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2008,RFID的三个锦囊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摘要:尽管RFID">RFID的应用与媒体热炒的高期望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但暂时的低潮反而孕育着巨大爆发的机会。
核心观点:信息通畅、产品可靠再加上应用创新,这将成为2008年RFID">RFID行业领跑者的三个锦囊。
转眼又是岁末年初,在2007年冬天的第一场雪中,笔者遇到一点麻烦。
一觉醒来,发现悄然而至的瑞雪,把原定计划打了个措手不及。因为下雪,交通可能不畅,而上午还有一个重要的会议,所以急急忙忙收拾妥当后,没来得及吃早饭,就匆匆出门。
没想到还是遇上了堵车。尽管笔者绞尽脑汁试图寻找最佳行车路线,但是环路上几个关键点的拥堵还是无法避免。来到会议地点已经几近迟到,可笔者在地下车库中转了两圈却没有找到车位。最后不得已停在墙角,赶忙冲向二层会议室。为了节省时间,我选择了走楼梯。从地下二层冲到一层大堂,却又发现立了一个“此门不开”的牌子。只好原路返回,等电梯上楼,所以还是迟到了……
我们不能埋怨老天爷下雪,也不能说交通拥堵、停车位不足,甚至是酒店服务不周。其实归根结底,这就是一个信息透明度的问题。如果坐在车上就能够及时了解周边道路流量,或是进入停车场时被告知哪里还有空位,再或者在地下二层便有指示牌说明由此不能通向大堂,笔者的这些麻烦便都可解决。在当今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公众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在一些场合,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知情权”,更希望及时获得“知‘所有’情权”。这在地理信息、交通、供应链管理等领域显得尤为重要。
自动识别技术就是为此而生的。特别是RFID技术,非接触、远距离(相对)、低成本(相对),都使它成为一项炙手可热的创新技术。但是千万可不要掉入陷阱!RFID技术的应用是和信息化水平密切相关的。前者只是提供了一种信息自动采集的手段,后者才是决定信息处理和利用效率的关键。有些不甚成功的RFID应用案例其实就失败在信息点过少、信息流不能成“环”,自然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率。
2007年4月,信息产业部发布了《关于发布800/900MHz频段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试行规定的通知》,公布了《800/900MHz频段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规定(试行)》。这可以算是国内RFID领域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自此拉开了国家标准制定的大幕。虽然其作用目前还没有显现出来,但在未来几年中,必将促进中国RFID产业的发展。
ISO/IEC18000-6TypeC标准在2006年6月公布后,已经对全球超高频RFID技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在市场上,符合TypeA和TypeB的产品已经越来越少,而TypeC已经当仁不让地成为主流和事实标准。尽管仍然有人对EPCGlobal心存芥蒂,但当EPCC1G2摇身一变成为ISO18000-6C之后,看起来已经很难阻挡它在中国高歌猛进的步伐了。现在去审视它是否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还为时尚早,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空中接口协议方面的标准制定工作已经远远落后,基本丧失了话语权。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代表已经掌握创新能力,不论是我国的企业还是科研机构,都没有时间去自满。在若干关键领域,我们离关键技术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Intel在2007年3月推出了高度集成化的超高频读写器芯片R1000。以其在集成电路领域的经验,使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开发不到1GHz的读写器芯片并非难事,问题在于这个市场是否能够容得下这头大象。经过数年的调研,Intel终于决定进军RFID市场,这也证明了它对这个市场的信心。当笔者第一次拿到一款基于R1000开发的读写器时,打开机壳,却发现没有看到想象中类似CPU的一块大芯片。后来经过仔细查找,才看到一块仅有小指甲大小芯片上的R1000标记。之后又了解到R1000的诸多优势,如单个芯片产品制造成本不足40美元,体积仅为8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