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产部最快10月放开手机牌照 部分国企面临破产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我们一直在等待手机牌照取消的一天,好不容易国务院下发了相关文件,但
是信产部却还是不肯放开。政策的反复让我们感到心寒。”一位国内民营企业负责人对记者
说。按照WTO的要求?2005年我国必须要开放电信市场。虽然这是一个逐步开放的过程,但
是,既然国务院下发相关文件,等待牌照的厂商有理由要求信产部尽快执行。可是,当他们
兴冲冲赶往信产部的时候,却不断碰到钉子。
从1999年以后我国就停止向外资企业发放手机牌照,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共有36
家企业拥有49张手机牌照(其中GSM手机牌照30张,CDMA手机牌照19张)。然而目前国内实际
生产的手机厂商超过100家,他们高价收购或者与这些拥有牌照的企业合资取得生产销售手
机的合法身份,更多的企业则向它们借牌或帖牌来生产手机。而在这些拥有牌照的企业中自
己进行生产、推广和服务的只有十几家,甚至有的厂商连一条自己的生产线都没有。
据了解?目前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限制外资和民营企业在本国进行手机生产销售
的国家只剩中国一个国家了。手机牌照的放开标志着在中国长达六年的手机牌照时代的结
束。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手机销售量已经占到全世界的50%,中国手机牌照时代的结束也
必将给全世界的手机生产销售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
然而就在这新旧时代交替的时候,我们也清清楚楚的看到两大势力的最后交
锋。围绕手机牌照放还是不放的问题,国务院和信产部——一个是文件的发布者一个是执行
者——各执一词。
在此背后,则存在着放与不放的两大阵营,在希望放开牌照的阵营中有:没有
牌照的手机生产企业如创维、奥克斯、清华紫光和明 等厂商以及手机配套企业等下游供应
商,还有希望市场充分竞争的消费者;而在不愿意放开的这一方主要是已经拥有牌照的企
业,尤其是那些靠借牌得以生存的企业,例如中电通信。
信产部叫板国务院?
为了逐步取消与WTO相抵触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其中包括99年颁布的设立手机
准入机制的5号文件?国务院于近期出台了相关的412号和62号文件。牌照准入制度即将取消
最早的征兆出现在今年6月29日下发的《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
决定》?第412号文件?里,文中表示:“根据对现行行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务院
将对所属审批项目进行清理。”而清理的结果是,根据412文件详细列出的“确需保留的行
政审批项目目录”,在涉及“通信、电子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时,明确提出“不包括移动
通信类产品”。文件的正式实施日期为7月1日,而7月1号也正是我国行政许可法开始实施的
日子。国务院的意思很明确,从此企业进入手机行业将不再需要行政审批。据了解,更为明
确的讯息来自国务院办公厅8月23日发抵各地方人民政府的国办发(2004)62号文件。名为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出台的时间是8月2日。据悉在附
件中公布的211项保留项目中,涉及信产部审批的只有第97项,“主导电信企业规划备
案”,并没有涉及手机生产的项目。手机厂商对这两个文件的理解是:移动通信类产品的立
项投资从此就不在属于行政审批项目,而且将不需要非行政审批。那么1998年12月31日,信
息产业部和原国家计委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快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即“5号文
件”中的关于在国内生产和销售手机必须经过信息产业部的批准和1999年起信息产业部停止
对外资手机生产牌照发放的规定就不再有效。
对此,众多等待牌照的厂商欢呼雀跃,纷纷迁往信产部要求获准合法的生产销
售手机身份。可是在国务院相关法规出台以后,信产部并没有马上出台相关的规定措施,信
产部有关人员表示:“审批放开并不意味彻底取消牌照。手机牌照的行政审批归属问题并没
有最终定性,信息产业部至少在目前不会放开手机牌照。”在国务院下发了有关取消手机牌
照准入制度的有关文件之后,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一切还是维持原状。
近日信产部有关负责人表示:5号文件的修改问题涉及多个部委之间的行政协
作,并非信息产业部可以独立操作。信息产业部已经从7月份开始了解现有封闭牌照政策对
产业造成的具体影响。目前,该工作正在进行当中。但据知情人士介绍,至少在今年年初信
产部就已经暗示相关企业手机市场很快将放开,牌照的限制即将取消。那么至少从那时起信
产部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市场放开以后的后续工作了。
面对国务院和手机厂商们的双重压力,信产部为什么迟迟不愿意放开手机牌照
呢?
据某手机企业负责人介绍,向拥有牌照的厂商借牌生产的代价是每部手机需向
对方支付50-100元人民币。如果一个手机厂年产为1000万部的话,那么拥有牌照的厂商每年
的净收入就将达到5亿到10亿。而100多家无牌照手机厂商向不到40家的厂商借牌,这样算下
来平均3家厂商将共同拥有一张手机牌照,那么这些牌照拥有者一年的提留费将达到15亿到
30亿。奥克斯集团发展策划部部长黄江伟告诉记者:由于没有牌照我们将手机部门原本1000
万部的设计产能减少很多,即使是这样我们每年的牌照转租费还是达到几千万。
据了解,大多数没有牌照的手机厂商每年为此都要支付少则几百万多则上亿的
牌照转租费。据悉,仅向中国电子信息产业?CEC?集团旗下的中电通信借牌的企业就有多普
达通讯公司、神达公司、深圳宇龙公司、台湾上奇科技以及清华紫光等多家企业。
其中一个引人注意的部分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CEC?集团是在原来电子工业
部基础上组建的,信息产业部就是由原电子部和原邮电部合并组建而成,电子工业部撤消
后,信息产业部成立CEC并将原电子工业部旗下个企业统一划到此处管理。由此可见,CEC与[!--empirenews.page--]
信息产业部关系之密切。而CEC共有四张手机牌照,一家是厦新电子;另外一家是中原电子
集团,与日本NEC合作生产“NEC”手机,还有一家是合资企业飞利浦桑达通信,另一家就是
中电通信。它被业界喻为“专业借牌人”。
联想在2002年采用合资吸收的形式以9000万元占60%股份的高价买下了厦华手
机牌照,2004年2月广东侨兴环球斥资3.2亿元比净资产溢价70%的代价收购中电通迅,台湾
手机厂商明 电通今年3月与中电通信CECT合资(明 控股51%、中电通信49%)从而曲线进入内
地手机市场。明基苏州副总经理兼明 中电通信科技公司总经理黄汉洲时说:“我们等这个
牌照已经两年了,最后还是选择和中电合作的这种模式。我们只当这是买了一年的时间来了
解这个市场的状况以及构建我们在内地市场的渠道。”陪伴这一切举动的,是手机牌照拥有
者现金入袋的叮当声。
原来,手机牌照背后隐藏存在着巨大的既得经济利益。
等待反客为主
牌照的取消意味着以上相关利益的烟消云散。不仅如此,牌照取消之后,那些
曾经拥有牌照却几乎没有生存能力的国有企业将怎样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呢?据悉,信产部
在牌照放开之前将这些国有手机企业都作了妥善的安排。信产部内部有官员在这些企业负责
人面前暗示牌照放开可能会使一批拥有手机牌照的国有企业破产,由此可能会引发下岗以及
对地区经济发展造成冲击等负面影响。
基于以上认识,有业内人士猜测,信产部可能采取逐步放开的办法,最快会在
十月份宣布放开手机牌照,十一月出台手机产品相关审批规定,十二月接受申请,明年起正
式实施。
同时,信产部和发改委会采取有条件放开的方法,可能要求厂商要符合某些条
件才可以进入该行业。例如在规模上对出口量和产量做出一定的要求,或者要企业在主板、
芯片和软件上具备一定的设计研发能力。
即使这样,可能和那些希望以最快速度完全放开的企业的要求还有距离,但相
对于目前的状况来说,那些等待牌照的企业已经很满足了。
牌照完全不放开,最着急的就是那些民营的手机企业,它们在前期投入巨资打
造研发基地和购买生产线无非是看好巨大的国内市场,如果市场的大门被一张牌照堵死,手
机牌照拥有者的那部分收入就是他们看得见的损失,同时也可能意味着之前所有的投入将付
之东流。对于台资或外资企业来讲,它们虽然也急切的盼望市场的放开,但毕竟它们在其他
地方还有可以获利的市场,它们的损失会远远小于国内民营企业,可以说它们有时间和资本
来等。而此刻的民营企业简直有点孤注一掷的绝望,它们盼望牌照放开的焦灼心情简直是无
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手机牌照不放开,等待牌照的手机厂商除了缴纳牌照转租费之外,还要继续在
自己的手机上同时打上自己和对方的品牌。企业都不愿意对这样的双品牌手机进行宣传,主
要原因据企业介绍这样的合作本身就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从研发、生产到销售主要的
投入都是由自己完成,最后还要宣传别人的牌子。“这样的广告做好了我们都不清楚是在给
谁作宣传。”一家手机合资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说。“我们的宣传广告都做好了,但是现在
牌照又不放开了,这片子也不让我们放。品牌是企业的生命线,现在这样对我们产品的品牌
造成的冲击绝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一家国内民营企业市场负责人说。“牌照放开以后
我们才能投入正常生产和销售,如果还像现在这样根本不可能盈利。”
当然,半年的时间可能对挽救病入膏肓的国企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对于等待牌
照的企业来说,只要熬到最后,胜利就等到了一半。届时,“牌照一旦取消,之前的合作就
意义全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知名手机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信产部为了不让这些
企业死掉,曾暗示我们对这些国有手机企业进行收购或者兼并,以保证他们的存活。很多资
金雄厚的企业也的确这样做了。但是牌照制度取消之后的两三个月,我们和它们的合作就会
彻底结束。取而代之的形式我们已经在一起讨论过,它们会成为我们的客户,我们还会向它
们供应我们的产品,之前大家共同建造的渠道也还会存在。”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其实可以效仿国外通过入网等非关税壁垒来保护国内的企
业的方法。日本和欧洲采用的是通过对国外手机产品进行严格的技术测试的方法来保护本国
的产品,另外也可以延长国外产品的测试时间,利用时间差来保证国产产品上市抢先占领市
场。
摘自《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