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漫游费下调影响政府公信力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08年4月1日是移动运营商下调手机漫游资费的最后截止日期。据悉,北京移动、北京联通在此前未来得及调整的移动动感地带和联通新势力用户现已全部实现按“拨打0.6元/分钟,接听0.4元/分钟”标准收取漫游费。对此,笔者要置疑:这次的手机漫游费下调的意义究竟几何?大凡政府推出的改革举措,理想的结果是政府、运营商和消费者均得到益处,形成共赢的效果。而此次手机漫游费的下调对三方的正面效果到底如何呢?
政府公信力受影响
业界普遍认为:漫游通信网络架设成本早已收回,既有的漫游费存在着不合理之处。面对社会取消漫游费的呼声渐涨,原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终于作出让步。漫游费下调政策推出的缓慢已然让消费者存有不少意见,而随后举行的政府听证会更是让众多消费者和众多媒体大为抨击。
“这场关于手机漫游费的价格听证会,吊足了手机用户和新闻媒体的胃口,实际过程却像一出导演好的剧目,不能不让人失望:在利益集团的支配下‘民意’在信息不对称的封闭中遭到孤立和遗弃。听证会全程操控痕迹过于明显,某些专家代表偷换概念、临阵变卦,明显倾向运营商,听证会成了闭门会。”某媒体如此尖锐的评论道。价格听证会的举行并未如期望中那样在公平透明的环境下就运营商的相关漫游成本进行测算和公布、明确漫游费的下调空间到底有多大等等。
在这种情形下推出的手机漫游费下调政策起到的效果和政府的初衷必然会相去甚远,这更多可以理解为政府的应急和治标之举,而非长远和治本之计,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也并不会因此有多大提升。
而且,信息产业部已经成为历史,新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新部委要更多承担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责任,民众对新部委的关注也将更多聚集在这里,所以有关话音资费的调整将难以在消费者心中激起更大的波澜和引起消费者对政府的更多好感。
消费者得到的实惠有限
“拨打0.6元/分钟,接听0.4元/分钟”的漫游费新标准对普通消费者的吸引力实在有限。有83%以上的消费者认为,调整后的漫游费标准依然偏“贵”。原因很简单:一方面,这个漫游费新标准和消费者的预期还是有较大差距,它也并不是依据漫游成本加合理的利润而制定出来的,还有下调空间;另一方面,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的激烈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地方包括漫游费在内的移动通信资费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价格低廉的套餐比比皆是,它们不仅影响了本区域,还影响到了外区域。所以此次对漫游费调整的新标准还要低于很多地方原来套餐中的实际漫游费。
即使漫游费有了实质性的下调,其直接受益者是处在某些特殊时间段的某些特殊群体,比如在外出差的商务人士和回家探亲的打工一族等。他们在这些特殊时间段产生的资费相比于其全部通信消费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总体消费者的实际资费支出并不会有实质性的下降,对消费者话务量的刺激作用也可能有限。总之,消费者得到的实惠有限。
运营商收入不一定上升
运营商在推出一项新的资费政策时,必然要考虑对其自身业务和经营绩效等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能够刺激话务量,而且话务量的增幅要大于资费的降幅,这样才能进而带来收入的增加。当然,漫游费调整对运营商话务量、用户以及收入的影响还不确定,这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看清楚。
在这里可以举一个“双改单”的例子。经笔者的初步测算,在2007年4月原信产部的“双改单”政策推出后,对运营商的话务量、用户、收入等指标的影响并不是十分明显,而漫游费的调整幅度要小于双改单的资费调整幅度,所以对运营商相关指标的正面影响更小。
同时带来的还有可能是消费者对运营商有关资费方面的投诉增加,从而使运营商疲于应付,耗费精力和成本。
这里还要举“双改单”的例子。2007年第二季度,电信消费者对资费争议的投诉人数远远高于2006年第二季度,也高于2007年其他三个季度。其原因主要是在这一季度由于“双改单”新资费套餐的实施和原有资费套餐的调整,引发了用户对套餐的重新了解和选择以及相应的前后端支撑系统的改变,进而引发了用户对资费争议投诉数量的迅速增加。
如果漫游费调整在客户理解和相应的计费等支撑系统方面做不好工作,也会引发类似“双改单”资费调整带来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漫游费下调“运动”即将暂时落下帷幕之际,我们发现无论是政府、消费者,还是电信运营商,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胜利者或受益者。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漫游费下调政策的意义已由于政府推出过程的漫长和出台程序的不透明、消费者实际得到的实惠有限、运营商并不会因此而提高经营绩效指标而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