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网在抗震救灾前期瘫痪 主要依靠国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5月13日21∶06,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镇,在与外部失去联系长达33个小时后,首次通过卫星电话向成都抗震救灾指挥中心汇报了当地灾情。“卫星电话”这种原本“沉寂”的通信方式开始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发挥起重要作用。
大地震发生以后,原本发挥主体作用的固定、移动电话,因为通信基础设施的损毁,已经彻底不能发挥作用。但是,没有消息是最坏的消息。灾情、救灾的各种消息对于各界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报道称,汶川地震震中心的映秀镇没有储备卫星电话,绵阳、广元多个受灾严重的市下辖的县城也没有储备卫星电话;即使有卫星电话,很多人开始时都不会使用。对卫星电话这个通信工具,公众了解非常之少。
“卫星电话主要针对森林防火、防汛、捕捞、海事、石油、野外探险等特殊领域和区域的特殊应用,以及传输网备份服务需要。”在中国卫通的介绍文字里,可见这样的说明。在本次抗震救灾中提供卫星电话服务的是中国卫通和中国电信两家公司。
中国卫通目前的总结报告称,到目前为止,中国卫通已向四川灾区投入约1500部卫星电话,相关支持系统经扩容后在灾区可支持3000部卫星电话的容量。
“不到关键时刻,不知道卫星通信有多么重要;不到关键时刻,不知道我们的卫星保障系统有多么脆弱。”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学院博士王凯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因为卫星通信资费高,主要针对特殊人群,到现在都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运营,所以无法形成完善的卫星保障系统。
第一次电信分拆时,国家将中国电信的移动业务和卫星通信业务一次性分离,为此于2001年专门成立了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在职能上主要承担海事、勘测等活动的卫星通信传输、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的传输网备份,承担部分广电节目的传输,以及靠出租转发器承担对金融等产业的专业服务。”
但是,卫星通信的业务发展并不顺利。原有的铱星系统因收不抵支,至中国卫通成立时基本停止运营。随后,中国电信等公司又停止了卫星网备份业务,卫星通信在电信、广电的固定用户基本丧失,维持生存仅靠少量的商业性转发器服务。
“由于资金短缺、业务范围不明确等因素,特别是基于电信级的与其他运营商的多网互通基本不存在,卫星通信所承担的特殊情况下的通信备份功能基本丧失。”一位“老电信”说,卫星通信这样的发展历程,是电信行业人人皆知的。在灾害之前,电信业界已经非常清楚对卫星通信在应急通讯方面的重大作用。
事实上,2008年年初的特大冰冻雨雪灾害发生时,中国卫通就及时地在灾区提供了卫星通信服务,据悉,该公司累计为灾区无偿提供的卫星通信终端有上百部。雪灾后,中国卫通曾向相关部门建议,希望通信卫星通信终端可以部署到县一级行政单位。
但是,这样的建议最终只是愿望。中国卫通公司的施工单位、北京市某电信设备公司工程师李洪阳告诉记者,仅一部卫星电话价值至少在一万元,再加上投资巨大的系统建设,如果在全国两千多个县级行政区布设一张完善的卫星通信网络,投资将特别巨大。
“根据最初级的通信逻辑,这个卫星通信网络需要有数万用户才能达到收支平衡点。”但是,卫星电话无法像手机一样在普通消费市场推广。因此,“我们希望国家可以加大力度,扶持卫星通信,形成完善的卫星通信应急系统。”这同样是中国卫通公司的“愿望”。
中国卫星通信发展还有一个制约因素:没有自己的同步卫星移动系统,通信所用的卫星主要靠租用。
“我国目前研制和发射的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和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都是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而这次地震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国外新亚星(Aces)系统,属地球同步卫星。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王凯亮博士说,目前,建设一套完善的卫星和地面控制系统,至少需要几十亿元的投资。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卫星通信网在前期完全处于瘫痪状态,因为,各部门建立的卫星预警专网是一个近似于封闭的系统,各自独立,互不连接,使数以万计的卫星车无法发挥作用。同时,卫星通信系统与固网、移动网基本脱节,灾区的通信网即便快速修复了,全程或大面积覆盖仍难以实现。“应急仅仅是部门性应急,基本不存在网络层面的应急联动。”
5月24日,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新一轮电信重组启动。根据初步方案,卫通拥有的基础电信业务将划归中国电信。卫通IP电话等基础电信业务的剥离,显示了政府建立完全自主运营的卫星通信中央企业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