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面传输标准有隐情 交大方案夭折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目前的融合标准是两大标准的叠加与广科院移动纠错码的结合,这不仅没有带来技术的创新,还带来了技术处理的复杂度。”9月27日,一位从事载波技术研究的人员这样告诉《IT时代周刊》。
由于标准出台,允许地方广电局酌情选择多载波或单载波技术体系标准,这使清华和交大原来的标准之争衍化为市场博弈。双方铆足劲开辟市场的同时,如何有效协调各地无线数字传输和接收,无疑将成为困扰网络运营商的一大难题。目前,适应于两种技术的所谓双模接收端芯片并没有出炉,融合标准的执行似乎并没有1+1=2那样简单。
曾经亲历标准之争的当事人,如今开始积极投身到新一轮市场争夺。值得玩味的是,清华和上海交大对于融合标准都有着不同的解读。那么,融合标准在内部人士看来,究竟是怎样的面目?后标准时代,竞争双方市场争夺结果日渐清晰。
国家标准与清华技术一致
融合标准一经出台,就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一个融合了单载波和多载波技术的地面传输标准将如何进行市场推广,业界对此充满了兴趣。
8月30日,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仅仅公告的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框架,并没有出台相关配套标准和实施方案。不过广电总局副总工程师杜百川表示,标准中包含了单载波标准和多载波标准,尽管融合标准提升了使用成本,但地方广电使用的灵活性更高,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处理。
广电总局的表态昭示了两大标准进入真刀真枪的市场博弈阶段,依靠市场检验来确立真正具备竞争力的技术标准。
“我们目前侧重于固定覆盖的推广,主要针对有线电视覆盖不到的城镇。清华的多载波标准主要侧重于城市的移动接收或者手持设备接收。两大标准现在是错位竞争。”上海高清数字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总裁助理王尧如此告诉本刊记者。作为上海交大标准的核心企业,上海高清一直承担交大标准的技术研发和产业推广等多项任务。
现在看来,两大阵营似乎又重新回到标准出台前的跑马圈地的争夺中,除了在有关技术参数中添加广科院的移动纠错码之外,两大技术阵营的市场推广没有更多的改变。唯一不同的是,眼下的竞争是在融合标准的框架之下。
新的市场比拼,双方必须保证技术与国标所规定的技术框架的参数相一致。一位亲历标准之争的某芯片设计企业副总裁透露,国标以融合标准告终,照顾了参与竞争的两大院校的利益,无论是清华还是交大,在参与地面传输标准的竞争中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要将基于不同原理的清华标准和交大标准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在技术层面是不可能的。
这位副总裁指出,新出台的国家地面标准的技术框架是基于时序同步理论(源于清华方案),与原清华方案的技术框架相比几乎一致,除了添加了广科院的纠错码之外,融合标准根本上就是基于清华多载波技术……这在圈内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国标没有所谓的两块芯片,更没有所谓的开关选择传输模式的荒诞说法。他还向本刊记者一再强调,只要懂技术的人仔细浏览过国标文本内容,就能够明白融合标准的实质。
“交大的单载波技术如果要继续推广,必须要符合国标的技术框架,从根本上就是要符合多载波的技术要求,这对芯片设计的要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应的芯片的成本也会相应增加,商人逐利,产业链下游的企业自然会主动选择利润高的技术模式。清华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副总裁说。
此外,本刊记者从复旦微纳电子有限公司获悉,在11月初,复旦与清华将计划联合推出基于国标技术要求的芯片——中视二号。有知情人士透露,这枚芯片仅仅是在中视一号的基础上,加入了广科院的纠错码。尽管能够实现单载波的接收,但是这并不满足交大单载波的有关技术参数。
国家标准化委员会8月30日公布的地面传输标准,并没有公布有关的文本内容,只有相关的院校和企业能够看到这份文本。前述副总裁认为,文本公开只是时间的问题,未来这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一个很大的笑话。
苦熬10余年,融合标准终于浮出水面,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把发射端知识产权无偿转让给国家,这项宣称集结了多载波和单载波两项技术的融合方案,却至今没有研制出兼容两大技术的接收端芯片。王尧透露,上海高清目前开始设计研发这一芯片,但是国家有关部门并没有组织研发接收端双模芯片。如果按照知情人士所言,融合标准根本上基于多载波技术,单载波技术在芯片及其整体解决方案上需要作出较大的改进。
从标准之争转向市场竞争
国标出台之后,有意淡化院校的色彩以有效推进产业化进程。按照规定,2007年8月1日起,国标强制执行。届时,欧洲标准等地面传输标准将全面退出市场。从2006年9月1日到2007年7月31日近一年的国标准备期便成为清华和交大全面发力,联络上下游企业积极开展市场推广的冲刺阶段。
双方各自旗下的企业——深圳力合(支持清华方案)和上海高清(支持上海交大方案)成为这场竞技中的主角。“目前我们正出台一份新的产业推进部署计划,即将全面推出与各厂家合作。”王尧说。
与清华相比,交大标准的产业化进程一直不及对手,深圳力合此前也与近20家发射机厂商和30余家终端厂商达成战略合作,并生产了多款样机。王尧坦言,上海高清在先期与企业合作较少,但是未来会加速与厂家的合作。目前与上海高清合作的机顶盒厂商已经达到20家,发射机厂商10家左右。未来还会加强与系统集成商的合作,促进产业推广力度。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无线数字产业链下游厂商大都没有太多的技术储备,开展合作的前提多以利润为重。尽管交大一直宣称核心芯片已经实现量产,但是业界却一直对此持有怀疑。况且国标出台后,适用于融合标准的芯片尚未设计完成,芯片产业化需要时间,相关的设备造价相应提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empirenews.page--]
“国标中有关技术框架的规定,对于上下游企业和运营商而言都是心照不宣。长此以往,相关企业和运营商会根据技术的市场竞争力作出判断。上海高清或许可以不惜血本推广单载波技术,但它既需要承担高额的推广费用,还需要解决满足国标规定的一切技术参数,这更加大了它的投入成本。”前述副总裁强调。
据王尧介绍,上海高清在未来会将主营业务放在地面传输的固定覆盖应用,目前除了崇明岛之外,还在河南安阳、湖南株洲和安徽奉阳开展了市场推广,未来的市场重点会继续发展农村和县级城市。
与上海高清相比,深圳力合更侧重于从移动接收的市场,目前在国内近30个城市推广车载数字电视应用。清华阵营一度期望能够在未来的手机电视标准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广电系统自行研发了命名为CMMB的手机电视标准,使清华阵营把市场推广注意力重新回到了固定覆盖。届时两大阵营将逐渐形成正面竞争。
产业链达万亿级
面对数字地面传输标准出台,有评论人士对无线数字市场的前景持悲观态度,但资本市场的反应却表明了投资者颇具信心。受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影响的产业链中的多家焦点企业,如A股中G同方(600100. SH)和飞乐音响(600651.SH)、G南洋(600661.SH)都在标准出台一周内持续大涨。
目前全球约有14亿台电视机,其中我国超过4亿台,除1.12亿户有线电视用户外都是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的潜在用户,再加上车载移动电视等用户,规模相当庞大。有人算过一笔账,标准出台,启动整个数字产业链,级别达到万亿级。没有企业能够抵挡这个巨大市场的诱惑。深圳力合相关人士曾告诉记者,标准出台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台湾和国外企业希望参与合作。
面对有线电视数字化和IPTV在国内的推广应用,数字地面传输的市场推广面临考验。受到节目内容匮乏的影响,无线数字电视的推广会遭遇一定的阻碍。如何真正撬动这个巨大的市场,合理的商业运营模式十分关键。在采访过程中,本刊记者注意到两大阵营都不约而同地谈及这个问题。“只有在实现用户买单的基础上,兼顾设备供应商、网络运营商、节目供应商三方利益,运营模式才能成功。”王尧说。
清华阵营和交大阵营存在竞争,但共同还肩负开启无线数字电视市场的责任。新公布的标准并没有制定有关地面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时间表,也没有出台任何相关细则和实施方案。“这给企业制定相关的计划带来了难度,也使运营模式的制定等都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前进了。”前述副总裁对此颇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