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还需要何种“武器”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有点像兴致勃勃地来到一场化装舞会,却被粗鲁地当众指指点点。虽然由美国最大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之一贝恩出面去收购和控股3Com,华尔街最负盛名的投资银行高盛来提供专业建议,参股不到20%的华为,还是成了媒体和美国政府紧拽不放的大疑点。
很多人会感慨美国人粗糙的“定罪”逻辑。首先是一个议员摇臂疾呼:这里有阴谋!电信设备商3Com,同时也生产五角大楼、美国陆军和情报部门使用的电脑反侵入检测设备,因而并购可能让政府的计算机网络遭遇不测……在杂音响起后,贝恩方面立刻主动向有关方面递交材料。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案是,将关系到军事或安全的部门从收购中剔除即可。但这样的做法,只是单方面减少了出售3Com的障碍,并没有驱散缠绕在华为头上的疑云。
事实上,这个交易里,是华为,而不是贝恩或3Com,遇到了国际扩张中绕不开的门槛——要在不同市场取得入场券,以至成功,仅有极具性价比优势的产品是不够的,一个公司需要与其国际化程度相符的公众形象。
首先,华为在参购3Com遭遇到的质疑,与其长期刻意低调、回避媒体的做法不无关联。一直以来,即便中国媒体对华为也往往感到云山雾罩、一知半解。以收购3Com为例,华为甚至没有给出一个有力的商业逻辑。
新闻通稿中,华为语焉不详地表示“通过新的业务重组后,3Com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带来更多的价值”。但就在大半年前,华为刚刚退出了与3Com在中国的合资企业H3C。H3C目前约占到这家美国电信设备商收入的一半。一位电信行业分析师表示,也许华为更看重的是3Com品牌对美国市场的号召力。但从区域市场比较来看,中国对3Com的收入贡献是北美市场的两倍有余。
其次,对于来自非商业层面的疑问,及时、正面的回应之外,来自第三方的独立判断就显得尤为关键。作为一个非上市企业,在遭遇类似“国家安全”大棒时,华为便少了诸如评级机构等给出的具有公信力的判词。
支持者也许会反驳说,这是只有在美国才会遇上的“特色”麻烦。华为在其他很多市场,包括一些欧洲发达国家,都打开了局面。根据公司网站披露,2006年,海外业务占到华为656亿元销售收入的65%,数类产品在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但正因如此,进入美国市场对于成为全球一流电信设备商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要想实现这个重大的跳跃,华为真正缺少的“武器”既不是技术也不是销售网络,而是一个世界级企业应该具有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