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收购港湾的N种真相(1)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也就是在同一天,华为科技和港湾网络联合宣布,二者达成有关收购的意向性协定,并正式签订谅解备忘录,华为将收购港湾包括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光网络、综合接入设备在内的宽带产品线的全部资产、人员、业务以及相关的全部知识产权。
港湾网络始于华为,终于华为,在经历上市失败,西门子并购“触礁”后,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虽然任正非一向不按理出牌,但华为收购港湾依然出乎业界预料,毕竟现在的港湾似乎对于华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从业务范围上看,华为科技的产品线早已包括了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光网络、综合接入设备,其合资公司华为3Com和港湾网络的业务和市场定位更是基本重合。从营业额来说,港湾的营业额不过是华为的零头。通过这次并购,华为究竟要的是什么?
无处藏身的港湾网络
在收购协议达成后,华为的新闻发言人傅军曾表示,华为收购港湾的只是部分资产,港湾网络还将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独立存在。
在李一男给内部员工的邮件中,这种说法也被证实,“续存公司将保留售后服务队伍和相当数量的存货以满足客户扩容、背板背件的支持,并保留部分技术力量,负责网上问题的处理。华为公司也将外包相当部分的售后安装工作给续存公司,使得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产品生命周期)有足够的能力来履行对于客户的责任。”
但失去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光网络、综合接入设备等业务的港湾网络,几乎已经成为一个空壳,一个只是为了履行客户责任而存在的“部门”,而不再能称为企业。甚至在收购行为没有发生之前,港湾网络已经失去了独立生存能力,在华为面前丧失了抵抗的能力。
事实上,港湾高速增长的奇迹也就是在2001年到2003年,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47亿元、4.1亿元和10亿元,每年几乎以翻番的速度迅猛增长,并成为老东家华为在国内市场最为强劲的竞争对手。不过好景不长,很快遭遇任正非亲自坐镇策划的“打港办”的强力狙击。在和港湾抢单时,华为和华为3Com甚至采用“零利润”的做法,港湾的市场环境每况愈下,2004年的业绩相比2003年几乎是停滞不前。
而在资本层面上,港湾也遇到难题,在2005年9月的NASDAQ登陆过程中触礁。据传主要症结在于融资金额没有达成一致,港湾希望能融资4亿美元,而高盛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认为融资2.5亿美元比较合适,双方的分歧导致港湾的上市计划一拖再拖,终致触礁。
在上市失败后,去年12月23日,有媒体曝出西门子德国总部的代表与港湾网络正式签订了收购协议。西门子以1.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港湾包括三个系列的宽带高端产品的全部技术、专利以及100余名技术人员—这部分资产所带来的利润占到港湾网络总体的近60%。但随后来自正式的渠道消息称,港湾与西门子只是草签了协议,双方的收购因为某种原因最终搁浅。
据传,华为总裁任正非曾为此事给西门子总裁发过一封邮件。任正非表示,如果西门子收购港湾的话,那么华为将在全球市场与西门子开打价格战。正是受到来自华为的压力,以及考虑到与华为的关系(西门子与华为有合资公司),西门子最终放弃了港湾。
至此,港湾网络上市触礁,联姻搁浅,市场业绩不佳,面对华为的强力进攻已经无处藏身。
原因A:华为对技术的追求
华为一开始也是靠“倒卖”别人的交换机起家的。不过任正非醒悟的比较早,“我过去倒腾别人的东西,经常是受制于人,经常是要货的时候你没货,或者随便加钱”。这种醒悟让华为对于技术的研发相当重视。
曾在华为担任副总裁的李玉琢在他的书中说:“我从未看到国内企业如华为这样肯在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投入。多年来,华为始终坚持员工总数的35%以上的强大开发力量,8%~10%的收入总额被用于开发。记得有一年,因为公司为开发拨付的资金没有用完,李一男被任正非臭骂一顿。”
港湾虽然是一家成立不到6年的新公司,但自李一男创业起,其目标定位就非常明确,专注于宽带IP基础网络设备,致力于技术领先的道路。尤其是在李一男离开华为时,有近百名华为的核心技术骨干随同他一起离去。据统计,2003年到2004年短短两年间,港湾网络共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发明专利158项。
相信无论是华为内部还是外部,都没有人能够否认李一男是个技术天才,他对技术趋势的把握是任正非所欣赏的。若非如此,过去任正非也不会授予他研发的重任。据传,在华为时李一男力主“IP”是未来通信技术的主流,但在内部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几年后IP通信的迅猛发展,证明李一男在这一点上没有错。任正非曾经表示,华为在很多地方比不上小公司,小公司创意强,像港湾以多业务传送的思想来开发传输产品,还有交换机上许多自主开发的东西,华为比不上。
在西门子和港湾曾经达成的收购协议中,研发力量和技术实力也是一个重要的砝码。根据当时披露出的收购条款,西门子愿以1.1亿美元收购港湾面向运营商市场的PowerHammer、ESRHammer和BigHammer三个系列的宽带高端产品以及全部技术、专利和100余名技术人员。
有华为员工表示,阻碍华为由土狼演变成为狮子的,就是过于强调销售,缺乏一股强大的优秀的研发中坚力量。如果说,华为借收购港湾的机会,大大弥补自己的研发力量,重新构建核心研发力量,似乎并不为怪。
原因B:成也资本,败也资本
港湾网络能够在2001年~2003年持续高速增长,应该说得益于资本多多。据报道,港湾曾与美国华平投资公司约定,在华平入股港湾后,港湾应该在4到6年内,实现业务的成倍增长,并最终在海外上市,以使华平等风险投资套现退出。
2001年5月,美国华平投资公司和上海实业旗下的龙科创投,分别向港湾网络注资1600万美元和300万美元。2002年5月,两家公司再次分别向公司投资3700万美元和500万美元,并为其提供了3500万美元的银行贷款担保。2004年3月2日,港湾又吸引到包括TVG投资、淡马锡控股和原股东的3700万美元注资。最后形成的股权比例为,李一男持有约24%的港湾网络股权,员工持股亦占约25%,其余51%左右的股权则掌握在风险资本手中。 [!--empirenews.page--]
27岁即当上华为副总裁并主管研发的李一男并不会以美国的方式给创业投资家们讲故事,但他纯粹的中国方式也能打动这些VC。虽然前后两次总共向港湾网络投资达6100万美元的华平和龙科表示其看中的是港湾网络的创业团队,但很多人都认为华平投资的就是李一男本人。
而在资本方对港湾大力投入后,港湾的产品线快速扩大。据内部人士表示,有的产品根本不赚钱,却占用大量的研发力量和资金。港湾为了尽快上市,选择急剧扩张。如果港湾没有上市压力,而是集中力量做一些利润高的产品,港湾发展或许会比较缓慢,但前景应该会不错的。
随着资本力量对港湾网络投入的越多,其对港湾网络的隐性控制权也就越高,当然这在港湾高速发展时并不会显现出来。如果港湾网络能够顺利在NASDAQ上市的话,那么资本获得良好的回报,迅速抽身,由NASDAQ成千上万的投资人接手。李一男和管理层依然能够控制港湾的走向,这将是一场完美的在资本层面上的合作。
但是当港湾受挫于NASDAQ时,问题就严重了,因为资本失去了短期退出的最佳通路。当港湾网络2004年在市场上“难得寸进”时,港湾就已经由“难得一见的好项目”,变成“烫手山芋”,这必然促使资本方尽快从中抽身,以免利益受损,或尽量减少损失。在投资回报无法实现的预期下,资本选择了一条最现实的道路。
一位港湾的技术骨干在某BBS论坛上表示:“我不相信男哥(指李一男)会忍心卖掉我们引以为豪的血汗结晶,是华平和华为联手将港湾逼上绝路。”事实上,当资本方决定从港湾尽快抽身,先后寻找到西门子和华为时,沦为“小股东”的李一男基本上已经没有阻止的能力了。
有分析师认为,李一男是风投股权比例过大的一个受害者。但是对于创业者来说,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迅速做大,必然需要资本力量的帮助。接受资本的帮助,为资本的高回报寻找通路,在NASDAQ上市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为了上市,必然要把营业额迅速做大,因此必须迅速扩大港湾的产品线。扩大产品线就需要向资本寻求更多的资金,这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港湾股权。而一旦上市受挫,市场表现恶化,这一切就成为最黑暗的恶性循环。
到底要不要钱,要大钱还是要小钱,永远是创业者的两难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