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曝2.8亿亏损 收购马可尼艰难前行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信息产业部的数据似乎跟任正非开了个玩笑,信产部最近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国电子百强企业报告,报告显示,在今年前5个月,电子行业利润整体性滑坡,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1月—5月份亏损2.8亿元,与去年同比下降171%。
7月底,华为新闻发言人傅军曾大张旗鼓地宣布:华为在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330亿元,其中海外销售达24.7亿美金,并且海外销售额将首次超过国内销售额。然而,在那次宣传活动中,华为并未公布华为的利润。
8月19日,就在华为方面在公布销售收入20天之后,第一次公布了上半年的利润情况:华为在上半年实现利润1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
前5个月亏损2.8亿元,而上半年仍赚14亿元,这意味着,华为在6月份完成了一次神奇大逆转——华为在6月一个月至少实现利润16.8亿元。华为方面一位女士的解释是,信息产业部数据是属实的,之所以扭亏,是因为不少海外业务销售合同在前5个月就签订了,但销售回款却集中在6月份。因此,虽然前5个月出现亏损,但在整个上半年华为仍实现盈利。
外界猜测华为前5个月出现亏损,更多是因为华为在价格战上拼得太厉害。
事实上,任正非已经意识到“价格战”的危险,在一次内部讲话中,任正非强调“在海外市场拓展上,我们不打价格战,要与友商共存双赢;不扰乱市场,以免西方公司群起而攻之”。
华为的对手们谨慎欢迎任正非不打价格战的表态。不过,竞争对手仍心存疑虑,一位人士幽默地说道,“任总说不打价格战,全国人民都笑了。”
豪赌马可尼?
2.8亿亏损让华为收购马可尼一事蒙上阴影。
虽然华为在6月份扭转亏损,外界开始质疑华为财务能力以及华为现金流并不稳健。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狄加认为,华为没有上市,不需要对外披露很多内部消息,信息不用公开,不用提交各类财务报表。尽管如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财务专家则指出:华为上半年销售收入取得330亿元,利润仅14亿元,销售利润率不到5%,下降得非常厉害,这意味着,华为已经告别超额利润阶段。
观察人士认为,华为利润率持续下滑的情况下,如果强行收购马可尼,可能会损害华为的财务健康。
不过,外界的担心也许是多余的。即使华为自身的现金流不支持此项收购,但华为可以从银行获得支持。
有知情人士透露,华为在实施海外扩张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中国金融业低息贷款的帮助。华为去年从国家开发银行获得了100亿美元授信额度,中国进出口银行也向华为提供了6亿美元贷款用于扩展海外业务。
尽管业内把任正非收购马可尼视作华为国际化的一步重要棋子,但收购马可尼话题在华为显然敏感而不受欢迎。
另一方面,英国媒体虽然爆出华为可能收购马可尼,但马可尼公司也仅仅证实,它与一些潜在的竞购者举行了谈判,并没有说明华为公司是否位列其中。华为方面也拒绝发表评论,并把西方传媒的报道称为“猜测”。华为人士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国外关于华为的报道有80%都是错误的。”
不可否认,华为公司是为数不多的可能实现海外扩张梦想的中国公司之一。尽管任正非在马可尼一事上冷漠以对、不置一词,任还是清醒地指出:“网络的存在使得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不仅对于我们华为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是世界所有国家都不可避免的。因此,这个时候希望封闭起来不要走全球化的道路,实际上是错的。”
敏锐地关注国际化下如何生存的任正非意识到了机会:“这个时候必须勇敢地面对全球化,发挥自己国家的优势,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华为对自己这种大规模海外收购的雄心不是大肆宣扬,相反,华为表现得小心翼翼,执行副总裁徐志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出言谨慎:“我们采取了与联想集团和TCL不同的战略。”
华为以前的海外扩张策略跟思科类似:在财务能力允许下,不断收购有独特创新技术的小型科技企业,以及和国外通讯巨头成立合资企业。任正非比较成功的例子就是,华为帮助俄罗斯修建了该国最长的一个光环网,该项技术就是华为收购一家美国公司取得的。不过,合资公司的效果并非那么好,本报在6月底曾经独家披露华为3COM公司出现亏损情况。
收购马可尼意味着任正非的收购策略将会一次重大转变,这可能是华为国际化进程的一次跨越。
不过,海外观察人士仍将华为公司视为最有可能的竞购者,部分的原因是,马可尼此前曾同华为达成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马可尼和华为将互相销售对方的产品。马可尼CEO迈克-帕顿(Mike Parton)曾经表示:“与华为签署的交互销售协议使我们有能力向客户提供价格更具竞争力的数据产品,这是对我们的光纤、接入和软交换产品的必要补充。”同时,华为将转销马可尼的微波无线电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
另外,华为一直热衷于进入海外市场,对英国等欧美市场表现出极大热情,事实上,华为已经成为英国电信(BT)的21世纪网络供货商,任正非也意识到,价格优势并不总是能给公司赢得业务的。
观察人士认为:若收购马可尼并解决其就业问题,将使英国政府减轻在失业方面的压力,也能让华为取得英国政府的好感,从而在英国进一步拓展市场;华为也可以此为跳板,借助马可尼在当地发展新客户以壮大在欧美业务,这样华为可以在德国、美国等关键市场上站稳脚跟。
马可尼在今年上半年落选英国电信(BT)的21世纪网络优先供货商,为这家在过去5年中陷入困境的老牌电信设备商雪上加霜。马可尼最新的财季报表也表明:马可尼的亏损继续扩大,经营出现艰难局面。但对华为来说,这也提供了潜在的低成本介入机会。
也许对任正非来说,现在可能是在马可尼赌一把的时候了。
海外并购艰难前行
英特尔前董事长安德鲁-葛洛夫曾说:“没有人会事先为你敲响警钟,提醒你已站在转变的边缘。”
任正非面临一条坎坷的向海外转变之路,任承认这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之路。虽然海外销售收入超过国内,但利润额以及利润率的下降,让华为海外扩张走得艰难。任正非并不糊涂:“我们要勇敢地开放自己,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要积极与西方竞争,在竞争中学会管理。十多年来我们从来没有提过我们是民族的工业,因为我们是全球化的。如果我们把门关起来,靠自己生存,一旦开放,我们将一触即溃。”
外界普遍认为:华为收购马可尼也将同样艰难。华为首先将遭遇英国人的马可尼情结。
马可尼公司曾经是不列颠帝国的象征,承担英国人的光荣与梦想。
人称“无线电之父”的马可尼公司创始人古列尔莫-马可尼曾完成了第一次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波传送、第一次SOS紧急信号的使用和第一次公共无线电广播。过去几十年里,马可尼在世界电信设备行业中占有重要席位。但从2001年起,马可尼陷入困境,虽然几经债务重组以及多次裁员,马可尼的经营始终不见起色。
从行业来讲,华为树大招风,而且华为市场销售人员的某些手段确实值得斟酌,这让很多对手大为恼怒,这些竞争对手包括欧美电信巨头。一位并购专家警告,竞争对手会利用保守势力兴风作浪,掀起廉价的民众的马可尼情结,以民族抵触情绪来抵制华为的收购。
其次,马可尼债务太多,马可尼在员工养老金方面有巨额赤字,这背后可能会隐藏非常多的财务黑洞,华为收购的隐形成本太高。一位华为前员工建议:华为有这个钱,不如把马可尼的关键人物挖过来,通过个人关系增进华为在欧洲的客户关系。
马可尼最近放出风声:潜在收购方还有阿尔卡特、中兴通讯。分析师认为:这是马可尼的抬高自身价码之举。一位业内人士希望华为、中兴不要犯收购罗孚汽车的错误:罗孚汽车巧妙利用两家中国汽车厂商的矛盾,把一堆废铜烂铁卖出了一个好价钱。英国人同样深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这位业内人士呼吁:“中国企业相互死掐让外国人得利的错误不能再重复了。”他还建议:“中兴可以继续采取有效的跟随华为策略,等华为把欧洲市场打开了,中兴可以迅速跟进。对中兴来说,这可以少花钱,多办事。”
对任正非来说,中兴并非同城死敌,任正非清楚地知道:在商场,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任正非也直言不讳“华为是一个功利组织,我们一切都是围绕商业利益的”。任正非最近的内部讲话也把中兴在内的竞争对手称为“友商”,这也是任正非释放的一个善意信号。
近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案例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
2005年1月,我国第三大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考虑对美国同业对手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公司发出逾13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
7月2日,美国众议院高票通过两项议案,反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认为这项交易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有潜在影响。
8月2日,中海油撤回对优尼科公司的收购要约。
海尔竞购美泰
2005年6月21日,海尔联手多家美国私人投资公司, 向美国第三大家电巨头美泰提交收购请求,报价至少为12.5亿美元。
7月18日,美泰公司称收到来自美国大型家用电器生产商惠尔浦公司递交的提议,宣称惠尔浦董事会希望以总报价2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泰,7月21日,海尔决定退出竞购。
据投行人士分析,海尔收购美泰,除产品线互补外,一直梦想在美国上市的海尔,很可能借助美泰曲线上市。
南汽竞购罗孚
罗孚被收购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上汽与南汽(南京汽车工业集团)则是这场竞购活动的主角。
南汽是国内最早瞄上罗孚汽车的企业。当初该集团先于上汽与罗孚接触,意欲与其在国内成立合资公司,但由于资金实力有限,便希望上汽为其提供约10亿元的贷款,三方共建合资汽车公司。就在南汽犹豫期间,上汽开始单独与罗孚谈判。
2005年4月7日罗孚宣告破产。
就在上汽踌躇满志对破产罗孚志在必得时,南汽第三次出击,7月22日,普华永道宣布罗孚已被南汽收购。
联想竞购IBM PC业务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宣布将以12.5亿美元收购IBM全球PC业务,包括笔记本和台式机业务,具体支付则为6.5亿美元现金及6亿美元股票,IBM高管沃德出任联想集团CE0,杨元庆改任董事长。
2005年5月1日下午3点,联想正式宣布完成收购IBM全球PC业务,杨元庆将接替柳传志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
合并后新联想将以13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
TCL集团与法国汤姆逊公司重组
汤姆逊为全球四大消费电子类生产商之一。
2004年7月29日,TCL与法国汤姆逊合资组建的合资企业TTE CORPORATION(简称TTE)在深圳正式挂牌运营,新公司TTE彩电年销量达到1850万台,成为全球最大彩电企业,这也意味着中国企业首次有实力重构主流产业世界版图。(胡欢欢整理)
海外并购专家观点
海外并购对于中国本土企业而言必定是一条坎坷之路,然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利用全球资源是我国优秀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虽然海外并购将遇到高风险,但是,困守国内,不敢迈出国门,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石育斌(中国社科院全球并购研究中心)
对中国企业而言,进行海外并购的多是大型的国有控股企业,这些企业除了经营利润以外,还承担着诸如保证国家对战略部门的控制,国家作为大股东强化公司治理机制,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保证国家税收以实现更为平等的收入分配等重任,这就必然与长期在国际市场经营多年的以利润为最重要目标的外国合作伙伴发生冲突。国有企业也无法同时兼顾商业效益和非商业的社会目标;于是这些企业在海外通常不得不面临一个经营目标的大转变。
——刘翔利(北京福明投资咨询公司)
目前中国公司还集中在代工的起步阶段,公司完全依赖中国生产要素的优势以及中国庞大市场的规模才成长为现在的规模;中国公司还不熟悉海外的市场,缺少跨国与跨文化管理的经验,甚至连这种跨国并购的项目自己都难以独立完成。所以目前发生在中国公司身上的并购行为严格说就是中国本土公司对海外公司的收购,并购项目的操作以及并购后企业的运营对中国公司来讲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罗清启(帕勒咨询资深董事)
遗憾的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企业擅长的行业和产业并不多。因此目前中国企业的购并特点基本上是一种合并同类项的模式,是以平面扩张为主的,而非产业爬升式的扩张。最近五年,中国企业战略上有困惑,产能扩张非常之快,很快似乎就走到了头,本来中国企业能做的事情就是为数不多的一些行当,国外企业到这种时候,大多都是产业升级或转移。但中国企业的方式更多呈现为产能和市场同时摊大饼,饼越摊越大,在国内摊完之后,就到国外摊。
——曹远征(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