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力促产业融合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备受公众期待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终于浮出水面。
3月1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听取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根据提交大会审议的方案,国务院将发改委的有关职责、国防科工委除核电以外的职责、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整合划入新的工业和信息化部。
华建敏在说明中指出,目前,工业行业管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分别负责,管理分散,不利于工业的协调发展。为加强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有必要对相关职责进行整合,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
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表决上述方案之后,历时10年的信息产业部在完成“历史使命”之后也将成为历史。
大部制是“大势所趋”
成立于1998年3月的信息产业部,是在原邮电部、电子部的基础上组建的。国务院批准信息产业部“三定”方案要求,按照政企分开、转变职能、破除垄断、保护竞争和责权一致的原则,对信息产业部的职能进行配置。
当时,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概念已经被世界所广泛接受。作为一个对无线电、有线电视、电报和电话等通信业务实行一体化管制的政府机构,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正在积极推进该项计划。世界各国的相关机构都在信息化方面大做文章。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翟校义介绍,信息产业部的成立就是为了迎合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化风潮。在当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之前,确曾有人建议,按照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模式来组建信息产业部。
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以及信息产业部的领导下,我国信息产业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产业规模亦不断壮大。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2007年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占全国工业销售总收入的12%;增加值1.3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5.27%。
“十六大”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历史赋予信息产业更加深远的战略意义。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所长王育民认为,“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中,其他‘四化’其实都离不开信息化”,因为信息化的穿透力非常强,可以渗透工业化的多个领域,促进其升级换代。
建立责权一致的大部制成为“大势所趋”。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曾多次以通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的话题阐述大部制改革的必要性。他认为,“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均将“三网融合”写入,但该问题始终未有突破,原因在于“涉及的广电总局和信产部有各自的利益”。
3月10日,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顾平安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整合工业行业管理体制和部门》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指出,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和国防科工委拥有各自所属工业行业的政策、法规、标准、规划等职能,这容易引发相关政策的矛盾冲突,造成执行上的相互掣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行业监督的主体越位、缺位。
不会影响既定政策
一直以来,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叠、政出多门”的现象,被专家们形象地比喻为“九龙治水”。华建敏在阐述此次机构改革方案说明时表示,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避免职能交叉重叠、政出多门”。
针对今后通信行业的政策连贯性问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机构改革不会影响既往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张春江表示,主管机构的变化不会影响通信行业的发展步伐。
3月11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春江拿着会议报告,逐字逐句分析道:“信息产业部的职能整体并入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往有关通信业的政策将继续执行,对整个行业来说不会有太大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建宙则指出,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利于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有利于行业的整体规划和协调管理。
王育民则认为,“新的主管部门可以在宏观层面为工业和信息产业的融合提供指引”,信息产业部的职能必将会在新部委得到“延续和升华”。
对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主导权问题,顾平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对于管理机构合并,“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原则并不适用。
他认为,在不同发展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侧重点不会一样,新管理机构成立以后,政策统一,利益捆绑,体制障碍将会减少,总体上会加快信息通信业的发展步伐。
此前,舆论普遍呼吁此次机构改革应该将通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纳入统一的部委进行监管,从而实现“三网融合”,但公布的方案并没有涉及这一构想。
不少专家认为,短期内将广电职能进行“切割”,融入大部制的可能性很小,“三网融合”仍然需要时间,而且大部制应该是分阶段实施,不可能一步到位,未来不排除通过市场调节,逐步实现通信网、互联网、广电网融合统一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