也会买账。他的理由是,中国电信业现在的电话用户已经超过了5亿,全
球最大,实际上国外投资者早就看重了这个市场。甚至仅仅北京通信,就可以上市融资,比一些国
家的整体电信还大。
因此,他反对网通搞什么别出心裁,他认为国际市场上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规范,如
果网通能规范操作,强调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决策科学性,上市就会比较顺利。
不管怎样,网通集团已经开始背负着中国电信业改革的“句号”性任务上路。人们
希望,在网通融合、改制及上市完成后,中国的电信市场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走在市场化的轨道
上。
摘自《商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