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晋级全球前五任正非再言过冬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要做拧不断的毛巾
“我们处在一个电子产品过剩的时代,而且会持续过剩,过剩的商品决不会再卖高价。而制造这些复杂产品却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需要更多的人力成本。一个是更少的收益,一个是更大的付出,这是摆在所有电子厂家面前的难题。”
今年5月31日,任正非在公司无线产品员工大会上如是断言。
他认为,目前处在电子信息行业中的企业,都必然面对一个“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难题,所有置身其中的通讯业者,都必然同时解决两个难题——规模扩张,和成本控制。
“只有规模大,才能摊薄成本;只有服务内容有吸引力,才能多一些利润。”任正非说,但这绝非易事。
首先,他认为,电子行业降价的“铁律”决定了电信设备的价格战将长期存在。“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越来越残酷了,特别是我们电子行业。”任正非说,“电子产品的性能、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需要高素质人才,这些人必须有高的报酬才合理;但电子产品却越来越便宜,这就成了一个矛盾。”
“以光传输产品为例,七八年降价了二十倍,市场经济的过剩就像绞杀战一样。”任正非说,“绞杀战是什么呢,就如拧毛巾,只要拧出水来,就说明还有竞争空间,毛巾拧断了企业也完了。只有毛巾拧干了,毛巾还不断,这才是最佳状态。”
华为的压力在于:华为并不是惟一力图成为那根“拧不断的毛巾”的设备商。
在被称为“融合之年”的2007年,阿卡-朗讯,诺基亚-西门子,亦在“产品过剩”的魔咒中,寄望通过重组合并的方式来“扩大规模、压缩成本”——“拧掉最后一滴水”。
虽然从2007年财报看,此两家公司均处亏损状态,但从去年第四季度业绩来看,均有回暖迹象,其中阿-朗四季度销售额达到52.3亿欧元,同比增长18%,季度增长20%。而诺-西2007年第四季度净销售额比第三季度上升了25%,达46亿欧元。
这将意味着,未来由全球电信业重组给华为、中兴带来的喘息时间,将有被压缩的危险。华为此前为追赶“前五”而付出的过高成本——高负债率、高财务支出,将没有过多的时间去修补。
华为融资之道
如何才能在产品过剩的行业中,应对价格不断下降、成本不断上升的难题?——这是任正非多年来持续思考的问题。
“我期望有一个经济学家能解决这个问题,获得诺贝尔奖,让我们也像资源行业一样,也能靠着墙喘一口气。”——任正非近期在多个场合如此调侃。
有行业人士认为,任正非近期再言冬天,基于以下背景:首先,次贷影响下全球经济衰退的潜在风险亦会冲击到电信行业,使华为遭遇新的冬天;其次,华为目前已成功晋级“前五”,仍有志于进军“前三”,而要达到此目标绝非易事,必须进一步聚焦和集中资源,尤其是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第三,在全面进入3G时代之后,从运营商到设备商,盈利的前景尚待厘清,市场存在萎缩可能。
基于以上三点,华为当务之急还是老生常谈——储备粮草过冬。
华为正在计划出售旗下的终端设备部门之举,被业界解读为继2001年出售“华为电器”之后,华为准备的又一件棉袄。华为移动人士此前向本报证实,华为确实有意出售该部门50-60%股权,从而获得约40亿美元。
事实上,有业界人士评述,经过华为电器、华为3COM等多家子公司的成功变卖,“产业资本运作”已成为华为熟练的融资之道。记者粗略计算, 2001年以7.5亿美元把旗下安圣电器卖给了爱默生电器,2005年华为3Com49%的股权卖出了8.82亿美元,仅此两项,华为赚了16.32亿美元的真金白银。如果加入近期手机终端的预售值40亿美元,华为通过产业资本运作所获的资金,已远远大于1993年上市的中兴通讯历年融资总额——含今年40亿元人民币债券发行,中兴融资总额只有103亿元。
从历史来看,通过孵化子公司——使其具有竞争力——再出售,此种模式为华为融得的资金,恰当地补充了华为历史上每一次扩张的资金缺口,此为不言上市的华为的“资本之道”。
在新一轮冬天到来之际,储备新的粮草尤其重要。